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兵敗祁連山

西路軍在河西走廊陷入困境——西進與東返之爭——中央希望西路軍在河西佔有根據地——張國燾要西路軍服從中央決定——青海二馬圍攻西路軍——甘浚堡突圍——高台戰鬥董振堂犧牲——血戰倪家營子——徐陳激烈爭論——中央組織援西軍——西路軍失敗——石窩會議——西路軍分散突圍

西安事變,使陝北中央和紅軍的處境峰迴路轉。但是對西路軍來說,卻是雪上加霜。

古浪之戰失利後,西路軍繼續西進,到了永昌和山丹。在永昌與馬家軍打了一個月的消耗戰,西路軍的處境日見惡化。在天時、地利、人和都處於劣勢的環境下,紅軍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殺傷了很多敵人,但馬家軍有後方,人員、武器、彈藥可以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而紅軍沒有根據地,兵員傷一個少一個,彈藥也越來越少。紅軍想在戰鬥中從馬家軍身上繳獲子彈,但敵人也很狡猾,衝鋒時帶的子彈很少,打完了再回去補充。永昌城的攻防戰中,紅軍傷亡相當大,城中的各個廟宇、空房中都住滿了傷員。河西地區沒有革命活動的基礎,多數百姓都在紅軍到來之前跑光了。建立根據地的工作開展不起來,冬天必需的皮衣、棉衣沒有著落。河西走廊地區此時已是冰天雪地,狂風怒吼。早晨氣溫是零下16攝氏度,午間才零下2攝氏度。從鄂豫皖和通南巴來的紅軍還沒經歷過西北的嚴寒,荒涼的河西走廊一片光禿禿的肅殺景象,只有沙漠、戈壁灘的大石頭,極少樹木,柴禾都很難找到。紅軍中不少人都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忍受著寒冷和飢餓的煎熬。

這裡的環境很不適宜紅軍作戰。紅軍戰士李新國回憶說:「當紅9軍到達永昌時,30軍已向山丹前進,只留下88師,紅5軍也已進到山丹。此時,西路軍的部署形成了一條長蛇陣,從永昌到山丹綿延達一百多公里。這是一個狹長地帶,正是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南北寬僅四十多公里;南靠險峻的祁連山,北鄰龍首山,翻過龍首山就是長城外一望無際的沙漠地帶。地形對我步兵活動很不利。」而馬家軍騎兵則是來去如風,隨時可以找紅軍的薄弱部位打。他們騎馬,紅軍步行,肉搏吃虧,追擊又趕不上。與當年在蘇區時,真是無法相比。

還有更令人頭疼的事:在古浪之戰中,「敵騎因為衝進古浪縣內的街道上,大肆蹂躪,損失最慘重的是西路軍總指揮部各直屬機構,參謀諜報人員死傷甚多,偵察電台和其他通訊器材散失殆盡,這簡直是使西路軍喪失了不可或缺的聽覺視覺以及一部分的神經系統」。到永昌時,各軍只有一部電台與總部聯絡,電台的缺乏給西路軍後來的作戰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西路軍在永昌的消耗戰,使徐、陳感到如此下去不是辦法。1936年12月6日,陳昌浩、李卓然等給中央的電報請示:「在此爭取時間過冬與適時策應主力。如主力不來,我們再移主力向甘州逼進,總要爭取在甘(州)、永(昌)、涼(州)線過冬。」這封電報沒有徐向前的簽名,說明西路軍領導內部意見不統一。

「西安事變」的消息傳到永昌,西路軍將士一片歡呼,士氣空前高漲。而馬家軍則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紅軍向馬家軍陣地喊話:「你們的主子蔣介石被我們捉住了,不要打了,我們停止內戰,團結抗日!」馬家軍只是朝紅軍打冷槍,但卻不再向紅軍進攻了。

怎樣利用西安事變的有利時機擺脫被動,求得新的發展,西路軍領導展開了熱烈討論。12月18日,軍委主席團發來指示:

徐陳:

甲、你們的任務應基本的放在打通遠方上面,限明年一月奪取甘、肅二州。

乙、試與諸馬談判下列問題,永昌以西之馬軍准其安全東退,永昌以東之馬軍不向永昌以西進攻,紅軍不向永昌以東進攻。

丙、除開遠方暫時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們。

軍委主席團

西安事變後的形勢變化很快,正當西路軍領導討論西進問題時,12月22日中央又來電報讓西路軍東返。因為此時南京政府調集大兵進逼西安,張楊欲與紅軍聯合抗擊,為了保障西面蘭州方向的安全,牽制胡宗南部,打算調西路軍策應。但是在西路軍領導會議上,徐向前等多數人反對向東,堅持西進打通國際路線。徐向前等認為:「東進和西進比較,前者的困難更大些。因為馬家軍的主力集中在東面,西路軍東進,勢必與敵決戰。從山丹、永昌至蘭州近千里路程,沿途多堡,缺少補給,夜間氣溫達零下20攝氏度以下。西路軍彩病號又多,約2000名,不便就地安置,帶上則更增大行軍作戰的困難。據此,東進取勝的把握不大。且放棄河西走廊這一抗日後方根據地,不論從策應西安會戰上、打通蘇聯上、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上,都是不利的。」陳昌浩則主張無條件執行中央指示,向河東去。爭來爭去,還是西進意見佔了上風。陳昌浩綜合兩種意見,向中央彙報:

毛朱張:

一、迅速取得遠方接濟,成為目前紅軍、張楊及整個抗日陣線的迫切與極大要求。西路軍經過很大代價基本上已無問題。

……

三、由永昌到涼州只一條大路,涼以下可采古浪兩條路。沿途多堡,天寒零下二十度,白天有零下十餘度。敵騎有數千,行動速。而我軍必采夜行軍,病員已二千。如我單獨向蘭州進,傷亡掉隊必大。如繞道,則因為天氣寒冷雪山路遠更不可能。

四、即令我們在二十天內到蘭,至多只能達到鞏固蘭州作用,策應主力行動其作用不大,且需很大代價。而基地放棄,再打通遠方,時機又過,若二馬退,我進迫蘭州更不合算。

五、我們建議西路軍仍首先堅決按期執行打通遠方任務,不過為牽制二馬,可以設法在蘭、丹線上多活動一時。……如果必須我們東開,則必可東移。

徐陳李李曾

1936年12月23日12時

中央收到電報後,24日複電徐陳說:「在整個戰略方針上看來,西路軍以東進為有利,只要二十天至三十天內到達靜寧、隆德地區,便可與于學忠、王以哲之八個師配合作戰,至少可以鉗制胡、毛、曾、關,而利於我主力在東邊放手打仗。張學良極盼望你們來,答應在蘭州補充子彈、被服。」同日,毛澤東還致電在西安的周恩來,向他通報了西路軍的要求後,要周「向張(學良)商量派四個團突然襲占永登、古浪策應徐陳,並為準備棉大衣一萬五千件,鞋襪各一萬八千雙,子彈帶一萬五千條,補充子彈十五萬發。是否可行?盼復」。可是于學忠在蘭州自顧不暇,哪有力量去支援西路軍?毛澤東的要求根本無法兌現。

徐陳為何不願東返呢?徐向前在回憶錄中陳述了一部分理由。但是多年之後陳昌浩談及此事時,又說出了一些內心的想法:「中央來電指示我們,讓我們考慮是西進好還是東進好。那時我們考慮東面有馬家的部隊和蔣介石的部隊,敵人力量大。西面只有馬家的部隊,因此答覆中央與其東進還不如繼續西進,實際上那時還是害怕蔣介石的部隊。仍一股勁往西走,還是非打通國際路線不可。結果既無補充,又無群眾基礎,希望越來越小了。」

既然中央下了東進命令,徐陳便開始集合部隊準備返回。這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2月27日,軍委又來了一封極為樂觀的電報:「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前途甚佳。西路軍仍執行西進任務佔領甘、肅二州,一部佔領安西。開始西進的時機及如何作戰,由你們依據情況決定。」徐向前說:「由此可見,中央那時並不願放棄打通蘇聯的計畫。一時想叫西路軍東返,只不過是在河東形勢吃緊關口的一項應急考慮罷了。形勢緩和下來,自然又令西路軍繼續完成打通國際路線的任務。」

西路軍過河後,中央並沒有讓西路軍大步奔向新疆,而是要西路軍就地建立根據地。多年之後,徐向前才明白其中奧妙:「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談判開始進行。合理解決紅軍駐地,是談判的實質性問題之一。從戰略上著眼,當時紅軍亟需得一人口稠密、物質豐富,靠近蘇聯、利於迴旋的戰略基地,以便養精蓄銳,擴大力量,擔負起偉大的抗日鬥爭任務。中央一致認為,這個基地,以黃河以西的蘭州、涼州、甘州、肅州及寧夏地區,最為理想。西路軍控制河西走廊,進據甘西,不言而喻,正是我黨名正言順地向蔣介石討價還價,索取河西地帶的資本。」

當時徐陳遠在千里之外,消息閉塞,不知道共產國際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和對蔣介石的支持。但是中央心裡明白,與其讓西路軍西進,還不如就地堅持,與河東紅軍互為聲援。萬一陝北待不下去,河西走廊不失為一條後路。這就是毛澤東在11月1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的「腳踏兩邊船」的方針。

12月底,西路軍以5軍開路,9軍和指揮部機關居中,30軍殿後,向高台、臨澤開進。為了避開馬家軍騎兵,紅軍每天都是夜行軍,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忍受著極大的痛苦默默地前進。1937年1月1日,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