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歲軍」軍長——中將秦基偉 第一節

1.中國老百姓知道秦基偉,一是他以軍區司令員的身份,指揮了華北軍事大演習;二是他作為總指揮,指揮了首都大閱兵

1947年6月,晉南戰役剛剛結束,中共中央就打電報給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賡,叫他迅速趕到陝北。7月19日,陳賡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中央駐地靖邊縣小河村。

毛澤東見陳賡來了,高興地握住他的手,親切地說:「我叫你過河來,可不是來保護我的,叫你來是有更重要的任務!」

毛澤東說:「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是在國民黨政權的心窩裡插了一刀,蔣介石調動重兵前堵後追,劉鄧大軍處境艱難。為了策應劉鄧大軍,在敵人的胸口再插上一刀,中共中央改變了原定的調中野第4縱隊來陝北的計畫,決定以第4縱隊為主組建一個兵團,渡河南征,挺進豫西。」

這個新成立兵團就是陳(賡)謝(富治)兵團。

這個兵團成員,除了「老大哥」第4縱隊外,還有一部是國民黨軍起義部隊第38軍,第三部分就是以太行軍區獨1旅、2旅和第1、第4、第5軍分區基幹團組成的第9縱隊。

所以後來有人把第9縱隊稱為「太行山的第三個兒子」。

第9縱隊的首任司令員也是唯一的司令員就是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

中國老百姓知道秦基偉,一是他在1981年以北京軍區司令員的身份,指揮了華北軍事大演習。二是在1984年,他作為總指揮,指揮了首都大閱兵,陪同軍委主席鄧小平,檢閱了受閱部隊。

1988年9月,解放軍實行新軍銜制,秦基偉以國防部長的身份,被授予上將軍銜。

作為9縱的唯一司令員,秦基偉將一支地方武裝,一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軍齡」不算長的部隊,帶成了一隻猛虎部隊,帶成了一支王牌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他的功勞足很大的。

秦基偉誕生在「將軍搖籃」的湖北紅安縣。他是家中幼子,8歲進私塾讀書,但是只讀了兩年就回家幹活了。

秦基偉11歲那年,瘟疫流行,母親染病身亡;第二年,父親和伯父也相繼去世;第三年,哥哥也病故了,唯一的姐姐也出嫁了。13歲的秦基偉送走了最後一位親人,環顧自己的家,空空蕩蕩,破破爛爛,他真想大哭一場。可是,哭又有誰能聽見呢?他咬緊牙,自己上山砍柴,下田種地,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他15歲那年,革命烈火在大別山區燃燒,秋天裡,黃安城暴動了!秦基偉肩扛著一桿紅纓槍,跟著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殺進了黃安城。

他鐵了心,要和天下受苦人一起鬧革命。起義受挫了,他不願回家,跟著赤衛隊上山打游擊。第二年,他成為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他在紅軍里迅速成長,從戰士到班長、排長,1931年,他擔任了紅4方面軍總部手槍營2連連長。

那一年冬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精心指揮了「圍城打援」的黃安戰役。當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白軍突破了紅軍陣地,距總指揮部僅兩千米,徐向前迎著炮火而上,彈片擊中了他的胳膊。秦基偉看到此情景,怒火滿腔,一手揮動馬刀,一手舉著駁殼槍,大吼一聲,如下山猛虎帶領全連沖入敵群,頓時將敵陣沖亂。其他分隊也及時加入肉搏,終於將敵人逐退,總指揮部轉危為安。

黃安一仗,紅平大勝。「秦連長勇救總指揮」一事在軍中傳為佳話。

1932年8月,秦基偉在麻城陡坡山戰鬥中被打斷右臂,負了重傷。紅4方面軍這時又被迫開始西征轉移,秦基偉是重傷員,不便行動,就發給他兩個小元寶,就地安置養傷。秦基偉手捧著兩個小元寶,眼望戰友遠去的身影,淚水奪眶而出。

「我死也不離開紅軍!」

他悄悄地、固執地跟在隊伍後頭,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一步也不拉下,整整走了一個月。到達鄂陝邊境時,部隊再一次將他安排到地方養傷。秦基偉仍是死活不離去,他向領導表態:一不坐擔架,二不騎牲口,爬也要跟著紅軍前進。

面對這樣的鋼鐵戰士,領導還能說什麼呢?

秦基偉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誓言,右臂吊著繃帶,跟著戰友硬是走了遙遙的長征路,飢餓、寒冷、傷痛,鐵打的漢子也難以忍受,然而秦基偉挺了下來,奏響了一支超極限的生命之歌。

紅4方向軍在川北建立了根據地,秦基偉終於獲得治療機會,住院長達半年。傷好後,他被任命為總指揮部警衛團長。1935年他參加長征,擔任了紅軍師長。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他又隨西路軍西征,歷經艱苦卓絕的磨難,於1937年回到了延安。

抗日戰爭爆發後,秦基偉受組織委派,到山西太谷縣發動群眾,組建人民武裝,很快成立了「太谷抗日游擊隊」,秦基偉任游擊隊總指揮。不久,他在太行山見到了老營長徐向前。這是西路軍失敗後,他們兩人第一次見面。

徐向前當時是八路軍129師副師長,他把太谷、榆次、平定三縣的游擊隊集中到一起,合編成一支游擊隊,命名為「獨立支隊」,秦基偉任支隊長,賴際發任政委。故又稱「秦賴支隊」。這是129師在太行山區建立的第一支游擊隊。

後來,秦基偉擔任了太行一分區司令員、太行軍區司令員,直到組建9縱,擔任縱隊司令員。後來,這個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秦基偉擔任軍長,一當就是6年,其軍長(一個部隊)任職時間之長,在解放軍將領中是為數不多的,他帶領第15軍南征北戰,在朝鮮上甘嶺上大逞英豪,使15軍成為世界級的王牌軍。笫15軍功勞冊上永遠銘記著秦基偉的傑出功勛,新中國的領袖們也注意到這位戰功赫赫的「老軍長」(儘管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他只有39歲),在第一次授銜的所有中將里,他又是第一個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的。當十年浩劫結束後,許多老紅軍老將軍因體力、能力諸多原因紛紛退居二線,他繼續在中國的軍事舞台上叱吒風雲,1988年他擔任了國防部長,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47年8月15日,秦基偉由太行軍區司令員改任為第9縱隊司令員,率領新組建的9縱跟隨陳賡直奔黃河。

9縱是跟在4縱後面渡過黃河的。

23日拂曉前,各渡河分隊及火力隊按計畫進入渡河地段,將渡船隱蔽地下水。我軍在25公里正面上組成5個強大的火點,黑黝黝地重炮瞄準了對岸的敵人碉堡,黑洞洞的槍口封住敵軍堡壘的槍眼。

吋值秋汛,河水猛漲,浪聲濤濤。我軍趁對岸敵人看不見、聽不見的機會,泛水登舟。

突擊隊行至河心,敵人發現了,槍聲一響,我軍槍炮齊發,只見我軍重炮連噴彈丸,機槍疾射萬千彈雨,對岸敵堡火力很快就啞了。我軍首批登岸勇士用機槍橫掃敵軍灘頭陣地,當我軍衝上河灘吋,敵人掉頭急竄。

陳謝兵團強渡黃河,突然又迅速,令蔣介石猝不及防,令全國人民感到驚喜,以至在晉南黃河岸邊流傳許多「神話」:——那天夜裡。陳謝大軍剛到河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黃河咆哮如雷,驚濤駭浪中湧出一條金色蛟龍。它朝著陳賡將軍搖尾頷首,大吼三聲。陳賡一聲令下,十萬健兒便騎著這條巨龍,騰雲駕霧,飛過南岸,只嚇得隔岸蔣匪軍目瞪口呆,一個個乖乖地當了俘虜……

神話自然是誇張的。但是,這個傳說里的「巨龍」並非足毫無由來的。

原來,當陳謝大軍前衛部隊到達黃河邊時,卻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岸邊的船都被蔣軍砸沉和搶走了。

怎麼辦?部隊找當地的人民群眾商量,群眾說:蔣軍能搶走船,搶不走我們的心!我們沒船了,但是我們還有「黃龍」!群眾帶著部隊來到聖人澗,只見澗邊橫躺著幾個黃澄澄的、1丈多長的油布包,樣子頗有點像鬧元宵時「大龍」。這種「大龍」在地方武裝反封鎖時曾經用過,一個「大龍」可以坐四五個人。

原來,油布包里塞得都是秫秸、棉花,抬起來很輕,放在水中浮力很大。

大家高興一陣,又坐下來進一步研究改進方法,油包的缺點是易打轉,易翻。一位戰士建議把幾個油包捆在一起,架上木板,就不會打轉了。當場試驗一下,結果穩穩噹噹,就像個「汽艇」,每艘可以搭乘一個班,還可以載一門小炮。

部隊全力製作「大龍」,並開始了緊張的水上練兵活動。一切準備停當後,開始了「賽龍」作戰。

那天夜裡,幾十條「大龍」在黃河岸邊一字兒排開,又活像一條長龍,擔任突擊任務的分隊站立在「大龍」邊待命。一聲令下後,油布包被推入水中,戰士們疾速地揮動槳板、鐵鍬,催動油布包像箭一樣馳向河心。

這時候,狂風起,暴風至,浪大濤猛,戰士們鎮定地劃著槳,艄公們穩穩地掌著舵,乘風破浪,奮勇前進。當我軍快到南岸邊時,敵軍才發現,要想阻止我軍前進已經晚了。

後續部隊也都乘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