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孫劉結盟 舌戰群儒

諸葛亮自到東吳,就被孫權安排住在客舍里,沒有再受到接見。客舍建在京口的半山腰,背依陡峭的岩石,前傍一望無際的長江。雖然天氣逐漸寒冷,但客舍周圍有溫泉環繞,菊花燦爛,林木深美,的確是個修養身心的好地方。然而,就算風景再好看十倍,對心情煎迫的諸葛亮來說,卻沒有任何意義。

以張昭為首的十來個東吳文臣早就聽說孫權和諸葛亮一起來了京口,他們對劉備並不看好,而且深信劉備想借東吳兵為自己報仇。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來說,他們心中對孫氏家族並不怎麼看得起,遠在許昌的漢室那個傀儡皇帝,才是他們心目中的主君。依附孫家,只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因此,對諸葛亮前來欲破壞漢室一統的計畫,他們可謂深惡痛絕。這天,他們結伴來見諸葛亮,想對之進行羞辱,讓他灰溜溜滾出江東。

但是要趕走諸葛亮卻有很大的困難。雖然這些文臣們把自己當成漢室的忠臣,在言辭上卻不能直說,究竟他們現在尚屈身於孫權手下。如今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都號稱是為漢室平定天下,誰又相信?不如相信力量最大的一方。至少可以很快結束動蕩的局面,恢複一統罷。這就是江東這些儒生文臣們的真實想法。

文臣們一進門,和諸葛亮雙方寒暄了一陣。張昭就直言不諱地說:「我等奉孫將軍命令,來拜見先生。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應該有不少對天下有利的建議罷?」

諸葛亮並不上他的當,笑道:「對天下有利,這個說法太大了,但是在下這番來,至少對東吳有利倒是真的。難道長史君關心天下甚於東吳嗎?」

這句反問讓張昭很難回答,如果說「是」,那麼就是承認只關心天下,不關心東吳,若傳到孫權耳朵里,只怕不管如何德高望重,也會性命不保。如果回答「不是」,那諸葛亮就可以侃侃而談他此行對東吳的利益。在諸葛亮這種以管仲、樂毅為楷模的人面前,你跟他談儒家的忠君是沒有用的。他只關心實際效益,而把劉備輔佐好,讓劉備奪取天下,這就是他關心的實際效益。

張昭倒也不傻,他腦子一轉,道:「我家主公時時關心天子安危,欲以全吳之兵,匡定天下,致君堯舜。對天下有利,就是對我東吳有利啊。」

諸葛亮心裡暗罵,這條老狐狸,嘴上還是笑答:「當今曹賊篡命,挾天子以令諸侯,凶焰正盛,孫將軍欲以全吳之兵,匡定天下,只怕力有未逮,所以在下的主公左將軍劉玄德派在下來和孫將軍結盟,想戮力一同匡定天下,這可是對東吳有利,對天下也有利的事啊。」

雙方都心懷鬼胎,謀取私利,偏偏不得不以天下百姓為說辭,當真束手束腳。於是張昭乾脆直言不諱:「劉備不過是織席販履出身,一生到處漂泊,先後依附呂布、袁紹、劉表,手下兵馬常不過一萬,最近新敗當陽,倉皇投奔劉琦,有什麼資格和我們主公結盟呢?」

諸葛亮聽張昭如此刻薄,心下有氣,但要駁他,還真不好直駁,只好虛與委蛇:「勝敗乃兵家常事,漢高祖當初起兵,不過數千,號為沛公,不過沛縣縣令耳,也曾屢次兵敗,然最終破強秦、斬項羽、滅彭越、誅英布,建立漢室,傳國至今。要是長史君生在那時,估計也會想,高祖不過一亭長出身,有什麼資格和項羽逐鹿天下?豈不讓後人笑話。」

座上諸人都知道諸葛亮在狡辯,張昭也不傻,追問道:「先生以高祖來比附劉備,以項羽來比附曹操,此皆不倫。高祖皇帝天縱之德,豈是劉備可比;項羽匹夫之勇,又怎敵得過精通兵法之曹操?」

諸葛亮道:「長史君此言差矣。高祖當年出身雖為布衣,也曾當過亭長,是秦朝小吏,我家主公才真是載載孑立,不階尺土,輾轉至今,雖大志暫時不立,威名卻傳佈於天下,這不比高祖向日創業更為艱難嗎?項羽起兵反秦,不過身率八百江東子弟,兩三年之間,卻一度號令諸侯,宰割天下,號為霸王,曹操豈能與之相比?」

張昭無話可說,也確實沒辦法。碰上諸葛亮這種口才好的人,是沒法不頭疼的,這種人,如果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是儒生們著力攻擊的對象,是不折不扣的佞人。但是如今天下大亂,是他們出來上躥下跳的最佳時機了。張昭通過這幾句話就判斷出諸葛亮這個人性格剛硬,臉皮也厚,要通過羞辱他來達到趕走他的目的,是痴心妄想。他只能無奈地說:「先生有點強詞奪理,我還是認為高祖和劉備,是不好比較的。」

諸葛亮笑道:「亮認為沒什麼不可以比較的。」

既然話說到這個份上,似乎沒有什麼可以繼續辯論下去的了。沉默了片刻,會稽都尉虞翻繼續發難道:「諸葛先生,不管左將軍劉備多有才華,而今曹操兵屯百萬,戰將千員,平吞江夏,劉備卻想負隅頑抗,不是蝗臂當車嗎?」

諸葛亮道:「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即便百萬,亦不足懼,何況遠遠不到百萬。」

虞翻笑道:「曹兵如果誠如先生所言,不值一哂,左將軍又為何倉皇流竄,讓先生來我東吳借兵呢?先生大言不慚,實在可笑。」

孔明道:「豈不聞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此用兵之道也。曹兵雖不足懼,究竟來勢兇猛,不能硬碰,只能暫時退守,等待良機。至於派我來東吳結盟,實是因為佩服孫將軍的勇略,欲與并力,共襄漢室。哪知諸位食東吳之祿,不思報效,反勸其主向國賊屈膝投降,實屬無恥,還有何面目笑話別人?或許君是想背棄江東,另圖富貴,這樣的話,亮就可以理解了。」

虞翻臉色慘白,諸葛亮說他想另圖富貴,雖然是誣陷。但說他想背棄江東,卻不能說錯。雖然他一向自認為是漢臣,就算他的主君孫權至今表面上也以漢臣自居,他絕談不上什麼背棄,但這樣的話卻是當前不好說的。他只能懾懦地反駁:「在下一向忠於我家主公,怎麼會另圖富貴?」

諸葛亮步步緊逼:「那你為何要勸你主公投降曹操呢?」

虞翻下意識道:「並非投降曹操,乃是投降漢朝。我家主公不也是身佩漢朝的討虜將軍官印嗎?」額上卻已冒出汗珠。

旁邊的人見虞翻招架不住,趕忙救急。主記步騭插嘴道:「孔明先生,我家主公世代身佩漢朝印緩,至今仍為漢朝的討虜將軍,而劉備卻被皇帝陛下的詔書認定為叛臣,所以曹操才率兵追擊他於當陽。現在先生來到江東,是想效仿蘇秦、張儀,以三寸之舌遊說我家主公,拉我東吳下水嗎?」

諸葛亮道:「蘇秦、張儀皆豪傑也,亮一向敬慕。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都是大義凜然,不顧危難,匡扶人主,成就霸業。至於拉東吳下水,實在可笑,東吳和荊州,唇亡齒寒,若我家主公江夏失守,荊州全歸曹操,東吳還想獨享平安嗎?」

步騭感覺諸葛亮仍是在強詞奪理,而且偷換論題,沒有正面回答自己的質問,要羞辱諸葛亮,必須要針鋒相對。無奈諸葛亮並不肯跟你針鋒相對,真是一籌莫展。他撓撓頭皮,想怎麼應對,這時五官中郎將薛綜開口道:「孔明先生認為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道:「曹操,漢賊也,天下共知,又何必問?」

薛綜搖頭道:「先生怎麼知道曹操就是漢賊?況且當初天下大亂,漢失其鹿,全靠曹操蕩平中原,試想劉備現在擁有曹操的地位,難道會甘心把權力還給天子嗎?」

孔明心想,這豎子倒說得不錯,要是劉備擁有曹操現在的地位,自然也不肯把權力還給皇帝,肯定會自立為皇帝。自己出山輔佐劉備,也希望能幫助他奪取天下,位登至尊。自己才有機會封侯拜相,傳國後世。否則,自己何必這麼賣力。但這些想法嘴上是不能說的,於是他假裝大怒道:「薛敬文,你竟敢出此無君無父之言?人生天地之間,以忠孝為本,你既為漢臣,就當誓死扞衛漢室。曹操身為漢相,殺皇后,誅皇子,篡逆之心昭然若揭,你還為他說話。況且曹操自稱漢相曹參之後,世代漢臣,如今卻專權態肆,欺凌君父,實乃漢室之亂臣,曹氏之賊子。我家主公乃漢室宗族,日日憂心社稷,他日若能擊滅曹賊,一匡天下,自然會歸政天子,豈會像曹賊這麼貪婪?」

其他大臣本來就忠心漢室,見諸葛亮大義凜然,好像真的義形於色,都心生羞慚,不好意思為薛綜辯解。

這時功曹嚴峻岔開話題道:「敢問孔明先生治何經典?」

諸葛亮知道嚴峻並無他意,但他一向自負才高,不喜歡專讀儒書,以解經為畢生事業,最討厭別人問他治何經典,所以乾脆藉著氣勢大發狂言:「亮一向不聞呂尚、張良、陳平等人治何經典,而其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只有平庸腐儒,無它才具,才不得不尋章摘句,舞文弄墨,在筆硯之間打發殘生。」

這句話卻激起了儒生們的眾怒,他們正想反駁,忽然黃蓋跑了進來,大聲道:「周公瑾將軍的坐船已到京口,孔明先生與其浪費時間和他們鬥嘴,不如前去和公瑾將軍共商退敵之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