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最後和平 「亞洲人打亞洲人」

政府的更迭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帶來了廣泛地重新研究戰爭政策的機會,將軍們和五角大樓參謀部的軍官們很快就認識到了新任總統眼下的打算:他將把這場戰爭儘快地「朝鮮化」,來取代目前美國所起的主導作用。正如艾克在一次競選講話中所說:

聯合國——而又以美國首當其衝——一直不斷地被迫向這些前線輸送人員,這簡直是毫無道理。這是朝鮮人的差事。我們不想讓亞洲覺得西方白人是它的敵人。如果那裡一定要打仗,那就讓亞洲人去打亞洲人好了,我們則支持自由這一邊。

在對大量的參謀部研究報告和陣地文件進行了修改調整之後,國防部的一致意見是,政府應當把韓國軍隊增至大約65.5萬人,包括20個陸軍師和1個海軍陸戰師(這年年初,韓國軍隊有14個現役師)。人們希望新補充的這些部隊可以讓美國開始撤出一部分自己的士兵,儘管他們的裝備還要留在日本以備緊急使用。為支持韓國這一擴大的防務機構,每年的代價大約是10億美元,這一金額使艾森豪威爾的預算計畫人員望而卻步。但是到了1953年3月,大規模增強韓國軍力的計畫已經就緒了。

接著在1953年3月5日,發生了艾森豪威爾任職頭一年中,在同共產黨世界打交道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事件:幾乎30年來不可撼動的蘇聯強人約瑟夫·斯大林因腦溢血而突然死去。艾森豪威爾立即把他的死亡看作是為實現和平提供了一個通道。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無論俄國的新領導同斯大林時代有著多麼緊密的聯繫,他們不會完全盲從一個死去之人的那一套。」

但是在實現朝鮮和平之前,先得有幾個星期小心翼翼而徒勞無益的外交上、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縱橫捭闔。然而,敵人有所不知的是,美國現在的武庫中已經有了一種重要的新核武器。當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的科學家們激動地報告,一種適用於野戰火炮口徑的原子彈頭第一次爆炸成功,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以用於戰略目的,也可以用於戰術目的。這一消息使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它在過去兩年中曾經常常考慮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但是都把使用原子彈當成不現實的方案加以反對。儘管參謀長聯席會議還沒有準備馬上提出使用這一新的戰術核武器的正式建議,但是5月27日一份研究報告中一段措辭小心的文字,表明了他們思想中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推進美國與朝鮮有關的目標時,原子武器所能起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表明,有必要對目前在遠東限制使用原子武器的政策加以重新評估。

從在遠東建立一種有效的常規能力的廣義觀點來看,及時使用原子武器應視為是針對那些影響朝鮮行動的軍事目標,而且從操作層面來說,應作為與針對中共和「滿洲」的直接行動有關的任何可能的軍事行動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的另一份參謀部研究報告指出,有必要使中國人和北朝鮮人相信,如果不能恢複和完成停戰會談,聯合國軍就打算髮動一場重大攻勢。5月1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提議「直接針對中國和『滿洲』」採取空軍和海軍行動,包括使用原子武器。聯席參謀長們認為,時機的選擇是頭等重要的。所有必要的行動,包括「在戰略上和戰術上廣泛使用原子彈」,其實施都必須能夠產生「最大限度的突然性和最大限度的衝擊性」,以海軍封鎖為開端、逐步發展為一次地面攻勢的升級做法將會大大減少成功的機會。第二天,5月20日,國家安全委員會批准了這些建議。

湊巧的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採取這一行動時,杜勒斯正在做一次中東和亞洲之行,他挑選印度作為講壇來發出要使用原子武器的警告。在同尼赫魯總理的一次談話中,杜勒斯表示,應當警告中國總理周恩來,如果不能及早達成停戰協議,美國就要轟炸鴨綠江以北「滿洲」的庇護所。杜勒斯還提到了美國成功試驗了核炮彈,其口氣強烈地暗示,美國將會毫不猶豫地在北朝鮮使用這種武器。

在另一個針對中國的行動中——這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的——艾森豪威爾宣布第7艦隊不再駐在台灣與大陸之間。「這一命令表明我方並無侵略意圖,」艾森豪威爾說,「但是我們當然也沒有義務來保護一個在朝鮮與我們作戰的國家。」中央情報局已受權增加由國民黨游擊隊對大陸的襲擊,這些游擊隊都是由美國人武裝、訓練和運送的。官方的新華社很快就大聲抱怨「冒險的美帝國主義支持兇惡的走狗蔣介石」。據中國人自己統計,1953年頭五個月,這種針對大陸發動的襲擊就達200起以上。

新政府顯然是在給共產黨人一個誘因,以尋找一條戰爭出路。過不了多久,信號就要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