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四章

過了滎陽,趙匡胤一行沿著洛河河谷向洛陽行去。

此時正值陽春時節,洛河河谷一路是滿眼的綠色。那些剛剛長出來的嫩草,更是綠得養眼。洛河河谷的那邊,山脈連綿起伏,綠色籠罩的山脊被藍色的天空襯托著,像層層疊疊的新繪的畫屏。在滿眼的綠色中間,洛河閃爍著粼粼波光,不急不緩地向東偏北方向奔流而去,最終匯入波浪洶湧的大河。

「陛下,再往前行半個時辰,就是西京洛陽了!」楚昭輔在馬背上微微直了直身子,舉起一隻手遙指西方。

「咱君臣到了這『天下之中』的西京洛陽,可要小心行事!」趙匡胤點了點頭,在馬上扭動身子,環視了一下隨行人員。

洛陽,坐落於黃河南岸伊洛河盆地之中,自古為中原重鎮。洛陽的東面,是嵩山;西面,是巍峨的秦嶺。從洛陽城出發,往西出了函谷關,便是秦川。洛陽城的北面,是逶迤起伏的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脈和蜿蜒流淌過黃土高坡的黃河。在洛陽城的南面,是鬱鬱蔥蔥的伏牛山。洛陽城,西扼關中要道,東控千里中原,因此號稱坐九州之腹、居天下之中。自夏朝以來,洛陽及附近地區,曾多次被作為都城。夏王朝的太康、仲康和夏桀,相繼將都城建立在斟鄩。

夏王朝的斟鄩即處於後來的洛陽偃師縣二里頭地區。夏朝滅亡後,商朝建立。商朝除了將安陽作為都城之外,還曾在西亳建立都城。商朝的西亳城,也位於後來的洛陽偃師縣附近。商紂的殘暴統治,最終使位於西部的周族得到了崛起的機會。在公元前1066年前後,周武王率兵滅掉商紂,建立了西周。但是,對於剛剛建立的周朝來說,都城鎬京因為地理位置偏西,對於廣大的東部疆域,不便進行有效統治。為了使統治力能夠儘快延伸到王朝的東部地區,周武王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動用軍民,在河洛地區找到了一塊富饒的土地,在這裡建設一座小城。這個小城名字叫作雒邑。周成王繼承了周武王的遺志,繼續營建雒邑城,在周公和召公的幫助下,不久便建成了王城和成周兩座城池,因為它們地處洛水之陽,因此被稱為洛陽。自此,洛陽成為周王朝的東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統治下的周王朝被犬戎攻擊,幽王被殺。經歷戰爭後,鎬京衰敗。太子宜臼繼位,即周平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將都城由鎬京遷往了洛陽王城,定都於此,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王朝。在隨後的兩千多年中,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和五代的後梁、後唐都曾在洛陽建都。因此,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洛陽城不僅是多個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還是中原地區與西域通商的要地,它與長安連成一線,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洛陽城中的王宮,在王朝的興衰更替中廢而興、興而廢,飽經戰火,歷經滄桑。曹魏時期,明帝曹叡在前代基礎上大大擴建了洛陽王宮。為了使它體現帝王的威望、震懾天下,曹叡還特別派人前往長安,將秦始皇為紀念統一天下而鑄造的金人、漢武帝所造銅仙承露盤搬運到洛陽。漢武帝因絲綢之路開通而鑄造的銅駝、銅馬也被曹叡搬運至洛陽宮苑。但是,所有這些神器、聖物都沒有阻擋住王朝興衰的步伐。西晉取代了曹魏。西晉建立後,對洛陽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西晉擴建的洛陽城完美地體現了東方美學。當時全城建成了十二座城門,南門是正大門,貫穿南北的南門大街是城市的軸線,其他大街或與南門大街平行分布,或與南門大街交叉,二十條大街將洛陽城規劃得整整齊齊。可是,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中原大地再遭浩劫,一度繁華的洛陽城和壯麗無比的洛陽王宮毀於國殤。

洛陽,在北魏時期再次成為帝國的都城。北魏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往往被低估。這個長達一百四十八年的朝代,是由鮮卑人拓跋珪建立的。公元391年,拓跋珪在對匈奴的一次大戰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鮮卑人從匈奴人手中奪得了三十萬匹良馬,此外還有四百萬頭豬。拓跋珪處死了五千多匈奴人,並將大批沒有被處死的匈奴人發配到了黃河河曲地區。這些匈奴的遺民從此成了農民。拓跋珪每次都用類似的方法來對待俘虜。公元398年,拓跋珪又俘獲和強征了高麗和慕容族民眾十萬多人,強行將他們遷徙到京師。鮮卑自身的部落組織也很快被拓跋珪解散,開始了定居和農耕。這時期北魏的京師不是洛陽,而是平城。北魏在文化上吸收漢文化,在經濟方面,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向農戶徵稅。這個做法大大加強了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國力日益強大的北魏在公元439年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485年,北魏頒布了均田令。這個法令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直接影響了此後三百年的土地政策。北魏創造的府兵制,也深刻影響了此後隋唐時期的軍事制度。在均田令頒布一年之後,北魏朝廷又頒布了一個重要的詔令,要求以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黨組織地方民眾。新稅法要求一夫一婦繳納米兩石、布一匹。這次詔令看起來只是對具體細微的地方組織方式和納稅方式作出規定,但是實際上使遼闊的國土內具有了一種系統的、強大的組織力。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了。公元471年,拓跋宏繼位,是為孝文帝。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這位年輕的皇帝作出了大膽的非凡的決定。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行鮮卑族與漢族通婚,並下令將鮮卑複姓改為漢姓。他自己也將名字改為「元宏」。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元宏不遺餘力地對鮮卑進行漢化?原因一定是多種的,拓跋宏受漢族血統的文明太皇太后馮氏的間接影響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這個漢族女人,在公元480年至公元489年之間,以堅定的信念與強有力的手腕繼續推動拓跋皇室的漢化。元宏聰慧英明,文明太皇太后怕他對馮氏不利,因此曾策劃廢黜這個皇帝,在元丕、穆泰、李沖等人的一再勸阻下,才作罷。元宏的改革,使北魏的實力進一步增強。千萬頃良田帶來的富足和由此給朝廷帶來的持續穩定的稅收,使拓跋宏決意拋棄游牧文明,進一步投入到更利於組織龐大官僚機構和統治巨大人口的漢文化的懷抱中。元宏本人,也對漢文化非常喜愛。這一方面出於他的性格,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與他受到漢儒文化影響有關。他性情淳厚、寬厚仁慈。對於想要廢黜他的文明太皇太后也沒有一點怨恨,對於元丕等人則心懷感激。侍奉飲食的人曾經不小心用熱湯燙傷了他的手,他也曾經在食物中吃到過蟲子和臟物,他都笑著寬恕了他們。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誣陷元宏,太后勃然大怒,打了元宏幾十棍,元宏也是默默忍受,不為自己辯解。太后逝世後,元宏也沒有對這件事懷恨在心。元宏總攬朝政後,處理事情英明決斷。對於民眾難以踐行的人倫的高尚行為,他雖然處在皇宮之中,卻都能夠完美踐行。史書稱他「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利物」,很難用言辭加以稱讚。據史書中記載,他對於「五經」的意義,讀過後便能理解。至於史傳百家,無不涉獵,而最善於談論的是《莊子》、《老子》,且精通佛教義理。在元宏本人身上,也體現了漢、胡文化的融合,以及儒家和佛教義理的兼容。洛陽,則成為胡漢融合的中心城市。在它的血脈中,胡人的血、漢人的血從此融為一體,不分彼此。比血液更不朽的是文化。漢文化在同化鮮卑文化的同時,也吸納了鮮卑文化的內容,增添了一份新的生命力。北魏孝文帝時期,洛陽作為都城,再度得到興建。這次興建,漢魏的洛陽舊城成為內城,在它的外圍,建了一座更大的城牆。這道城牆東西長達二十里,南北超過十五里。在內城與外城之間,很快也變得人口聚集,商業繁榮。

隋朝時期,洛陽為東都。這個時期的洛陽城,已經從漢魏故城的舊址往西移動了。隋朝擴建的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由內到外的區域,外郭周長達五十二里,有八大城門,城內有一百零三個坊,洛水自西向東穿過洛陽城。到了唐代,洛陽成為別都的時間總計有四十多年。唐朝時期的洛陽城,規模進一步擴大,外郭周長達六十多里,城內宮殿巍峨壯觀,街道上總是熙熙攘攘。洛陽,成了長安之外的天下大邑,百物薈萃,商業繁榮。但是,唐朝的強盛與洛陽的繁華,被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兵亂中,洛陽城被摧毀,宮殿、房屋在熊熊大火中燃燒了幾天幾夜,幾乎全部被焚毀。經歷了唐末和五代,洛陽城逐漸恢複了元氣,但是,已經沒有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洛陽的宮殿,在五代時期得到了一定的修復。後周世宗時期,繼續興建洛陽城內的宮殿,但是因為四處用兵,興建工程一度停頓。

洛陽白馬寺門前自漢明帝時期就一直立著的石馬,也許見證了洛陽的一段歷史,見證了多個朝代的人們以建城、修城為手段與時光展開的競爭。但是,即便是這佇立千百年的石頭馬,也最終會被時光風化侵蝕。它,會被漸漸抹去稜角,馬耳朵會慢慢從尖變圓,馬鞍高聳的前後兩端會慢慢從凸起變平坦,馬甲衣上原本線條分明的甲片的輪廓會慢慢模糊,馬肚帶會被慢慢磨平直至消失。石馬最終會從大變小,從馬形的石頭,變成一塊似馬非馬的石頭,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