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戰遼瀋 第六章 關門打狗

東北解放軍的冬季攻勢結束後,國民黨軍隊被分割包圍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大塊。衛立煌親率30萬兵力駐守瀋陽,鄭洞國率10萬兵力防守長春,范漢傑率15萬兵力防守錦州。總兵力為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雜牌武裝共55萬人。

東北野戰軍當時已發展到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兵縱隊,1個坦克團,共7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33萬人,總兵力達103萬人。其序列如下:

東北野戰軍總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政治部主任譚政、後勤部部長鍾赤兵)直屬獨立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師;

炮兵司令部(司令員朱瑞、政委邱創成)轄炮兵縱隊;

炮兵縱隊(司令員蘇進、政委邱創成)轄炮兵第1、第2、第3、第4、第5團,戰車團,高射炮第1、第2團,追擊炮團;

鐵道縱隊(局長黃逸峰)轄第1、第2、第3、第4支隊;

第1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委梁必業)轄第1、第2、第3師;

第2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轄第4、第5、第6師;

第3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轄第7、第8、第9師;

第4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轄第10、第11、第12師;

第5縱隊(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轄第13、第14、第15師;

第6縱隊(司令員黃永勝、政委賴傳珠)轄第16、第17、第18師;

第7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轄第19、第20、第21師;

第8縱隊(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轄第22、第23、第24師;

第9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轄第25、第26、第27師;

第10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轄第28、第29、第30師;

第11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轄第31、第32、第33師;

第12縱隊(司令員鍾偉、政委袁昇平)轄第34、第35、第36師;

遼東軍區前指改為第1兵團部(司令員肖勁光、政委蕭華、副司令員陳伯鈞),冀察熱遼軍區前指改為第2兵團部(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黃志勇、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東北的形勢對國民黨極為不利。蔣介石在抗戰後為了爭奪東北,將他的精銳部隊紛紛調往東北,曾一度在東北佔據絕對優勢。現在這些部隊已陷於絕境,而關內各戰場形勢也在逐漸惡化,蔣介石為了鞏固關內,想放棄東北,將陷於絕境的精銳部隊拯救出來,因而一再要求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瀋陽主力調往錦州。

衛立煌不願承擔放棄東北的罪責,因而與蔣介石產生尖銳矛盾。蔣介石為了親自說服衛立煌,於4月1日將衛立煌召到南京。

蔣介石說:「瀋陽、長春交通斷絕,幾十萬人的補給全靠空運,政府已經無法維持。」

衛立煌說:「現在部隊整訓尚未完成,戰鬥力甚差,恐怕打不到錦州,半途就被共軍消滅了。」

「我們的運輸機和汽油都不夠維持東北部隊的補給。」蔣介石嘆道,「長此下去,政府會被東北拖垮的呀!」

「只要不將主力撤出瀋陽,東北部隊補給由我負責。」衛立煌說,「我去請美國顧問團幫助運輸。」

蔣介石無可奈何,只好說:「只要你對部隊的補給有辦法,暫時可不撤往錦州,但是一俟整訓完成,仍要趕快打通沈錦線。」

衛立煌找到補給司令劉耀漢,說:「我把東北補給包下來了,明天請你到美軍顧問團,請他們幫助運輸。」

劉耀漢曾在抗戰期間任外事局翻譯官,跟美軍關係密切,當即應允衛立煌的要求。

4月2日清晨,劉耀漢陪衛立煌去拜訪美軍顧問團長巴大維。巴大維經劉耀漢一番神吹,同意儘力協助。劉耀漢說:「東北物資豐富,大有可為,陳誠把東北搞得一團糟。衛先生初去時,每天被動挨打,現在局勢穩定了,衛先生是很有辦法的。」

「衛先生在1944年率中國駐印軍打通了印緬交通線,受到盟軍表彰,他的指揮才能是非常出色的。」巴大維說,「我願意幫助他。」

衛立煌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但從巴大維的表情上看出,洋顧問好像已經答應了。

上午11時,衛立煌再見蔣介石。蔣介石答應按衛立煌的計畫,先鞏固長春、瀋陽、錦州三大戰略要點,待部隊整訓完畢,再主動打通沈錦線。蔣、衛之間的爭端告一段落。

衛立煌回到瀋陽,開始整訓軍隊。

到了5月初,蔣介石借口整訓差不多了,重提打通沈錦線計畫,將主力撤往錦州。衛立煌仍不同意,再派廖耀湘、趙家驤和羅又倫到南京向蔣介石申述利害。

蔣介石見衛立煌不聽他的命令,於是拉攏廖耀湘。在南京國防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蔣介石當眾宣布:只留第53軍和第207師守瀋陽,其餘部隊統編為機動兵團,由廖耀湘指揮。

衛立煌得知這一計畫害怕廖耀湘把主力拉走,於是堅決反對成立機動兵團。這樣一來,廖耀湘與衛立煌之間產生了矛盾。

蔣介石隨後又召見瀋陽防守司令梁華盛和第7兵團司令官劉安琪,再次提出打通沈錦線。二人都害怕這個任務落在自己的肩上,有被解放軍半途吃掉的危險,因此,都不同意蔣介石的計畫。

蔣介石一心要實行自己的計畫,他必須找一個能聽話的人。他首先讓廖耀湘率瀋陽主力打到錦州,如果廖耀湘照計行事,就讓他取衛立煌而代之。結果廖耀湘受到衛立煌的牽制無法行動,於是蔣介石又看準了錦州的范漢傑。示意范漢傑,只要打通了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就將衛立煌的權力交給他。

結果,蔣介石打通沈錦線撤出東北主力的計畫無法實現,反倒鬧得衛立煌與部將矛盾重重,無法統一指揮。

蔣介石有飛機,因此,他與部將的爭論基本上是面對面的。而毛澤東與林彪只能在電報里爭論。

冬季戰役正在進行時,毛澤東於2月7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

冬季戰役結束後,東北已經沒有小仗可打。要打只能在長春、瀋陽、錦州三點上選擇。林彪對採取什麼方法打一直舉棋不定。他整天在地圖前「打坐」,遲遲定不下決心,急得羅榮桓和劉亞樓團團轉。毛澤東的電報頻頻傳來,羅榮桓和劉亞樓的建議也在林彪的耳邊時時響起。林彪對此一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照舊在心裡把他關於戰爭的「算盤珠子」不緊不慢地撥弄。

毛澤東的想法是:切斷東北與華北的聯繫造成「關門打狗」的態勢,將東北之敵就地殲滅。很顯然是要先打錦州。

林彪認為錦州城防工事堅固,又有15萬重兵把守,如果像夏季戰役攻打四平那樣久攻不下,敵人援兵上來將造成被動。四平撤退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部隊基本上是輕裝。要打15萬人設防的錦州,必須有大規模的重武器和六七十萬人的後勤供應,這樣龐大的供給需要大量的汽車和油料,如果油料耗空或遭空襲,大批機械化裝備將要丟給敵人,部隊就難以安全撤離戰場而陷於危險境地。

林彪不願冒險攻錦州,他認為長春之敵最弱,又離解放軍後勤基地最近,長春與瀋陽相距五六百公里,瀋陽之敵出援困難,且遠水難救近火。於是,林彪在反覆考慮之後決定打長春。那時林彪在東北已經樹起了「軍事權威」的形象,他確定的軍事方案一般是沒有人提出異議的。雖然東北局對下一步軍事行動進行了反覆討論,但是最終定下的還是林彪的方案。

這一方案報到西柏坡,毛澤東看後大發雷霆。他把燃著的一支煙在手中捻碎,對周恩來道:「又是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看他膽子太小,二月就叫他南下北寧線,兩個多月了,還是這個態度,要不然我去東北算了。」

周恩來看了一會兒電報,道:「主席,我看只能原則上同意他們的計畫,再次申明南下北寧線的重要性。」

毛澤東道:「也只好如此了。」

4月22日,毛澤東同意了林彪的計畫。5月中旬,林彪用兩個縱隊試打長春,結果發現長春守敵比原來估計的要強大,於是改強攻為「長圍久困」。東北局討論決定以一部兵力圍困長春,主力南下作戰。

毛澤東接到東北局這一計畫,扔下飯碗,走過去拿起毛筆自語道:「這個彎子好難拐喲。這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坐下來寫道:「攻擊長春既然沒有把握,當然可以停止這個計畫,改為提早向南作戰的計畫。」

隨後,毛澤東又明確指出:「應當首先考慮對錦州、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