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陷入災難 華盛頓驚恐不安

《紐約時報》的詹姆斯·賴斯頓頗有見地地總結了星期天,亦即12月3日那一天華盛頓的情緒:

今天,首都的每一個官方行動、來自東京的每一份官方報告、消息靈通人士對局勢做出的每一次個人評價,都反映出一種對聯合國軍在朝鮮處境的緊迫感,甚至是恐慌感。甚至23個星期以前朝鮮戰爭爆發的那個致命的夜晚,氣氛也沒有這般令人沮喪。

對五角大樓來說,午夜過後不久來自東京的一份電報中嚴峻的記錄是壞消息的開始。聯合國部隊在11月30日和12月1日有超過1.1萬人陣亡、負傷、失蹤或被俘。第2步兵師損失了超過6 380人,幾乎是其兵力的一半。據信,土耳其旅的5 000人中,損失了1 000人。第8集團軍和第10軍在戰場上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是11萬人,而據情報分析,中國人的兵力為25.6萬人,北朝鮮人的兵力為1萬人。

人們正在領悟這一悲觀的消息時,麥克阿瑟令人沮喪的消息又似雪上加霜。第10軍正在以「儘可能快的速度」撤至興南地區;第8集團軍的處境「日益危險」,沃克將軍現在提出的不是在平壤,而是在漢城周圍守住一條戰線。麥克阿瑟認為把兩支部隊合二為一毫無裨益(也「不可操作」),兩支部隊「數量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合在一起會給來自不同的後勤補給線的補給輸送造成麻煩。

他還認為建立一條橫貫朝鮮蜂腰部的防線沒有什麼好處。這裡的地面距離為大約150英里,這意味著7個美軍師中的任何一個師將不得不防守一個20英里或更長的正面,「而當面的中國人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其拿手好戲是穿過崎嶇陡峭的地形進行夜間滲入」。麥克阿瑟認為,這樣一條沒有縱深的戰線「沒有什麼實力,而且作為一種防禦概念也將遭到滲透,結果是被包圍殲滅或被各個擊破」。這一概念也許適用於對付弱一些的北朝鮮人,「但不可能對付中國軍隊的強大兵力」。

麥克阿瑟接著抱怨說,華盛頓還不理解「由於中國軍隊的公然參戰而導致的基本變化」。有26個中國師參戰,後方「至少」還有20萬人的部隊正在向前線運動。美國空中支援的價值由於地形的緣故而被降低。由於中國軍隊在內陸集結,海軍炮火不起作用。國防部一再告知麥克阿瑟再也派不出部隊了,但麥克阿瑟依然要求「最大限度地派遣地面增援部隊」,否則他的部隊將被迫節節撤退,「而每次撤退都會降低抵抗力」,直至被逼到「灘頭防禦陣地」。

麥克阿瑟讚揚了他的部隊的士氣和效率,儘管「它在五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是不間斷地戰鬥」(這樣說是錯誤的:戰爭已進行了五個月,但大部分美軍師直至9月中旬,也就是戰爭爆發兩個半月之後才抵達朝鮮)。韓國軍隊的戰鬥力「微不足道」,其他外國分遣隊人數太少,不足以產生影響。麥克阿瑟希望大大增強軍隊且大大改變與他作戰有關的規定:

對此間局勢的全面估計,必須以這樣一種觀點為基礎:這是在全新的情況下,與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全新的強國進行的一次全新的戰爭。

我所執行的行動指令的基礎是以北朝鮮部隊為對手。由於新事件的發生,這個指令已經完全過時了。必須清楚地了解這樣的事實:我們相對較小的部隊現在面對的是具有全面進攻實力的中共,這個國家因蘇聯的大量物資供給而得以更強大。

以前非常成功地適用於與北朝鮮軍隊作戰的戰略思想,現在繼續用來對付這樣的強國就不頂用了。

這就需要重新制訂可行的、足以應付有關現實問題的政治決定和戰略計畫。在這一方面,時間是重要的,因為每小時敵人的力量都在增長,而我們的力量卻在削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