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下江南 第十二章 鏖戰江南

先遣兵團突破長江防線,佔領武漢的消息傳到開封,四野司令部的參謀們十分振奮,他們原以為會有個激烈的「渡江戰役」,沒料到這麼順利就打過了長江。

作為百萬大軍的統帥,林彪被糧食問題搞得焦頭爛額。

6月1日,他致電中央,要求華東局幫助解決6500萬斤糧食。次日,他下令各兵團、各軍停止南下,在指定地區休整十天。

6月14日,林彪、蕭克率野司機關自開封出發,18日抵達武漢。

此時,四野的部隊受缺糧問題的困擾,尚無力組織新的大規模攻勢作戰。

白崇禧飛逃廣州之後,行政院長何應欽立即向這個「小諸葛」討教:如何解決廣州政府的錢糧問題?

此時,蔣介石到舟山群島「遁世遠引」,對李宗仁、何應欽撒手不管了。蔣介石一撒手,李、何更沒辦法,存放在台灣的金銀、外匯和美械不知找誰去討要。當時,陳誠是台灣省主席,陳宣稱從未聽說過有財寶、軍火運抵台灣。

廣州政府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其軍隊缺餉不說,更重要的是缺糧,軍隊餓肚子誰還會保國民黨的半壁江山?

白崇禧搬出他在廣西實行的所謂「田賦徵實征借法」。何應欽一聽,覺得辦法不錯,稱讚說:「這是解決當前經濟自給的可行措施。」

5月16日,行政院召開財糧會議,何應欽大力吹捧「廣西經驗」,說:「如西南各省能實行徵實征借,即可解決軍實問題。」

四川省主席王陵基、貴州省主席谷正倫均表異議,說:「廣西的辦法,在川黔兩省行不通。」

白崇禧在會上又獻一策,說:「可由政府發行『糧券』,收購民間餘糧。」

省主席們又一致反對,說金圓券都成了廢紙,何況糧券!

何應欽無法解決錢糧問題,只好辭職。李宗仁提議由居正組閣,CC分子在蔣介石的暗中操縱下力舉閻錫山組閣。李宗仁無奈,只好改提閻組閣。

6月2日,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他明白解決財政問題只有找蔣介石一途。次日,閻錫山飛抵台北。

蔣介石從舟山「浪遊」到了台灣。閻錫山請老蔣協助解決財政問題,蔣乘機干預閻的組閣。閻提議白崇禧為國防部長、李漢魂為內政部長、劉航琛為經濟部長、張發奎為僑務委員長。蔣介石以「錢財」為後盾,否決了白崇禧、張發奎入閣。

閻錫山對蔣言聽計從,將李宗仁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從此,蔣、閻合流,李、白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6月12日,國內和平談判代表劉斐秘密到了廣州,他將章士釗、邵力子的一封信交給李宗仁、白崇禧。這是中共對李、白的最後一次爭取。

劉斐建議:「德公可將蔣幕後破壞和談的事實昭告天下,而後將西南局面交給健生。健生與中共講和,則西南可免於戰禍。」

白崇禧斷然拒絕了和談建議,說:「我只想對歷史負責,寧可做先朝遺老,絕不變節投共!」

廣州政局風雲變幻,政客們忙於鉤心鬥角,而軍事形勢不容白崇禧久居廣州,遂於6月中旬飛赴長沙,部署新的陣線以阻止四野大軍南下。

當四野部隊為缺糧所困之時,國民黨軍宋希濂部也陷入了糧食危機。宋希濂集團在白崇禧新防線的左翼,兵力約10萬餘人,防守長江巴東至岳陽段。

宋希濂是蔣介石嫡系將領,黃埔一期生,曾參加遠征軍赴緬甸作戰,也是一位聲名顯赫的抗戰名將,獲得過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政府頒發的棕葉自由勳章。

當時宋部糧食供應極為緊張,他與白崇禧矛盾甚深,白崇禧自然不會儘力幫他解決。為了解決部隊吃飯問題,宋希濂絞盡腦汁,正在他一籌莫展之時,宜昌專員公署報告:當陽城附近存有積穀10多萬石,遠安亦有相當存糧。

宋希濂見四野第13兵團在漢水以北休整,距當陽、遠安尚有一段距離,於是令駐古老背的第2軍渡過長江會同江北的5個師向荊門、當陽、遠安等地進攻。作戰目的是搶運糧食和搜集解放軍方面的情報。

在國民黨軍紛紛南逃的情況下,宋希濂部反而渡江向北進攻,他的這一舉動立即引起林彪、鄧子恢、蕭克的高度重視。

林彪等四野首長認為這是白崇禧策動的「華中局部反攻」,立即命令第13兵團發起宜沙戰役,以迂迴包圍的戰術將宋部主力圍殲於長江以北,並趁勢渡江南進,直搗常德宋部老巢。

鄂西的7月,天氣十分炎熱,一時驕陽似火,一時大雨傾盆,「東北虎」到了江漢之間的水網地帶有些吃不消了。部隊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白天行軍日晒雨淋,夜晚宿營蚊蟲叮咬,中暑、患瘧疾和痢疾比較普遍,從東北牽來的騾馬也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和水土,大批死亡。

四野畢竟是四野,任何困難都擋不住這支鐵打的大軍。

程子華率第13兵團越過漢水向宜昌、沙市之間的長江北岸地區迅猛穿插。

宋部第2軍軍長陳克非發現解放軍主力向南壓來,嚇得連忙下令南撤。他的尾部撤退不及被解放軍先頭部隊吃掉了。陳克非一面組織部隊搶運糧食,一面利用抗日戰爭時期構築的永久性工事阻擊解放軍的進攻。

此時,在長江北岸的宋部有近7萬人,這些部隊除第2軍戰鬥力較強之外,大部為剛組建的新部隊,他們哪裡是四野的對手?宋希濂在常德總部接到陳克非的急電,連忙乘車親赴前線指揮。

宋希濂趕到津市,匆匆登上一艘小火輪溯江而上,7月15日晨在枝江換乘一艘軍艦繼續上駛。此時,古老背一帶長江北岸已被解放軍佔領,迫擊炮彈帶著尖厲的嘯聲不斷飛來,在軍艦四周擊起高高的水柱,機槍子彈雨點般打在甲板上。宋希濂躲在一塊六七厘米厚的鋼板後,鋼板被打得叮叮噹噹響。他對身旁的艦長說:「幸虧共軍沒有平射炮,否則,我們今天要葬身魚腹了。」

當日中午,軍艦抵達宜昌,宋希濂上岸聽取川鄂湘綏靖公署副參謀長羅開甲的戰況彙報。

「在宜昌附近由於構有堅固防禦陣地,戰鬥不甚激烈,共軍的主攻方向在上游的南津關。第60師在南津關奮勇抵抗,雙方傷亡頗重,若干山頭已被共軍佔領,現僅剩靠江邊少數據點。如果南津關失守,船舶將無法上駛。」

宋希濂盯著地圖,一面聽羅開甲彙報,一面默默沉思。

「今晨共軍已在古老背渡江成功,南岸的部隊為第15軍,如果抵擋不住共軍的攻勢,共軍勢將繞到宜昌南岸,斷我主力南撤退路。」

宋希濂想起軍艦在古老背遭岸上槍炮射擊的情景,不禁嘆了一口氣,說:「宜昌保不住了,撤吧!」

宋希濂下令:

第2軍主力向巴東、野二關之線撤退,一部據守二斗坪一帶山地負掩護之責。第124軍第60師由長江北岸西撤,向駐秭歸的第223師靠攏。

在沙市、荊州地區的宋部第14兵團所部亦奉令撤退。

宋希濂下達全線撤退的命令之後,即與指揮所人員登上長江上游艦隊的7艘軍艦,魚貫上駛。通過南津關江面時,北岸山頭的解放軍用機槍和炮火向艦隊射擊,艦隊亦用炮火還擊。

此時正是長江汛期,洶湧的波濤與熾烈的戰火交織成驚心動魄的畫面,宋部指揮所的軍官們個個面如死灰,在心中暗暗祈禱。

經過半個小時的激戰,艦隊安然通過南津關,宋希濂鬆了一口氣。

四野第13兵團對撤逃之敵轉入追擊,至7月29日,宜沙戰役落下帷幕。經過28天的作戰,殲敵1.5萬餘人,解放鄂、湘兩省17個縣市,切斷了宋希濂部與白崇禧部的聯繫。

從此,白崇禧這隻刁滑的猛禽折斷了左翼。宋希濂集團雖然損失了1萬多人,但其主力基本完好無損,更令他高興的是擺脫了桂系的控制。他的部隊退到鄂西巴東一線,脫離了華中陣營,納入了張群的西南陣營。西南是蔣介石經營了多年的戰略後方,在解放軍向華東、華中地區推進之時,西南暫時未受到直接威脅,宋希濂獲得了苟延殘喘的機會。

宋希濂部西撤求得了一時之苟安(他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兵敗被俘的命運),他的這一舉動使沙市以南變成真空地帶,程子華兵團得以沿沙常公路直搗湘西,嚴重威脅到了白崇禧的左翼安全。

在宋希濂集團北上搶糧的同時,白崇禧制訂了一項反擊四野第43軍的作戰計畫。洪學智率領的第43軍原屬肖勁光的先遣兵團,從黃石一帶渡江後,先遣兵團建制撤銷了,現由野司直接指揮。該軍位於四野左翼,渡江後解放鄂東、贛西大片地區,因中路主力在武漢一帶休整,右翼的第13兵團在漢水流域休整,所以第43軍在四野陣線上最為突出。

白崇禧瞅准「孤軍冒進」的第43軍準備來一個反撲,吃掉送到嘴邊的這塊肥肉。他的作戰計畫剛一下達,林彪就通過諜報網獲悉了這一重要情報。林、蕭立即下令已南下進至德安、永修一線的第43軍停止前進。白崇禧張開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