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孫劉結盟 江陵倉實

雖然已經有心理準備,但江陵的武庫之高大,糧儲之豐厚,仍讓曹操喜出望外,嘆為觀止。他仰望著高坡上修築的巨大武庫,問荊州牧安置在江陵的武庫令:「此武庫儲藏刀劍弓弩各有幾何?」

「啟察丞相,鐵矛有三十萬支,卜字形鐵戟十五萬支,孽張弓七萬張,強弩四十萬張,連弩車五百乘,武鋼強弩車十乘……」

曹操感嘆道:「劉表治理荊州二十來年,果真有些積蓄,若一意抵抗王師,我等若想佔領荊州,只怕也要多歷年所啊。」心裡對劉表更加鄙視起來,佔有如此富庶的荊州,當中原征戰不休時,百姓生產幾乎從未受到影響,他竟然如此不思進取,今天終於為我所擒。但轉而一想,也許劉表不願窮兵默武,使百姓遭受兵戈之苦也未可知。如果是這樣,自己的這種志向,又有什麼值得稱道呢?曹操發覺自己的思想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相信仁義道德,他看穿了人的卑劣性;一方面他又希望人能夠拋棄卑劣,走向仁義之途。他不相信天理,又厭惡一味的霸道。他想以三代的明君為楷模,又痛恨仁義的可愛而不可信。因為矛盾,所以痛苦。然而,撇去這些不談,掌握權力終究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罷。就像古代那位魯國國君說的:「我沒有覺得當君王有什麼快樂,唯一的快樂就是當我說出話後,沒有人敢違抗我。」雖然這很虛偽,因為由權力產生的所有其他的快樂,實際上都是從無人敢違抗衍生出來的。

聽到曹操的話,他周圍的群臣紛紛吹捧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丞相順天應人,以仁義為矛戟,攻無不克。劉表雖有利劍刻矢,又能怎樣,還不是驚懼而亡。」

曹操大笑。又是以仁義為矛戟,這些吹捧確實好笑。

碩大的糧倉修築深挖在江陵城南側的城牆下,地勢高聳,不遠處就是長江渡口,糧倉上方是七個連續排列的倉城,倉城上是重檐的屋頂,倉城正面有兩扇巨大的黑色倉門,門上方兩側牆上各有一個方形格窗,屋檐的每個筒瓦上都迴環鐫刻著「江陵倉當」四個碩大的篆字。

曹操的車隊一到,倉門馬上隆隆打開,幾個守倉吏恭謹地跪在車下,道:「下吏參見丞相。」

曹操點了點頭:「起來罷。」他執綏下車,沿著糧倉的台階一級級走上去,巨大的糧倉和他渺小的身軀相比,十分醒目。走了幾十級,方才站到倉口,他探頭朝里一望,初冬的陽光透過倉頂的氣窗射入倉內,愈發顯出一種深不可測的陰森。他踱進倉里,和武庫不同的是,糧倉地面鋪設的是木板,走上去吱呀有聲。他知道當年洛陽的太倉也是這樣,地板比倉內的夯土地面一般要高出三四尺,以防止地底的濕氣衝上地面,使儲藏的糧食受潮,但不是所有的糧倉如此,只有儲量巨大的糧倉,才需要裝飾得如此講究。他回頭對守倉吏道:「此倉共儲存了多少糧食?」

守倉吏道:「啟察丞相,每個倉都存儲了粟米五十萬石,七個倉總共三百五十萬石。」

曹操自言自語道:「三百五十萬石,足以讓三十萬大軍整整食用一年。」他又環視群臣,慨然道:「若讓劉備佔去,恐怕我等真要頓兵堅城之下,徒勞無功了。」

群臣紛紛贊道:「多虧丞相英明,放棄輜重,自率輕騎追擊劉備,才讓劉備的奸計無法得逞。」

「賴天之力,孤有何功。」曹操笑道,「立即傳令下去,讓原來襄陽的荊州舊部馬上來江陵見孤,共商破吳大計。」

賈詡小心翼翼道:「延相不是說送書信給孫權,要他一起出兵邀擊劉備么?難道真的改變主意,準備進攻孫權?」

曹操指著天道:「孤未料到碩大的荊州,竟然不發一矢就束手投降,更沒料到江陵還有如此巨大的武庫和糧倉,這些皆是上天饋贈給孤的,孤自當好好利用它來掃平江東。古語云:天予不取,反受其禍。孤有深懼焉!」

賈詡道:「那丞相準備何時出兵?」

「等後方大軍全部集結,就可泛舟東下。來人,拿筆墨來。」

身邊的侍從趕忙打開隨身攜帶的漆盒,取出筆墨獻上。曹操揮筆在紙上疾書,然後吩咐:「立刻將此書信送往江東,敦促孫權投降,前此送去的書信作廢。」

隨從捲起書信,放進錦囊,道:「臣遵命。」說罷蜷腰匆匆跑下樓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