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鏖兵 第四章 南拉北打

林彪渡過松花江,率前指機關撤退到五常,距哈爾濱還有100公里。千里跋涉至此,累得骨瘦如柴幾乎要散架了,往鋪板上一躺就再也起不來了。

林總病了!這個消息傳至東北局,彭真等領導人的心都陰雲瀰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眾所周知,林彪身體不好,說病就病,本沒什麼奇怪,可大家明白,此時林彪「病得正是時候」,似乎另有深意。

這個猜測不久便被證實了。

東北局讓林彪去哈爾濱治病,可他卻拒絕了。哈爾濱乃北滿首府,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其繁華程度不亞於瀋陽和長春,醫療條件自然比五常好得多。林彪不肯去哈爾濱治病,手下人一勸,他就發脾氣,說:「我就是待不慣大城市,我寧可去遼南打游擊也不住洋灰大樓。誰願住大城市誰去!」

此時,在哈爾濱,東北局領導人為今後戰略方針問題展開了辯論。

「我們從山海關退到錦州,又從錦州退到四平,一直沒有站穩腳跟,關鍵在於沒有鞏固的後方根據地。」陳雲道,「現在我們退到了松花江北岸,該認真考慮怎麼才能站穩腳紮下根的問題了。」

羅榮桓說:「一定要好好利用這15天!」

東北局領導人在辯論未見分曉之時,為穩定混亂的局勢,作了三項指示:

一、以拉法戰鬥為例,總結推廣「誘敵分散,各個擊破」的作戰經驗。

二、確定堅持以東北鬥爭的方針和堅持南滿的任務。

三、剿滅土匪,鞏固後方。

四平戰役之後,中央也在考慮應付東北的危急局勢。為此著急的還有「遠方」(莫斯科蘇共中央),他們曾極力主張死守四平,遏制美、蔣勢力向北發展。四平防線崩潰後,蔣軍千里追擊,使「遠方」焦慮萬分,他們提出了新的建議:趕快在關內打起來,以拖住蔣軍,否則北滿就要丟光了。

6月7日,陳毅率山東野戰軍主力向國民黨發起了大規模攻勢,僅十天,即連陷膠縣、張店、周村、泰安、棗莊、德州、高密、即墨等城鎮,殲敵3萬餘人。蔣介石驚恐萬狀,害怕失去濟南、青島等戰略要地,慌忙將擬調東北的兩個軍投入關內戰場。

一年後,民主聯軍總部在給中央的報告中特彆強調:

1946年5月,四平、長春撤退後,主力失去戰鬥力。如果敵人繼續增加兩個軍,我們的軍事情況是很危險的,因主力來不及休息補充和裝備。山東大打起來救了我們一手,使得我們能夠緩過氣來。

除了山東大打之外,賀龍部、聶榮臻部和劉伯承部在關內也有軍事行動。這在當時是冒了一定風險的。

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半個世紀之後回憶說:「我們黨要下決心面對兩個破裂(與美、蔣破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50年派遣志願軍入朝作戰,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後才下了決心。這個情況傳播很廣,大家都知道。人們不知道的是1946年中,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破裂,毛主席也反覆思考了很長時間才下了決心。當然,國共兩黨最終是否破裂主要不取決於我們的態度,但我黨採取的方針策略卻會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6月17日,當聶榮臻部攻克朔縣時,距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只有九天時間。

當然,蔣介石「武力解決中共」的決心在此之前就已經定下來了。

四平戰役的結局對國共雙方戰略方針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僅影響了兩黨的前途,也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當林彪處於消沉時,他的命運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6月16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

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織東北局常委。中央認為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致,為克服困難爭取勝利而奮鬥。

東北局立即派高崗和譚政到五常,去請林彪回哈爾濱。

集東北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林彪,這回沒發脾氣。只是多穿了一件衣服,一路咳嗽著到了哈爾濱。

建立根據地成為當時的中心任務,東北局常委統一了思想認識。羅榮桓說:「修改東北局決議草案的依據,必須是去年12月28日《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在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親手創建了無數根據地,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黨委決定由陳雲起草新的決議草案。陳雲在草案中號召廣大幹部:

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要統統到農村中去,完成發動農民的中心任務。

7月3日至11日,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林彪、彭真、羅榮桓、陳雲、高崗、李富春、李立三、張聞天、蔡暢、林楓,候補中央委員黃克誠、王首道、譚政、陳郁、肖勁光、呂正操、古大存等。7月7日,大會正式通過了陳雲起草的《東北的形勢與任務》,即著名的《七七決議》。

東北停戰15天後,又延長了4個月,此時關內已打得熱火朝天。民主聯軍利用這段時間,實行剿匪和建立根據地的工作。

15天的停戰很快就過去了,由於雙方都沒有從第一個回合的惡戰中恢複過來,6月23日,雙方宣布停戰令繼續有效。這對林彪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他一直擔心蔣軍會跨過松花江進攻立足未穩的北滿解放區,甚至做好了放棄哈爾濱的打算。在全面內戰爆發的這個夏季,關內狼煙四起,到處打得熱火朝天,蔣介石捉襟見肘,頓顯兵力不足,原擬調往東北的軍隊被關內戰場死死拖住了。民主聯軍獲得了極為寶貴的四個月的休養生息時機。

東北的國民黨軍打到松花江邊已疲憊不堪,沒有新的力量注入,杜聿明無力打過松花江。兩個月後,喘息初定的蔣軍開始恢複行動。新的攻勢首先從熱河發起,杜聿明將鄭洞國派往錦州,指揮第13軍、第93軍等部向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全面進攻。杜聿明意在割斷東北解放區與華北解放區的聯繫,同時,鞏固北寧鐵路的安全,以利美援物資能源輸入東北。當時,東北國民黨軍大部為美械裝備,這些機械化部隊物資消耗巨大,一旦交通線被截斷,其戰鬥力將會銳減。

8月29日,第13軍佔領熱河首府承德;10月4日第93軍攻佔赤峰;鄭洞國基本實現了杜聿明的作戰計畫。其後,杜聿明開始著手實行他的第二步戰略計畫,即割斷東北民主聯軍南滿根據地與北滿根據地的聯繫,繼而消滅在遼東的民主聯軍部隊,為下一步進攻松花江以北的民主聯軍主力掃清障礙。這就是他所謂的「南攻北守,先南後北」戰略。為此,蔣軍狂妄地叫囂:要將共軍南滿部隊「逼上長白山啃樹皮,拱進鴨綠江喝涼水」。

南滿軍區經過本溪戰役之後,實力受到很大削弱,主力只有第3縱隊、第4縱隊,大約5萬人。其基幹力量主要是從山東渡海過來的部隊和最先進入東北的曾克林部。在1945年秋冬,他們是東北最早的一批「暴發戶」,收編了大量雜牌武裝而迅速膨脹起來。因此。部隊成分複雜,許多投機分子和大量偽滿軍警人員混了進來,他們在蔣軍大舉進攻和我軍受挫之時紛紛嘩變和叛逃。此時的南滿根據地正處於艱難困苦時期。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調集8個師,約10萬人馬自瀋陽、本溪地區出發,兵分三路,大舉進犯南滿根據地。右路由新6軍第14師、新22師和第60軍第184師組成,直取庄河、大孤山,迂迴安東,企圖截斷安東與大連的聯繫;左路由新1軍第30師、第52軍第195師和第71軍第91師組成,向輯安、臨江進攻,企圖切斷南滿、北滿根據地之間的聯繫;中路由第52軍第2師、第25師組成,直撲遼東軍區機關駐地安東。

沉寂了四個月的東北戰場烽煙再起,林彪為了專註于軍事指揮,匆匆離開黨政事務堆積如山的哈爾濱,將他那精幹的指揮所移往哈爾濱以南50公里的雙城。東北局的黨政日常事務由高崗主持。

10月20日,林彪致電遼東軍區首長蕭華、程世才:

此次你們應一心一意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每次用八九個團打敵一個團(可用四五個團左右的兵力擔任直接進攻,以其餘部隊放在周圍防止敵突圍,打敵增援)……凡估計不可能達到保衛城市的目的時,則應不過早也不過遲於事先主動地放棄該點,而保持力量進攻敵人。

蕭華根據上述指示,決定主動放棄安東,將主力第3縱隊、第4縱隊隱蔽集結於東部山區,伺機殲敵。

中路蔣軍力量最弱卻進展最快,其右翼第25師已成孤軍冒進之勢。10月21日,第4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在通遠堡召開緊急會議,定下了誘殲第25師於新開嶺山谷的計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