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武場領軍——少將李德生 第四節

4.李德生試探地問了一下副主編:是否看了郭興福教學法以後再走?誰也沒想到,這一看,引發了中國軍隊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練兵運動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1964年的「大比武運動」對提高人民軍隊軍事素質、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它像里程碑永載史冊,至今仍令許多人緬懷與嚮往。

「大比武」的發源地就在12軍,當時的軍長就是李德生,「郭興福教學法」是李德生一手抓起來的。

1958年,已是12軍軍長的李德生去了北京高等軍事學院(今國防大學)學習。整整上了3年,收穫很大。畢業後,仍回12軍任軍長。

戰爭年代,戎馬倥傯,征戰不停,部隊主要是通過實戰學習打仗,和平時期,提高部隊戰鬥力就要靠軍事訓練。部隊訓練應該如何搞,李德生是帶著這個問題重新當他的軍長的。

李德生把分管訓練的幹部找來,要他們如實彙報部隊訓練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結果發現一些幹部抓訓練顧慮多,因為原來搞正規化訓練時,許多是蘇軍的訓練方法。中蘇關係惡化後,反了「教條主義」,否定了蘇軍那一套,強調繼承我軍的優良傳統。但具體起來哪些是應當繼承發揚的我軍優良傳統?怎樣繼承?蘇軍的方法又有哪些不能用?都不很清楚。所以部隊訓練五花八門。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在1961年初,李德生就帶著軍、師、團聯合組成的工作組,到34師100團2連蹲點,去摸第一手材料,尋求解決辦法。

到了部隊後,李德生看到戰士練兵熱情很髙,勁頭很大,但是下部訓練方法缺乏靈活性。射擊訓練時,幹部檢查預習忙得團團轉,戰上趴在那裡半天只能瞄幾槍;戰術訓練時,戰士滿山跑,不講究隊形。戰士們自己還編了一些順口溜,說「練射擊,磨肚皮」、「練戰術,走起來一條線,卧倒一大片。進攻滿山跑,防禦沒事幹」。有的連隊為了出好成績,射擊專選無風的天,戰術考核專選無坡度的平地進行。

這樣練出來的兵,怎麼能拉到戰場上去打仗?

必須讓幹部戰士清醒過來。

一天,李德生在2連進行了一次檢驗性的事先不打招呼的實彈射擊考核。

出的情況是:敵人在離營房十幾里外的三角山空降,2連的任務是立即緊急集合,跑步前進消滅敵人。

2連全副武裝跑了十幾里以後,李德生突然命令:改變方向追擊敵人。

2連又翻了十幾個山頭,趟過三條小河,來到了三角山下,剛一到達預定地點,李德生立即命令全連進行實彈射擊。

結果,2連這個在全軍被認為是訓練好的連隊,只打了個「及格」成績。

李德生把負責2連訓練的副連長郭興福找來,詢問一些問題。這時郭興福正在生悶氣呢!他對軍長的「突然襲擊」式考核想不通。他悶聲不響,卻是一臉的委屈情緒。

李德生早已看出,沒有批評郭興福,只是連問了幾個問題:「在深山密林里,刮著狂風,下著暴雨,既沒有指南針也沒有嚮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里?」

郭興福想了想,答:「根據現在訓練水平,不行!」「在各種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射程內,不論出現什麼目標,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舉槍就把敵人消滅掉?」郭興福又想了想,答:「不行!」

「在一二百米內,在猛烈的敵火下,你們連的戰十,能不能勇猛地衝上去?敢不敢同敵人拼刺肉搏,最後消滅敵人?郭興福想也不想,答:不行!」

在李德生的連續提問下,郭興福頭腦清醒了,開始認識到自己連隊的訓練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李德生和郭興福談了一個下午,告誡他訓練是為了打仗,不是為了擺花架子,一定要從實戰出發,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使每一個戰士都練出真本領。

郭興福心服口服地帶連隊回營房了。郭興福是山東鄒平縣人,1930年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幼年喪父,家中生活艱難,只讀了3個月書後,就在家拾柴、放豬。1944年14歲時,到國民黨吳化文部隊當勤務兵,1948年濟南戰役隨吳部起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補充到華野13縱隊戰鬥連隊當兵,參加過淮海、渡江、淞滬、漳廈戰役,當過戰士、副班長、班長。1951年進陸軍步兵學校學習,1955年畢業後分配到12軍來的。

過了一些日子,12軍召開了一個訓練現場會,郭興福沒有辜負李德生的期望,他負責教學的戰鬥小組進攻形式活、作業內容豐富,符合實戰要求。

李德生和軍里領導決定抓住郭興福的教學法不放,逐步完善和提髙,將2連3班作為試點班,讓一名副排長當班長,讓郭興福當教練員。

郭興福教學法從此起步。

經過半年艱苦努力,郭興福和他帶的這個班進步很大,在教學上已經有了一套較成型的辦法。李德生見他們已經練出些成效,就先後組織34師營、連、排幹部參觀了兩次,要大家提出改進意見,又組織全師幹部看了一次,普遍反映較好。李德生又讓作訓處參謀帶小分隊到另外兩個師表演,也獲得好評。

一天,總參軍訓部《軍訓通訊》雜誌的副總編帶著幾位編輯來到12軍軍部,《軍訓通訊》當時是指導全軍訓練的刊物,發到全軍團以上單位,李德生每期都讀得很仔細,以求開闊眼界,了解全軍訓練動態及解決一些訓練中碰到的難題。這次刊物副主編來到軍里,是個極好的交流機會。當時郭興福這個班的訓練試點工作,正處於探索階段,12軍既沒有向南京軍區訓練部門報告,也沒讓對外進行報道。現在總參專門研究軍訓的雜誌社來了人,是否藉此偶然機會請他們看一看呢?李德生試探地問了一下雜誌的副主編:是否多留一天,看了郭興福教學法提些意見再走?副主編欣然同意。

第二天,李德生陪他們頂著烈日觀看了郭興福班的戰術訓練表演。那天氣溫髙達37度,郭興福和戰士們在作業場上渾身汗水濕透,但始終情緒飽滿,操演認真,要求嚴格,訓練中還開展群眾性的政治工作;研究問題時,熱烈爭論,暢所欲言,一派活躍氣氛,再現了我軍戰爭年代開展軍事民主互教互學的優良傳統。

副主編等人看過後,大感意外,連聲稱好。併當場表示:他們不再南下了,就留在金華,請軍里派幾個人,一起到2連總結郭興福的教學經驗,將3班全部作業過程整理出來,向全軍推廣。

1961年10月2日,《軍訓通訊》為介紹郭興福的教學經驗,特地出了一期專輯,並擴大發行量,從原來只發行到團一級擴大發行到連隊。專輯中載有2連戰術訓練經驗、郭興福任班長的單兵進攻戰術作業筆記。編輯部還撰寫了《既嚴又活》的專論。第一次向全軍介紹和推廣了郭興福教學法。

這一期《軍訓通訊》專輯也呈送到了當時分管軍事訓練的葉劍英元帥的桌上。

葉劍英肯定了「郭興福教學法」這一創造。《軍訓通訊》專輯同樣也引起了南京軍區領導的關注,分管訓練的王必成副司令員,立即要郭興福去南京表演。王必成看過後,連聲稱讚,併當即對軍區有關部門作了三條指示,一是南京步校畢業班的學員,要把這一套教學法學會了才能畢業分配;二是軍區司令部立即組織郭興福到全區部隊巡迴表演;三是做好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的宣傳工作。

郭興福剛在軍區表演沒幾天,總參分管軍事訓練的張宗遜副總長,就奉葉劍英的派遣來南京觀看了郭興福的表演,看後指出:像郭興福這樣嚴肅、認真、靈活的訓練單兵、小組的方法,是個方向問題,也是我軍傳統的練兵方法,應該推廣。

從1962年3月到10月,郭興福帶著他的小分隊除在南京軍區多次表演外,還應邀到廣州、武漢、瀋陽軍區作了數十場表演,受到熱烈歡迎。李德生專門派出軍政幹部組成的工作組隨同郭興福小分隊巡迴表演,幫助郭興福提高思想、業務水平。他們每次出發和歸來,李德生和軍里幾位領導都要和郭興福談話,對他提出要求和鼓勵。

郭興福教學法傳播開後,推動了全軍群眾性練兵熱潮的興起。總參為適應這種形勢需要,於1963年底,在鎮江召開了有各大軍區、軍事院校領導幹部參加的現場會。葉劍英元帥專程趕到鎮江,觀看了郭興福單兵進攻戰術作業表演。

歷史已經過去了30多年,當年轟動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因紀錄手段有限,留下的真實生動畫面資料不多,今天的軍人和普通人對郭興福教學法多數只是風聞。那麼,郭興福教學法的特點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是方法多樣,教活練活。情況誘導,因人施教,正誤對比,形象教學,這是郭興福把兵練活的重要方法。郭興福出情況不是直來直去,而是「逼」著戰士動腦筋想辦法。他對一個戰士出情況時說:「敵人的半自動槍手,向你打了八九發子彈以後,突然停止了射擊,你應怎麼辦?」戰士想,敵人火力中斷有幾種可能,被我消滅、槍發生故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