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來之物 第二章

獨力企劃書的機會,出乎意料地提早來臨。

某文藝雜誌連載的現代詩評論專欄相當有意思。下筆帶有適度的散文風格,讓讀者能輕鬆寫意地閱讀,愉快傳達出眾多詩人的優點與特質。作者是一位新銳評論家。

然而,連載結束後卻一直沒集結成冊的動靜。現代詩算不上有銷路的領域,內容原就冷門,加以作者的知名度不高,才會至今仍無緣出版吧。

我不清楚別家出版社的情況,但岬書房的社長是坐在同一間辦公室並肩工作。開企劃會議時,我這樣初出茅廬的菜鳥也能忝居末席。換言之,是全體參加。

入社一陣子後,我雖感惶恐,還是逐漸斗膽提出意見。當時,會議結束,正在問起「有沒有什麼企劃案」。那個連載的評論專欄,不僅可做為入門指南,本就熟諳此道的讀者也能有更深入的領會,沒出版成書十分可惜。於是,我戰戰兢兢地提議,居然瞎貓碰上死耗子,順利通過。總編輯大致看完稿子,要我「試試看」時,我就像中彩券頭獎般(雖然我還沒中過獎),當場愣住。

至於作者那邊,通話後得知尚無出版計畫時,說來抱歉,我著實鬆了口氣。

「若不嫌棄,能否讓敝社出版成書?」

聽我這麼提議,話筒彼端傳來喜悅的氛圍。

後續的一連串作業彷佛仍歷歷在目。當初那本雜誌的編輯,態度也充滿善意。

「真是太好了,那就麻煩貴社。」

去打招呼時,和海象一樣大塊頭、圓腦袋的資深編輯,面對我這個新手,像拜託別人照顧剛找到工作的自家小孩般鞠躬行禮。我惶恐不已,感覺肩頭扛起重擔。

書名簡單明了,就叫《現代詩人》。

與替自己挑衣服相比,思考封面設計的走向愉快數倍。我和作者各舉出幾個理想人選,湊巧其中有位畫家在新橋某畫廊開個展,於是我也實際去看過。最後,封面決定以水彩畫風妝點,做出來的書相當雅緻。

讓我絞盡腦汁的,是書腰的宣傳文案。據說要由責編擬稿,但無論怎麼寫,似乎都還能找到更適切的。經歷一番苦思,我交上頭先擬的「以文字演奏,以文字描繪」,因為書中拿音樂和繪畫比喻、評論詩。

總編輯說太弱,在底下加上「縱談現代詩與詩人的魅力」的說明,書腰背面再增添「後記」的摘要,才勉強過關。隨著時間流逝,我不禁反省,這文案並未傳達出內容所談論的,文字可怕的那一面。

幸好,書封設計彌補了我的不足。設計者運用不礙事卻搶眼的特殊字體,安排「以文字演奏,以文字描繪」,真的是賺到。一看到此書,便忍不住想拿起——這或許是為人父母的痴心吧。

一棟建築完工前,必須動用大量的鑿子與鎚頭,還得處理各式各樣的狀況。想著說不定能這樣做或那樣做,很容易忙個沒完。以前讀過的書上,某工匠有書「判斷該在哪停手是最難的」,這話對極了。除經費的問題,也有必須在時限前完成的壓力。恍若一步又一步地爬上樓梯,我總算熬到校稿完畢。

話說,拿到要先送給作者過目的十本樣書時,我非常興奮。不料,翻開檢查,卻對其中兩冊不太滿意。目次里,連結章名和頁數的某條線有一點點沒印清楚,像是摩斯信號的間隔,顯得斷斷續續。

「這種情形也是難免。」

飯山先生不當回事地說。其實,若非凝神注視,根本瞧不出來。但看在心疼自家小孩的痴心父母眼底,那就像兒女的衣服鈕扣零星掉落,前襟敞開。不過,八字都沒一撇的我講這種話,似乎有些奇怪。

我很卑鄙地把那兩本塞到整堆書的底下,上作者家拜訪。那是一年前,某個晴朗和煦的春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