正文 前言

中者,其方位與四周的距離相等;華者,光彩與光輝。

在如林的世界民族裡,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其名也燦,其史也煌。

然而,這個為世界創造過若干先進文明的人類群落,這個曾經擁有「強漢盛唐」、「康乾盛世」的泱泱大國,在領世界風騷數千年之後,於19世紀中葉變得光華暗淡。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後就要挨打,自強必先自立,這是中華民族從近代貧弱、屈辱的慘痛經歷中得出的教訓。可以說,從鴉片戰爭至今百多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復興。

歷史像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組合。一些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關節點,看上去不乏幸運的險勝。如果,武昌起義中,熊秉坤沒有及時推舉雖未參加革命組織但職務比他髙的吳兆麟指揮部隊;如果,一心削弱毛澤東的權威、不想讓毛澤東參加長征的博古等人,沒有在最後關頭通知毛澤東隨隊長征;如果,張學良、楊虎城華清池兵諫失畋;如果,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路上,淮河不是在劉鄧大軍過河後、敵軍迫來前突然暴漲……那麼,也許,中國歷史的進程多多少少會被改寫。

然而,在無數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也隱含著某種不可改變的歷史必然,事件和事件之間,貫穿著一條清晰可見的邏輯紅線。總有一處所在,在黑暗中散發著光芒;總有一隊組織,在磨難中給人以力量;總有一種思想,在國家與民族命運攸關的時刻,引領人們撥開迷霧,選擇正確的路徑與方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在國人民一個多世紀以來所有奮鬥實踐的根本動力,也是中華民族過去和今後相當長歷史時期內,始終如一的奮鬥目標。時至今日,中國已經進入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將崛起為一個並非僅僅版圖意義上的大國,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關係中最為確定的發展趨勢之一。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那個決定了中國歷史走向的根本邏輯。

擺在讀者而前的這本書,就是對中華復興這一歷史脈絡的追溯與梳理。

本書選収了自近代以來影響中國命運、推動民族復興進程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展開敘述,清晰勾勒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的線性軌跡。全書在唯物史觀框架內,通過對相關資料的選用和整理,對各個歷史事件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展示和解讀,其中不乏對新聞公報和部分解密歷史檔案的運用,力求使讀者客觀全而地了解歷史真實,並透過具體事件,感悟歷史規律。全書在立論、取材和敘述風格等方而,力爭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寫歷史事件而不沉悶,寫政治理論而不枯燥,寫哲學思辨而不說教,體現的時代氣息和對實踐的參考價值。

由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突飛猛進、成就巨大、標誌性事件眾多,而且事件與事件相互關聯、交錯演進,所以,在結構安排上,用於反映這一區間的篇章較多,而非各個時期平均用力;在篇章順序上,只能大體做到按時間排列,請讀者知悉。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