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彩將軍——大將陳賡 第二節

2.陳賡本來就對封建習俗不滿,趕巧碰上極不稱心的婚事,這便成了他和家庭徹底決裂的導火線。就在父母給他張羅婚事時,他離家出走當兵去了。那年他只有13歲

1903年2月27日,在湖南湘鄉柳樹鋪村裡,一戶姓陳的人家誕生了一個兒子,起乳名叫「福哥」,他就是日後的傳奇大將陳賡。

關於陳賡的家世,陳賡自己在《自傳》中這樣寫道:

「祖父出身貧寒,甚至衣不能掩羞,幼從戎為官致富,善戰當時。父親襲祖業,鄉閭間微有聲望,對革命具同情。我幼受祖父影響,時思棄讀從戎……」

從這文中可以看出,幼年的陳賡,深受他祖父的影響。

陳賡的袓父名叫陳益懷、別號培芝,1846年生於湘鄉。自幼家境貧寒生活沒有著落,只好到他的地主舅舅家裡做長工、放牛種地,無活不做。他因自幼練功,力氣過人,飯量也特別大。到舅舅家當長工後,白天下田勞動,晚上經常練武到深夜,因此飯量大增。舅舅本就嫌他吃得多,對他天天練功,十分不滿,每次碰到,總是說些不咸不淡的風涼話,罵他「出息不大」有天晚上,陳益懷又在練武,舅舅見了就罵他是「黃鼠狼變貓——變也不高」。陳益懷一氣之下,從舅舅家出走。

湖南當時到處可見招募新兵的告示。陳益懷既有了一身武藝,便到近處的招募處報名參加了湘軍。初人伍時他只是一名「伙頭軍」,以後才轉為作戰的士兵,因為長年練功,益懷武藝高強,臂力過人。站在三張疊起的桌子上面,能用牙齒拎起4隻疊在一起裝滿了水的木桶離地。他在軍中用的大刀,有80斤重。他勇敢善戰,屢建戰功,得到上司的賞識,從行伍逐步提升,一直做到相當於後來新軍師長的職務。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他也逐漸感到與民為敵,於國無益,萬民痛恨。又見朝廷無能,清軍腐敗,內憂外患加劇,他實在不想再幹下去了。於是,辭官回到湘鄉。

回鄉後,陳益懷買了一座一般的居處安家。這所房子不像曾經顯赫一時的武將官府,只是一所普通的農家院落,略事修繕後,陳益懷的家就安在這裡了。他還買了240畝田,大都租種出去,自己留下了30廟,雇了兩個長工耕種。

因他出身貧寒,所以總是不忘自己所吃過的苦,手裡有了點錢,就想給鄉里多做點好事。鄉鄰親友當中,誰家沒有錢了,只要找上門來,總要盡量給予幫助。因為早先貧困,陳賡的袓父成家較晚,直到30歲在湘軍當上哨長後,他才同家鄉一位小他10歲的劉姓姑娘結婚,生下的第一個男孩就是陳賡的父親陳紹純。五年以後又生下他的叔父陳碧純。不幸的是,叔父出生不久,祖母就病故了。

腖賡的父親剛滿12歲,祖父作主給他完了婚,並且叫他管理家事。過了幾年,祖父又和一個當過兵的四川女子結婚,這個繼祖母沒生兒女,但對兒孫視若親生,孩子們對她都很尊重、敬愛。她原是祖父軍中一個騎士,性格豪爽,武功精良,騎馬射箭都很在行,陳賡和父親、弟弟,在家時都跟這位繼祖母學過拳、練過武功。在練功的時候,她常拿根棍子,叫孩子們在棍子上翻筋斗,非常認真。

陳賡的父親為人直爽,樂善好施。當大革命的浪潮襲來,湖南農民運動蓬勃興起時,他由最初的懷疑轉為同情。1927年上半年,毛澤東在湖南家鄉搞農民運動考察時,曾與陳紹純進行過長談,陳紹純對毛澤東說:「世道只有亂透了才能分出高低、分出好壞來。」這個樸素的思想對毛澤東啟發很大,很多年以後,毛澤東還對人說陳紹純是一個對中國革命有貢獻的人。在後來的歲月里,他因陳賡是著名的共產黨員和紅軍高級將領而受到牽連。在十年內戰的嚴重白色恐怖期間,他接連兩次被「教子不嚴」、「赤匪家屬」的罪名抓捕人獄。伴隨著反動派的政治迫害,這個家庭在經濟上也逐漸破產,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連僅存的幾間破屋和幾畝田地也賣盡了。

陳賡參加革命鬥爭的影響,國民黨反動派沒完沒了迫害,以及由此而來的經濟破產,促使陳紹純的思想不斷發生變化。到了後期他已經不只是一般地同情革命了,而是積極地支持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鬥爭。他經常不畏風險地保護地下組織,掩護地下黨工作人員。黨組織有時在他家裡開會,他就自願幫助放哨。1945年他因病去世。

陳賡的母親名叫彭學嫻,出身貧寒,她一進陳家門,作為長房媳婦,就和年輕的丈夫一起挑起管家的擔子,勤儉持家。她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畢生操持家務,撫養子女,為人忠厚,跟陳賡的父親一樣慈善為懷,經常周濟窮人。1944年夏天日寇大舉進犯湖南,她在逃難途中因病去世。

陳賡的三弟、四弟都當過兵,也都因病死在軍中。陳賡的四妹陳秋葵的丈夫名叫譚世銘,成婚後也去當了兵,後來參加了秋收起義,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改名為譚政,再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將之一。

日後成為中國現代史上一顆耀目的將星的陳賡,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真可以說是軍人世家,滿門英豪。

陳賡從小就「頑皮」,頑皮的孩子多聰明。陳賡自小聰慧伶俐,加上又是長房長孫,所以深得祖父的偏愛。袓父多年征戰,戰績累累,身上留下許多刀槍傷痕。他時常撫摸著傷疤,向陳賡講述他在軍中如何打仗、怎樣負傷,教導陳賡長大以後也去當兵打仗。祖父比較健談,每當講起這些故事,口若懸河,繪聲繪色,常使幼年的陳賡聽得人迷,留下深刻印象。他把祖父當做崇拜的英雄,暗暗發誓等長大後也要像祖父一樣馳騁沙場建功立業。

陳賡生性活潑,幼年時,愛聽故事,還喜歡玩胡琴、嗩吶一類的樂器。他青少年時代正好處子中國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封建社會的喪鐘雖已敲響,但封建勢力仍很頑固。像許多舊式家庭一樣,陳賡的家庭也是一套封建家長制的作風,父親對子女的管教特別嚴酷,不讓其個性隨意發展。陳賡6歲時即讀私塾,讀了6年。私塾的教學方式呆板守舊,身穿馬褂、道貌岸然的老師每天給學生強迫灌輸「四書」、「五經」一類的古文,學生如背不出來,就打手心,打屁股,進行體罰。陳賡是好動的人,對每天死啃毫不感興趣的經書,深感不滿。他雖然不用功,但腦子靈活,背書難不住他,總能對付過去。遭體罰的次數很少,但挨斥責還是常有的事。

為了反抗,少年的陳賡常做一些「惡作劇」的事。有一次,他把老師廁所里踏腳的木板,悄悄地鋸斷了一半,這樣一踏上去就會斷裂。結果上廁所的老師險些掉入茅坑裡。諸如此類的行為他還做出許多,被老師抓住後找到家庭,陳賡為此遭到父親的痛罵。父親氣極了的時候,常常大吼道:「到了你16歲的時候,一定把你趕出去!」

對這類話的真與假,陳賡滿不在乎。他當時覺得男子漢大丈夫,豈能被那些書本束縛住。後來他在回憶錄中說自己是:「幼年讀書、調皮搗蛋」、「我的浪漫,不修邊幅,從小就如此。」

1915年,在陳賡12歲的時候,結束了味同嚼蠟的私塾生活,來到離家約有20里路的湘鄉縣東山高等小學堂。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東山書院,是在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的時候興辦的一所新式小學。學校的課程除教授經書以外,也教自然、英語、音樂等課程,並且介紹西方先進國家的社會科學。教學方法也很新穎,辛亥革命後,新的思潮開始在這個學校傳播,學校里的學生能夠看到一些進步書報,教師上課時經常講些中國日益貧弱,遭受列強欺辱的故事。有幾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教員,也常對學生講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的富強歷史,傳播「富國強兵」的思想,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學校在鄰近幾個縣都很有名氣。毛澤東也曾在這所學校讀過書。

陳賡進人東山小學堂後被編入乙班,他在這裡如魚得水,再也不像上私墊時為應付老師而背書了。他心情愉快,又肯用功,學習成績很好,加上遇到事情的時候,膽量大,又肯忍讓,所以深受師長的稱讚和同學們的喜愛。他的記憶力非常驚人,讀過的詩文、經書、兒乎是過目成誦,像《春秋》、《綱鑒》等文章,幾十年後還能背誦如流。在東山學堂,他接觸了一些進步書刊,這使他他透過封建壁壘的小小裂縫,看到了―些新的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一些事物,眼界大開,初步朦朧地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在他青少年時代,心靈里就萌生了做一個優國憂民的英雄豪傑的信念,並且樹立了要「富國強兵」的抱負。

可是,就在他進人東山學堂學習一年後,他的家庭實行包辦婚姻,強迫他去跟一個大他兩歲的女子完婚。女方家庭狀況與陳賡的家庭「門當戶對」,所以陳賡的父親極力贊成。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這種不管當事人心愿如何,完全由父母做主的包辦婚姻是司空見慣的。可是對陳賡這樣一個已經開始受到新思潮影響的青少年來講,這種做法是不能容忍的,況且他從小性格倔強,所以不肯依從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習俗,一直不承認這門婚事。

本來,陳賡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