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幕

牆面裝飾有巨幅的軸裝絹本。畫面縱高一百六十厘米,橫長一百三十厘米,就絹本而言,尺寸之大實屬罕見。雖然沒有題名,作品追求的宗教主題,看上去一目了然。

佔據畫面上半部的天空中,飛有吐著青白色火焰的巨龍。龍背上並排站立著,五位身裹薄衣的佛陀,它們正以柔和的目光俯瞰著大地。

佛陀周圍咫尺莫辨,潔白的流雲盤繞在他們的腳邊,遮掩著他們的下半身。黑暗之中,獨有一抹如光的亮色——那是瘦削佛陀手拈野花的金黃。仔細觀察,黃花竟同飛龍熾烈的金色雙目,構成細長的三角形,為暗沉的畫面賦予了一絲緊張感。

這當是刻意為之,絕非偶然。

向下面一瞧,則是五彩繽紛的地獄繪圖。腹部高鼓的累累死屍,被棄於泛著白光的沙地上,油光發亮的黑鳥聚集成群。還有好些屍體,被體內膨脹的氣體,砰地一聲衝破肚皮,炸裂的單薄皮囊下,漏出猩紅色的內臟。又或許那是被鳥群爭搶啄食後的殘羹吧……

不,看來並非如此,倒不如說,那些鳥兒擔任著善後一職。

吃人者,同為人類也!

左側佇立著五、六名骨痩如柴的赤裸著身子的男女,他們的嘴角塗滿黑色的血漿,唯有兩隻眼睛炯炯放光。其中甚至還有老太太寶貝一般地,抱著拽下的瘦削胳膊——那些是餓鬼。他們的肚皮也異常鼓脹,但較滿地屍體又有不同,傳遞出有別於氣體的沉甸質感。

只是陰影和顏料的細微區別,卻能讓人對雙方腹中之物,產生出不同的聯想,足見畫師的超凡功力。

沙地或許意味著近海吧,雖然不見波濤,右下角卻能窺到巨大松木的根系,直延伸至畫面之外,暗示著不遠處的汪洋。肆虐的氣流只怕是潮濕的海風,沙塵自樹根席捲而上,大氣沿著巨大的樹木瘋狂攀越。松樹皮詭異地泛著白色,強加給觀眾酷似魚鱗的悚然印象。

好一幅來自地獄的圖景!

感嘆著繼續觀看,在畫面中部,向天空與地面的罅隙遠眺,又能夠望見別樣的地獄。透視技法的運用極為巧妙。

看來那是一個紅蓮之焰亂舞的世界。豆大的男男女女,早已燒得不成人形,正哭號著拚命逃離熊熊烈焰,痛苦的哀號彷彿就在耳畔。一旁的池塘邊,孕婦的肚皮被撕開,小嬰兒的胳膊被一左一右,兩隻惡鬼一把扯掉。儘是目不忍視的殘酷光景。

刺目的顏料,無謂地烘托著地獄的荒涼,佛陀們卻是宛如深淵的沉靜色調,甚至呈現出水墨畫的韻味。動靜、明暗、善惡、美醜……對比無處不見。

松樹根旁邊,用濃黑粗字署著畫師之名,筆畫間自信洋溢。

北齋宗理辰政

朱紅的「辰政」二字,是用圓章印上去的畫號,並非手寫。

展開的絹本下方,放著一隻開著蓋的細長黑漆箱子,應該正是用於收納畫軸。蓋子內側附有文字,是美術品的鑒定題字:

妙哉甚。嬌憐黃花如天光,滿世穢土。

佛陀慈悲無以至,唯駐足嘆息不能已。

絕佳,奇想。

天心

「天心」當然是指近代日本美術的理論指導者——岡倉覺三 。

這段題字,當是天心對北齋這名畫師的讚譽之辭。

不過,岡倉覺三的題字並非僅此一條,其左側還用中號筆,寫了一段英文。最近似乎有誰進行了翻譯,英文旁邊貼著一片薄紙,用小字轉述了內容。

盡顯宗理時期 文藝之傑作,由此畫足見北齋的純粹能力。

小巧玲瓏的黃花,將構圖升華,切近偉大的藝術。

顯而易見,北齋獨有的視角,源自他對宗教的深切關注。

葛飾北齋作畫,屢屢因為複雜的結構,導致主題的潰散,唯獨這一幅毫無破綻:天空和地面的分割是成功關鍵。

岡倉曾言:此畫蘊含兩大主題,正是二者的對立,使之超凡脫俗。

歐內斯特·費諾羅薩

一九〇一年六月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