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佛光將軍——中將張國華 第三節

3.張國華激越的聲音在前線指揮所里響起:「準備打它三千,打它五千。三到五天解決問題。不要怕傷亡。速戰速決,務必全殲!」

1962年,張國華參加完中央召開的7000人大會後,留在了內地養病。長期的戰爭環境和邊疆生活,使他過度疲憊的身軀一直未得到休息。西藏平叛結束,社會走向穩定,他這才有點時間鬆弛一下身心。

然而,醫院裡溫馨安寧的生活只過了幾天,張國華剛剛放鬆的心又被吊了起來。中印邊境衝突日趨嚴重,中央領導和軍委總部不時傳喚他,與其說他在北京治病,不如說他更便利去總部參加會議。

1962年9月20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向中國尺冬哨卡攻擊,至10月20日我軍已有47名官兵傷亡。那天張國華去軍委開會,劉伯承憋不住了,在會發言:「不能不打了!打的時候要以雄獅子縛雞之勢來打;不是和他的邊防警察部隊打,而是和他最好的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標準部隊作戰。狠狠教訓他們一下!」

張聞華點點頭,回答說:「我們已按主席說的邊防部隊在精不在多作了調整。要打就是泰山壓頂之勢。」

劉伯承、賀龍、徐向前幾個老帥在一起交換了想法,很快,一支代號為「419」部隊的作戰指揮機構組成了。

中央的決心定下之後,張國華準備飛臨前線,具體指揮中印邊境東段達旺方面的自衛反擊戰。出發前,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召見了他。

毛澤東站在巨幅軍用地圖前,一手夾著煙,沉思良久,忽然噴出一口濃煙,指著軍用地圖上印軍據點,大手劈了一下,提高聲音說道:「掃了它!」

毛澤東在聽說了尼赫魯最大的王牌是中國不敢打他後,堅定了打的決心。毛澤東一生喜歡碰硬,尤其願同那些小視他的人斗。

總書記鄧小平側過臉問張國華:「糧食夠不夠?」

張國華回答說:「前幾年我們就大辦軍墾農場。現在光軍區生產的糧食就有2000多萬斤。」

鄧小平很滿意:「好,這是有戰略眼光的。」

總參謀長羅瑞卿更關心軍事上的勝負,問道:「你有沒有把握打贏?」

張國華爽快地答應:「有!」

「根據呢?」

張國華說:「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印度的王牌軍,但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長期沒有打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未到過高山,我們卻常住髙山;他們的訓練也趕不上我們……」

會議結束時,張國華的頭已疼得要裂開似的,他的高血壓病又犯了。但他不吭氣,第二天就登上了飛機飛赴拉薩。

中印邊境的爭端由來已久。1892年,國力衰弱的清朝政府,為了阻遏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的推進戰略,在南部邊疆的喀喇昆崙山口樹立了一塊界石,界石上的銘文宣告:「中國領土自此開始」。

然時,已將印度淪為殖民地的英帝國並不甘心就此止步,當時的英國陸軍少將約翰·阿爾達向英外交部和印度事務部呈發了一份文件和一張地圖,公然將印中邊界划到了昆崙山一線。按阿爾達劃定的版圖,阿克賽欽地區、葉爾蕪和喀拉喀什河系的上游地區,都將併入印度的領土。阿爾達這一非法的邊界劃分,不僅當時的清政府斷然拒絕,就連印度總督埃爾金勛爵也給予否認。

關丁中印東段邊界,其實早已在一個世紀前的歷史活動中就形成了,察隅和達旺都是中國西藏的領地。香火鼎盛的達旺寺是方圓千里內最著名的佛教中心,商業也異常繁榮。1904年,印度總督冠松勛爵授命部下出使拉薩,簽訂了《拉薩條約》,表示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的協定中,亦表明雙方願共同承擔義務,不插手中國西藏事務。

但是,到了1911年,英國官員諾埃爾·威廉遜越過中印邊界探察西藏的勢力,被一個部落的藏人殺害。為了報復,英軍進行了四次討伐,用洋槍洋炮殺死了近千名藏人。1914年4月,英中召開了西姆拉會議,英方代表麥克馬洪爵士,狂傲地用手杖在地圖上划了一條弧線,將西藏的門隅、濟瑜和下察隅地區圈了過去(這一地區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然後逼迫中方代表簽字。這就是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這條「麥克馬洪線」,當時的中國政府沒有承認,西姆拉會議只好草草收場。事後就連麥克馬洪本人也承認:「談判未能使中國政府在協定上正式簽字,西姆拉會議垮了。」

1947年8月,印度獨立了。這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的國家,在邊境政策上同過去英國政府的政策沒有絲毫改變。1949年,印度利用了錫金一個地方起義的機會把軍隊開了進去,使錫金成為它的保護國,而且使錫金對它的依附程度超過了過去錫金對英國的依附關係。同年,印度與不丹簽訂了條約,把英國指導不丹對外關係的權利接收過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就宣布即將進軍西藏。印度的反應十分強烈,新德里以外交照會警告說,以印度為首的一些國家正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國民黨政權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中國在西藏的軍事行動勢必損害這種努力。當然,這份照會無法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緊接著,新德里就提出一項措詞激烈的抗議,對西藏遭到「入侵」以及中國使用武力解決它和西藏的關係問題表示遺憾。

新中國的答覆也同樣尖銳:「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問題完全是中國的一個內政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進入西藏,解放西藏人民,並保衛中國邊疆。」

面對著新中國1950年恢複了在西藏的權力的既成事實,印度政府的反應是實用主義的。他們一方面繼續執行對中國的友好政策,承認過去西藏與中央在法律上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卻下令把印度的行政管轄範圍擴展到整個東北邊境特區,這就是那塊位於「麥克馬洪線」南面的部落地帶的名稱。更有甚者,印度當時還決定:如果中國一旦提出這個問題,印度將拒絕談判。

在印度政府公開官布「麥克馬洪線」是印度的東北邊界的頭幾年,中國政府為了顧全大局,沒有提出抗議。然而,這種忍讓被印度當局誤認為中國默許他們的做法,於是得寸進尺,把這項政策擴大到邊界的其他各段。

1954年,印度官方地圖在東段用實線代替虛線註明「麥克馬洪線」為國際邊界。印度政府同時還決定,只要有可能,就應該把邊境哨所推進到有爭議的地方。因此,在中印邊境中段和東段,印軍的哨所都向前推進了。

印度在中段向前推進,立即引起中國的不滿。1954年7月,中國政府照會印度政府,抗議印度軍隊侵入中國領土,認為印方的這一行動不符合中印兩國互不侵犯、友好相處的原則,而這些原則是剛剛寫成條文載入「潘查希拉」協定中的。印度政府卻答覆說該處領土屬於印度,並反過來要中國尊重五項原則,將其人員撤出。

1959年夏季,西藏發生叛亂。印度政府公開支持西藏叛亂分子,引起中印兩國邦交的惡化。雙方沿著中印邊界調兵遣將,使得兩國走向迎面對撞的局面。

在中印邊境東段,康巴族叛亂分子在雅魯藏布江和「麥克馬洪線」之間進行集結,使得中國政府也在這個地區派駐重兵,把軍隊開到邊界上,防止叛亂分子越境進入印度尋求庇護。而在邊界的另一面,印度軍隊卻把他們的前沿哨所准進到「麥克馬洪線」,在有些地方甚至越過了「麥克巧洪線」。

1959年8月25日,中印邊界爭端第一次在「麥克馬洪線」上演變為真槍實彈的射擊,雙方互有傷亡。與此同時,西段的局勢也是一觸即發。那年夏季,印度政府決定在列城東北的三個地點設置哨所。

10月20日,3名印度武裝人員在空喀山口以南地區,非法越入了中國領土。中國邊防人員當即勸告他們立即退出中國國境,但是為他們所拒絕。中國邊防人員為了維護袓聞領土不被侵犯,不得不將他們解除武裝,予以扣押。

10月21日,一支70餘人的印度軍隊又在同一地方侵入中國境內,並且無端地向在該地巡邏的中國邊防部隊進行武裝挑釁。印度軍隊倚仗優勢的兵力,分兩路包圍和逼近人數較少的中國巡邏部隊。中國巡邏部隊用手勢要他們退出中國國境和停止射擊。但是,印度軍隊不理,繼續開槍射擊。中國巡邏部隊再一次向他們作出手勢,印度軍隊仍不理會,反而繼續進逼,搶走中國巡邏部隊放在附近的馬匹,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巡邏部隊為了自衛,不得不進行還擊。在約兩小時的衝突中,印軍7人被中國巡邏部隊俘獲,9人被擊斃。

事件發生後,中國外交部立即向印度駐華大使遞交備忘錄,提出嚴重抗議,要求印度政府立即採取措施,防止挑釁事件的再次發生。但是,印度外交部卻在10月23日先後向中國駐印度大使館遞交照會和發表聲明,歪曲上述事件的真實經過,反誣中國部隊侵犯印度領土和挑起武裝衝突,企圖把發生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