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武場領軍——少將李德生 第三節

3.陳毅說出這樣一個「隱情」:如果劉鄧大軍在大別山沒有站住腳,毛澤東是不敢開12月會議的;也不敢講「偉大的轉折點」

李德生是大別山區人,1930年他從家鄉河南光山縣(今新縣)參加工農紅軍,1932年10月,隨紅4方面軍踏上西進征途,經歷了紅軍長征、八年抗日,轉戰千萬里,直到1947年7月才隨劉鄧大軍重新回到家鄉。

李德生率部轉戰大別山的經歷,也就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縮影。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二省交界地區,西至平漢路,東接淮南路,北連淮河,南臨長江,突出於武漢、南京之間,山脈東西橫直,南北平原廣闊。依託該區,可以瞰制中原,直逼長江,威脅武漢,是我軍奪取中原和進軍江南的重要戰略地區。如我軍在此重建大別山根據地,則猶如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所以在1947年6月入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時,第一記重拳就由劉鄧大軍打出,千里躍進直插大別山。

大別山,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老根據地,在我軍歷史上曾有過「四進四齣」的戰鬥經歷,即:紅四方面軍西征,徐海東率紅軍北上,髙敬亭率新四軍東進,李先念率中原解放軍突圍。革命的火種在這塊土地從未熄滅過。特別是李先念率部隊突圍時,留下了大批幹部,仍在大別山打游擊,堅持對敵鬥爭。當他們獲悉劉鄧大軍南下的消息,興奮不已,日夜盼望和主力會師。

劉鄧大軍一進入大別山區,鄧小平政委就指示各部隊,儘快和當地游擊隊取得聯繫。9月2日,李德生率17旅向黃安進發,當部隊來到一個叫黃石沖的村子裡宿營時,來了一位游擊隊的領導人,名叫劉名榜。李德生一聽口音,竟是同鄉人!劉名榜抗日時期是鄂東地委委員。新四軍5師北撤時,李先念預見到主力撤離大別山後,革命鬥爭將遇到很多困難,為了保留老根據地的革命火種,指令劉名榜留下,負責重組羅、禮、經、光4縣中心縣委,擔任中心縣委書記。李德生與劉名榜越談越激動,這是十幾年沒見的家鄉親人呵!

過了兩天,劉伯承司令員接見了劉名榜,並根據鄧政委的意見,任命劉名榜同志為新縣縣長。

路過七里坪,李德生離家很近了,他已17年沒有回故鄉,決定回去看一看家鄉的山水和親人。李德生幼年喪母,父親當長工,家中貧窮,兩個弟妹先後因飢餓疾病死去。李德生14歲即參加紅軍離去,重返家鄉時他已到而立之年了。李德生帶了一個騎兵班回到村裡,進村卻找不到故居舊宅了。李德生一路打聽,找到叔伯嫂子的家。因李德生離家時尚是少年,十幾年過去,叔伯嫂子已經不認識他了。

李德生說:「我是德生啊!」

叔伯嫂子端詳了一會兒,這才認出,頓時流出眼淚:「哎呀,你可回來了!你還活著啊!」

這時,李德生才知道,他參加紅軍後,父親因為是紅軍家屬,被國民黨反動派抓走了,後來死在外地。受苦一生的老人,最終沒有能看到兒子回來,沒有能看到革命勝利!李德生心中一硨絞痛。

鄉親們聽說李德生冋來了,紛紛趕來看他,問這又問那,格外親熱。李德生對鄉親們談了這些年革命形勢的發展,告訴大家,這次回大別山再也不走了。鄉親們聽了都很興奮。因為戰鬥任務緊張,李德生在村裡只待了兩個小時便趕回了部隊。返回途中,他望著熟悉的家鄉山水,感慨萬端,鄉親們這些年在反動派壓迫下,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為了家鄉,為了家鄉的親人,為了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解放,為了孩子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他決心為之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使蔣介石坐卧不安,他立即調集重兵進行圍堵。9月上旬,國民黨軍23個旅,從北、東、西三面,對劉鄧大軍形成包圍。並以對大別山情況十分熟悉的桂系7師、48師,進入大別山腹心地區尋我主力作戰,妄圖在我立足未穩之際一舉消滅。桂系的這兩個師抗日時期就在大別山活動,各地建立有諜報網,有的軍官還在大別山與當地土豪劣紳結有姻親,所以要對付這些敵人很棘手。

劉鄧首長對此是有預見的。鄧小平告誡部隊「敵人一定會在我立足未穩時,扭住我們。不過敵人的空子仍然很大,可以抓住機會殲滅它,結束敵人的尾追堵擊。只要我們有思想準備,幾個回合後,一定能站住腳,能建成鞏固的根據地。」這一指示迅速傳至全軍上下,大家都做好了與敵人進行反覆鬥爭的思想準備。

我十幾萬大軍,採取躍進方式,深入敵人縱深地區,遠離後方依託,所帶來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部隊戰士大多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吃大米說肚子痛;草鞋穿不慣,語言也難懂;習慣平原打仗,缺乏山地作戰經驗,因無安全後方,傷員難以安置,更成了指揮員打仗最大的顧慮。由於以上各種原因,有的人對建立大別山根據地的信心不足,遇到困難時,講怪話發牢騷的現象便出現了,甚至營、團指揮員也有產生右傾情緒的。一次行軍途中,有位以往很能打仗的團長,夜裡從酣睡的敵群中穿過也不打,主要是顧慮打開後有了傷員無法處置,在誘殲敵85軍時,因迂迴部隊動作遲緩,結果讓敵人跑掉了。另外,部隊中違犯群眾紀律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針對這狴情況,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召開旅以上高級幹部會議。過去開會時,劉伯承、鄧小平總是面帶微笑,熱情地向大家打招呼,而這一次劉鄧的態度非常嚴肅。劉伯承、鄧小平走進會場時,門口的幾個人迎上前,敬過禮後習慣地伸出了雙手。鄧小平的手在空中一擺,說:「仗沒打好,不握手了!」待眾人坐下後,鄧小平嚴肅的目光掃視全場,說:「今天召集大家來,開個不握手的會議。」

與會者的心情陡然沉重起來。

劉伯承接過話去:「政委說是『不握手會議』,我說這是一次『安卵子會議』!我們有些幹部缺乏勇猛精神,沒有卵子,不像個男子漢,怎麼辦呢?只好給他安上一副!」

劉伯承繼續說:「有些同志打起仗來,顧慮重重,行動遲緩,錯過了殲敵機會。」

劉伯承隨後強調了一定要樹立以大別山為家的思想,堅決克服怕打仗、紀律鬆弛等右傾思想情緒。劉伯承和鄧小平這次會議上的講話,對晉冀魯豫野戰軍將士們鼓舞很大,這次會議後,部隊的戰鬥意志更加堅強了。後來,有些人就笑說這次會議是一次「安卵子」會議。

為了嚴肅群眾紀律,劉鄧當時作出嚴令:以槍打老百姓的槍斃;搶掠民財者槍斃;強姦婦女者槍斃。

真還有撞到槍口上的人。

10月3日,軍區紀律檢查組在總路嘴檢査,發現有一個副連長公開搶奪商販的粉條、花布,影響極壞,把老百姓都嚇得往山裡跑。為了維護紀律,檢查組賠償了群眾6兩黃金,然後公開槍斃了那個副連長。

看到這場景,老百姓們大受感動,當地的一大批商販也都回來了。

有一段時間,糧食十分困難,簡直到了吃飯都成問題的地步。即便這樣,部隊也不向貧苦農民要糧,於部們帶頭少吃。李德生和旅里幾位領導每頓飯只吃一小碗。一個副政委甚至只吃鍋巴,把飯留給戰士們吃。這種嚴格的紀律和領導以身作則的良好風氣,不但在大別山群眾中留下極好印象,而且還震撼了敵人。全國解放後,在繳獲的國民黨國防部的檔案中,對李德生所在的部隊就有這樣的評價:「該縱,長於攻堅,指揮及紀律均佳。匪稱為主力縱隊。」可見,國民黨軍不但畏懼能打仗的部隊,也畏懼紀律好的部隊。

大別山區一到初冬,就下霜落雨,氣候寒冷,不穿棉衣簡直無法保持部隊正常生活。但當時各部隊湊湊合合籌集到的面料,都是五顏六色的棉布、綢緞,做出來的衣裳五花八門,不成樣子!而且到哪裡去找這麼多裁縫,來趕製成千上萬套棉衣呢?

就在眾人發愁之時,傳來劉鄧首長親自動手縫製棉衣的消息。

原來天冷後,有的縱隊領導關心劉鄧衣衫單薄,曾送去打土豪得來的皮大衣,皮袍,還有繳獲國民黨軍官的呢大衣等等。劉鄧一律拒收,卻親自動手縫製棉衣,並要求全軍將士也自己動手縫製棉衣,部隊不準穿得花花綠綠的綢緞衣料,要保持軍容,白布、雜色布料,可用稻草燒灰染黑。

號令一下,全軍指戰員紛紛染布、剪裁,穿針走線,互相幫助,自製棉衣。儘管這些衣服染得不灰不綠,自己縫的棉衣也不怎麼合身,但穿在身上人人都感到特別暖和。到11月初,劉鄧大軍12萬將士基本解決了棉衣問題。這是古今中外軍隊從未有過的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做到的。

進入大別山後,劉伯承、鄧小平一直在尋找整師、整旅殲滅敵人的戰機,以打擊其囂張氣焰。劉鄧得知敵82旅已歸40師指揮,兩敵將南下廣濟。劉鄧即令各縱隊集結兵力,準備打殲滅戰。

戰場選在哪裡?劉鄧等人親自勘察戰場,他們走了幾十里的高坡,登上了鄂東最高的三角山,在那裡俯看周圍地形,對照地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