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篡立北遼

天祚帝在金軍的追擊下,一路狂奔,躲進了夾山之中。

當初天祚帝從南京出逃時,命宰相張琳、李處溫等官員,與魏王耶律淳一起守衛南京。而今卻逃進夾山,數月間音信皆無,生死不知。

正值遼國群龍無首之際,李處溫覺得自己大幹事業的機會來了,於是率先提議,由在大臣中非常有威望的魏王耶律淳繼任遼國皇帝,繼續與金國對抗。

李處溫是析津人。他的父親李儼,大康初年入仕,曾任叄知政事,被封為漆水郡王,平日里與蕭奉先來往頗多,二人互相引為知己。李儼為官十餘年,善於逢迎邀寵,受到了天祚帝的寵信。李儼死後,蕭奉先力薦李儼的兒子李處溫出任宰相,因此李處溫感恩戴德,傾心依附蕭奉先,來鞏固他的宰相地位,他的品行低劣,大肆行貪污之風,凡經他推薦為官的,大多都是小人。

從表面上看,李處溫是為遼國的前途和命運著想,實際上李處溫和蕭奉先是一路貨色。他急於擁立耶律淳,無非是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將來可以以開國元勛自居,說不定還可以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雖然李處溫有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但這個提議在當時是挽救遼國的唯一辦法。

李處溫的借口冠冕堂皇:國不可一日無君。

李處溫也不是不知道謀立皇帝的罪過,耶律章奴就曾因謀立耶律淳,而被腰斬。但是現在時局已變,今非昔比,天祚帝逃進夾山,被金軍嚇得不敢出來,他擁立皇帝不但不會被殺,反而還會有功。

李處溫自知自己一個人站出來還不夠,於是他聯絡宰相張琳,希望得到他的響應。張琳是個文人,天生膽小怕事,這種隨便更換皇帝的大事他哪敢做主?按他的想法是天祚帝生死未卜,最好讓耶律淳擔任攝政王,等有了天祚帝的準確消息再說。

張琳的曖昧態度可把李處溫急壞了,得不到大臣們的支持,他的計畫就無法實現。關鍵時刻,一位出身遼國皇室的青年人堅決支持李處溫的提議,此人就是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生於大安三年。他幼年時受過良好的契丹族傳統騎射訓練和文化教育,又接受過漢族的文化教育。天慶五年考中進士,取得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一職。不久,又因其才思敏捷,鞍馬精熟,箭術過人,晉陞為翰林承旨。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時,正是遼國開始覆沒的時候:天慶六年金軍佔領遼東京,耶律大石出任泰州刺史,後又調任祥州刺史;天慶十年遼失上京,中京陷入危機,此時北宋也想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在這危難之際,耶律大石調任遼興軍節度使,守衛南京道。

輝煌二百年的契丹帝國轟然倒塌,面對兄弟之國的背約,下屬部落的反叛,以天祚帝為代表的遼帝國末代統治者大多體現出苟且偷安的齷齪嘴臉,但也有一些人為了國家和民族,在頑強地抗爭,其中最優秀的代表就是耶律大石。

看到遼國在和金國的對抗中節節敗退,耶律大石萬分悲痛。如今皇帝不知所蹤,整個國家群龍無首,已經處在亡國的邊緣,耶律大石終於挺身而出。他決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整個國家的命運。

有了皇室成員的支持,成功的概率大增,同時奚六部大王,兼總知東路兵馬事回離保也站出來積極響應。

除了這幾個人外,李處溫還密邀了兒子李奭、弟弟李處能,經過一番密謀後,於保大二年三月十七日,李處溫與耶律大石、回離保等人,召集左企弓、虞仲文等番漢百官諸軍,並僧道父老數萬人,到魏王王府以唐肅宗故事,勸耶律淳登基即位。

到了魏王府,李處溫才將他的打算告訴了宰相張琳。

張琳小心翼翼地說:「現在天祚帝下落不明,依本人之見,由魏王攝政即可,但萬萬不可私篡皇位。」

李處溫卻獨斷專行地說:「立魏王耶律淳為帝,此乃天意,人心所向,難道僅因宰相之言便隨意更改嗎?」說完,他瞪著眼睛巡視兩邊站立的百官,殺氣騰騰,眾人唯唯不敢多言。

魏王耶律淳聽到府上有人吵嚷,便從後堂中走出,李處溫上前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披到他的身上,並令在場的官軍跪在地上,山呼萬歲。

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魏王耶律淳堅決不從。

因為上次耶律章奴想立他當皇帝,他就吃盡了苦頭,要不是他及時把自己的外甥和小舅子都殺了,那麼死的就是他了。時至今天,他一直心有餘悸。現在他都已經六十歲了,活不幾天了,還當什麼皇帝?

耶律淳守南京十二年,頗得人心,因當時南京亦稱燕京,所以耶律淳亦稱燕王。耶律淳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作為,唯一的優點就是一生謹慎罷了。因為他是興宗皇帝的嫡系曾孫,血管里流著正統的皇家血液。在天祚帝下落不明的情況下,耶律淳首當其衝地成了新皇帝的人選。

李處溫上前勸道:「今我主天祚帝蒙塵,中原擾攘,金軍緊逼,若不立王,百姓歸於何人?大遼社稷將託付於何人?」

耶律淳仍然拒絕。

宰相張琳見生米做成熟飯,也只好強顏裝笑,假惺惺地勸道:「現在大遼正在蒙受災難,請魏王以國家大計,暫時駕臨皇位,力挽狂瀾,收拾殘局,待天祚皇帝有了下落,再另做計議。」

耶律大石也勸道:「請魏王效唐代靈武故事,以救我大遼於危難之中。」

唐代的靈武故事,就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被迫南逃到四川的山中,留在關中的大臣們便在靈武擁立太子李亨繼皇帝之位,是為肅宗。

耶律淳百般推辭不得,只好稱帝即位,封其妻蕭普賢為德妃。百官尊其為天錫皇帝。改元建福,改怨軍為常勝軍,以郭藥師為都統,常勝軍成了北遼的主要軍事力量。

天錫皇帝耶律淳大赦天下,並封李處溫為守太尉,回離保為知北院樞密事,張琳為守太師,李處能為直樞密院,左企弓為守司徒,曹勇義為知樞密院事,虞仲文為參知政事,而所有的統軍之事則委託給耶律大石。

李奭、陳秘等十餘人也因參與擁立大計,各以定策功授予不同的官職,並賜進士及第。

此時,燕中百姓來告,隨駕內庫都點檢劉彥良,本是奸佞之人,誘引天祚帝做了不少的失德之事,國人呼之為「肉拄杖」。劉彥良的妻子云奇,行為不檢,當天祚帝在南京時,日夕出入於天祚帝的宮禁之中,以諧謔淫蕩為樂。夫婦二人均為國家的禍首,請天錫皇帝下令誅殺。當天,天錫皇帝耶律淳下詔殺劉彥良夫婦,於集市梟首示眾。

天錫皇帝耶律淳下詔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詔文為:「大道既隱,不行揖遜之風;皇天無私,自有廢興之數。事貴得効,人難力為。朕幼保青宮,長歸朱邸,雖曰人情之久系,誰雲神器之可求,欲避周公之嫌,未忘季札之節。奈何一旦之無主,至使四海之求君,推戴四從,謳歌百和,不敢墜祖宗之業,勉與攬帝王之權,實懼纂圖之為難,尚思復辟之可待。近得群臣之奏,概陳前主之非,所謂愎諫矜能,比頑棄德,躁動靡常節,平居無話言。室家之杼柚盡空,更資淫費;宗廟之衣冠見毀,不輟常畋。漢子之戮實無名,伋妻之亂孰可忍!加以權臣壅隔,政事糾紛,左右離心,遐邇解體,訖無悛悟,以至播遷,伊戚自貽,大勢已去。是謂辜四海之望,安得冒一人之稱,宜削徽名,用昭否德。方朕心之牽愛,尚不忍從;奈群議之大公,正復見請。勉循故事,用降新封,可降封為湘陰王。嗚呼,命不予常,事非得已,豈予小子,敢專位號之尊!蓋狥眾心,以為社稷之計。凡在聞聽,體予至懷。」

從此燕、雲、平等州及遼西路、上京路、中京路等地為耶律淳所控制,史稱「北遼」。

天祚帝在夾山,勢力範圍只限於遼朝西北和西南路邊地的諸蕃部族。

耶律淳即位後,耶律大石為了擺脫宋金兩面夾擊的困境,向天賜皇帝提出了與宋國和好,向金國稱臣的策略。

耶律大石說:「與宋和,則兩利;分則兩敗。」

耶律淳緩緩地說道:「但願宋徽宗能知曉這個道理,與我和平相處,若女直來攻,我們也可消除了後顧之憂,一心對付金軍。」

耶律大石又說道:「女直軍馬驍勇,遠在我契丹之上。完顏阿骨打一代天驕,締創大金,銳不可當。其子侄完顏宗干、完顏宗弼、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人俱為稀世名將,當年湘陰王親征,七十萬大軍尚且不敵,何況目前我幽燕區區一旅呢?」

耶律淳微微頷首:「是啊,彼弱我強之時,尚不能勝!何況今日強弱易勢呢。」

耶律大石說:「陛下所言極是。契丹抗金絕非我幽燕一地之事,當今之計,必須與完顏阿骨打握手言和,卧薪嘗膽,休養生息,以待兵強馬壯之日,再圖謀大業不遲!」

天錫皇帝立即派遣知宣徽南院事蕭撻勃也、樞密副承旨王居元到宋朝,表示兩國結好,免去宋朝每年進貢的銀兩。但是宋徽宗見遼國危難,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