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陷入災難 是一場六個月的戰爭嗎?

在所有的會談中,最為不確定的因素是對中國人的意圖範圍缺乏具體了解。回想起來,中國人「第一次戰役」的目的顯然是要警告聯合國軍走開。「第二次戰役」使麥克阿瑟的部隊驚慌失措,但是其目的仍不得而知。中央情報局12月7日送給白宮的一份高度機密的報告確實提供了一些線索。報告的內容(根據《信息自由法》降低密級後被大量刪剪)表明,它來自一個靠得住的國外來源。據報告說:

中共認為,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以此在戰術上支援聯合國軍,並不會招致戰爭,但對「滿洲」腹地進行戰略性的原子襲擊卻是另外一回事。在那種情況下,開戰的決定將由蘇維埃俄國做出。

然而,消息來源報告說,共產黨官員「絕對有把握地認為」,聯合國軍不會使用原子彈。而且,聯合國軍如果被趕回三八線,或是會撤出朝鮮,或是會與中國人達成一項協議。

據中央情報局的消息來源說,蘇聯人「顯然已使中共確信,美國在以後的六個月中將無力進行戰爭,而且朝鮮難題的解決必定會在那個階段實現」。據說,中國人擔心「把他們訓練最有素和裝備最精良的軍隊拴在東北和北部,而且中國人同意介入朝鮮戰爭,是在蘇聯做出了這樣的承諾之後:即一旦中國與美國交戰,蘇聯將提供30萬人的蘇聯軍隊和海空支援」。

在杜魯門直截了當地告訴艾德禮首相,美國不打算在朝鮮使用核武器後不到72小時的時候,中央情報局的這份報告送到了華盛頓。英國使館中參加杜魯門和艾德禮會談的人當中有蘇聯間諜菲爾比和伯吉斯。會談的報告徑直送往英國外交部的美國司,該司由另外一個蘇聯特務麥克萊恩領導。

在華盛頓上上下下的言談話語中,都瀰漫著對麥克阿瑟戰地報告準確性的極度不信任感。麥克阿瑟搖擺不定,天天有變。他會驚呼他的部隊面臨著滅頂之災,要求得到增援部隊和擴大轟炸的權力,以便控制局勢。然後他又會對記者的報道吹毛求疵,那些報道說他的部隊「是在退卻」,而不是在進行有條不紊的撤退。如前所述,結果之一是12月1日華盛頓決定派柯林斯將軍去遠東。麥克阿瑟統管下的戰地指揮官與國防部沒有直接聯繫,電報要由東京審查,而且如果麥克阿瑟或其下屬不喜歡這些電報,他們就會重寫或者把它們丟棄。然而,即便是麥克阿瑟也不敢試圖阻止陸軍參謀長走訪前線的將軍們。

布雷德利將軍為柯林斯提出了各種寬泛的可能性來與麥克阿瑟商討,其中包括可能對鴨綠江以北實施海空攻擊。起草的命令的第一稿要求柯林斯考慮安排一項停火的利弊得失。然而,布雷德利又感到把這一失敗主義的選擇帶給戰地指揮官的做法不甚妥當,因而勾掉了這句話。 他主要是要柯林斯弄清遠東的確切形勢。

柯林斯於12月4日飛往東京,並與麥克阿瑟談了大約四個小時,但聽到的都是在過去一周里麥克阿瑟每日電報中的老生常談:聯合國應「全力以赴」迎擊中國人的挑戰;「訓令和戰略規劃」應該做出相應更改,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可以隨心所欲地把戰爭引向中國。麥克阿瑟聲稱,他面臨著一支由50多萬中國人和10多萬北朝鮮人組成的軍隊,這一大堆人能夠包圍任何固定的防禦陣地,並迫使第8集團軍退回漢城—仁川地區。只有在中國人不發起全面攻勢的情況下,他的部隊才能守住灘頭陣地。

有沒有現成的增援部隊,或者可能會有?他向柯林斯提出了這個已經屢次得到答覆的問題。沒有,柯林斯答道。

因此,對麥克阿瑟來說,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根據現有的(最佳)條件」,儘快安排一項停火。儘管麥克阿瑟從來不讓自己直言這一點——他的狂妄自大不允許他承認失敗,而總是譴責造成失敗的外部原因——但他的意思是一清二楚的:他所指揮的部隊不能在朝鮮立足並守住一條戰線。除非華盛頓滿足他的需求,否則他就準備退出戰鬥。

柯林斯寄望於敵人會給聯合國軍一個喘息之機。他說,參謀長聯席會議「可能打算」命令第8集團軍撤回日本,然後重整旗鼓。

他給參謀長聯席會議發了一份電報,簡述了麥克阿瑟的觀點,然後飛往朝鮮,與戰地指揮官直接會談。他完全有理由期待看到一支遭到重創的軍隊,它無力頂住中國人,將被迫很快地撤出朝鮮半島,並因而蒙羞受辱,因為這就是幾天以來麥克阿瑟發往華盛頓的電報的主要內容。

柯林斯夜以繼日地工作。他與麥克阿瑟會面後僅三個小時左右,就在漢城與沃克會談。沃克的確有困難,他也承認困難。第2師受到「重創」,也就是幾乎被全殲,正如土耳其旅一樣。但由於沃克已經有幾天時間來重新部署他的部隊和估算損失了,因而情況絕非無可救藥。第1騎兵師和第24步兵師、第25步兵師狀況甚佳。韓國第5師的情況還不錯,儘管其他韓國部隊將不得不退出戰鬥進行休整。沃克認為他不能守住平壤,他擔心中國人會在他的第8集團軍和第10軍之間的缺口中長驅直入。如果第8集團軍試圖在漢城—仁川地區一帶堅守,它很有可能會被包圍。他不希望被迫由仁川撤退,因為他擔心那會使人員和裝備損失重大。「另一方面,」柯林斯說,「他能夠撤到釜山而不致遭受進一步的嚴重損失,而且如果他得到第10軍的增援,便能夠無限期守住原有的釜山防禦圈。」

這便是麥克阿瑟在戰場上半數部隊的狀況。如果必要的話,沃克準備再度與陣地共存亡,正如他在夏天所做的那樣。柯林斯在戰場上又待了一天後得出了結論:「儘管第8集團軍的形勢不妙,但並未驚慌失措。」柯林斯12月6日離開漢城機場時,記者問他美國是否會對中國人使用原子武器。「就我昨天看到的情況,肯定不會使用原子武器。」他回答說。第8集團軍會不會被沿其右翼,即「第10軍的缺口」南進的中國人包圍?柯林斯答道:「我想第8集團軍是能夠照應好自己的。」

柯林斯接著飛往興南會見第10軍指揮官阿爾蒙德將軍。這裡的情況也喜憂參半。第7步兵師和第3師同樣遭受了損失,但是在朝鮮東部作戰的聯合國軍主力海軍陸戰1師正在從長津水庫撤退,相對來說是完好無損的。「阿爾蒙德將軍確信,而且我也同意,」柯林斯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說,「他能夠在不遭受嚴重損失的情況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守住興南這個橋頭堡。而且如果必要的話,他能夠成功地從海上和空中撤離這個橋頭堡,而不致損失過多的人員和裝備。」

這樣,就有第二位戰地指揮官對麥克阿瑟的戰場評估提出針鋒相對的異議。麥克阿瑟顯然沒有認識到他自己部隊的能力,他深深捲入政治圖謀之中。他要求把戰爭引向中國、使用中國國民黨的部隊,把他的麻煩歸咎於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以致他忽略了一位指揮官的首要職責: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完成所分派的任務,而不去挑剔有關命令方面的問題。

柯林斯的資歷和聲望都不及麥克阿瑟,但他對前線的視察——麥克阿瑟自從11月27日發動他的「結束戰爭的攻勢」以來就沒有去過前線——使他確信,這位將軍要麼是對他的戰區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要麼是指望通過擴大戰爭來實現其宏圖大略,或者以此來挽救他的部隊不致全軍覆滅。

從某種意義上說,柯林斯的視察是麥克阿瑟命運的一個轉折點。幾個月以來,參謀長聯席會議對麥克阿瑟干預政務、公開發表傲慢言論和在戰略上耍花招一直疑慮重重。現在,柯林斯又準備對麥克阿瑟罪加一等:麥克阿瑟在戰術上是失敗的,而且不了解自己的戰場形勢。

12月7日,柯林斯在東京再次與麥克阿瑟和他的高級參謀人員會面。柯林斯提出了三種情形作為討論的框架,前兩種情形假定中國人繼續全力進攻,第三種情形假定中國人同意不越過三八線進入南方。

在第一種情形下,假設的前提是,聯合國軍不對中國採取空中行動;不以海軍進行封鎖;不使用中國國民黨軍隊進行增援;不增加聯合國的地面部隊,除了有可能在1951年4月動員四個國民警衛師;還有不使用原子彈。

麥克阿瑟「強烈地感到」,如果他受到所有這些條件或者其中大部分的約束,而中國人繼續猛烈進攻的話,「這基本上等於投降」。停火是政治上的事,「它會有所幫助,但從軍事觀點來看並非必不可少」。美國軍隊將不得不撤出朝鮮,「但我們不應急於尋求停火」。麥克阿瑟倒是同意了他的戰地指揮官們的意見(據柯林斯的報告說),即不管停火與否,第8集團軍和第10軍都能夠安全撤退。

第二種情形是假設採取更為強硬的行動:用海軍封鎖;對中國大陸實施空中偵察和轟炸;「最大限度地使用」中國國民黨軍隊;以及「可能使用原子彈」。麥克阿瑟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在朝鮮繼續守住最有利的陣地」。他將把第10軍由海路運往釜山,然後經陸路與第8集團軍會合。在第8集團軍的指揮下,這些聯合起來的部隊就會「在儘可能靠北的地方」守住一條「橫貫半島的陣地」。麥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