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童年篇 向乳母學種瓜

周恩來小時候,生母萬氏體弱多病,無奶哺養。過繼母陳氏就為恩來雇請了一位二十多歲的農婦蔣江氏為乳母。蔣江氏住淮安舊城南門黃孝子坊西邊施家巷頭,丈夫是個轎夫,也會點裁縫手藝,生有兩個小孩,家境貧寒。蔣江氏勤勞儉樸,心地善良,打心眼裡同情這對孤兒寡母,極其真誠地把恩來當作自己的親兒子看待,而恩來也一直親切地稱她為「蔣媽媽」。蔣媽媽在用乳汁哺育小恩來成長的過程中,同時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輸了勞動人民誠實樸素的階級感情,也教會了恩來許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農家知識。

譬如:關於天天吃的大米飯,從萬氏媽媽那裡經常聽到的,是大米多少錢一擔呀,招待客人要煮粳米飯呀,……他對這些事興趣不大。陳氏媽媽教他背「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他也只覺得順口、有趣,至於為什麼是「辛苦」的,他無法理解;背多了,記不住,也會厭煩。可是,跟蔣媽媽在一塊,就不同了。她總是不厭其煩地滿足他的好奇心,他也幾乎從來沒有厭倦過,她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娓娓動聽。從焐稻種到舂大米,要經過十幾道關呢,每道關幾乎都有好多有趣的事。要是一道關過不好,就吃不上大米飯。這是他從來沒聽說過的,可惜不能親眼見到。

由於家境破落,入不敷出,乳母蔣江氏就在故居後院的廚房前,辟了一塊約半畝地的小菜園,以便貼補周家的伙食。當年,在蔣媽媽的侍弄下,這裡四季常青,蔬菜不斷。春天有黑菜、青蒜,夏天有茄子、辣椒,秋天栽黃芽菜,冬天長菠菜。小恩來常常跟著蔣媽媽在這半畝小菜園裡栽菜、鋤草、澆水、捉蟲,體驗勞動的艱辛。有一次,蔣媽媽從鄉下帶來一個大南瓜,一邊切,一邊講述南瓜是怎麼長起來的,通俗地說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過後,大鸞偷偷在花壇里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澆水。盼呀,盼呀,就是不見出苗。他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去問蔣媽媽。蔣媽媽說:「傻孩子,現在是冬天。要春天種才行呀!」第二年春天,蔣媽媽幫他在花壇里種了幾粒南瓜子,果然出苗了。他澆水呀,上糞呀,忙個不停,後來果然結了幾個大南瓜。他高興得了不得,覺得蔣媽媽有本事,別人就不會幫他種出大南瓜來。從此,小恩來進一步增加了「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的感性認識。他對勞動的興趣更大了,對勞動人民的階級感情更深了。

大鸞喜歡跟蔣媽媽上街。他見到各種人,各種事,沒完沒了地問;蔣媽媽一樣樣地回答,從不責怪他。有一次見一個胖子坐黃包車,一個瘦子在拉他,大鸞問:「他怎麼不會走呀?」蔣媽媽說:「胖子有錢,瘦子是窮人……你長大了,掙大錢,就可以坐黃包車,不走路。」大鸞搖搖頭,說:「不,我會走。」他不喜歡聽別人要他做官這一類的話。

蔣媽媽是十分善良的。她回家的時候,經常主動向陳氏提出帶大鸞到她家去玩一兩天——那是大鸞很喜歡去的地方。

蔣媽媽家有三間北屋和兩間廚房,構成一個小院落。她有兩個孩子:女兒比大鸞大幾個月,男孩大兩三歲。蔣大爺是勤勞忠厚的人,也很喜歡大鸞。大鸞在蔣媽媽家過得很有趣。白天,跟小哥哥、小姐姐一起捉蟲子餵雞,藏貓貓做遊戲;晚上,聽蔣媽媽講故事——梁紅玉打仗呀,「長毛」造反呀……都很有趣。

蔣媽媽家的飯菜雖比他自己家稍差點兒,但他卻吃得津津有味。有時,蔣大爺說:「給小客人炒點小菜呀!」蔣媽媽就說:「我知道,大鸞什麼都吃,有青菜蘿蔔和腌菜,再燃個蛋就行啦……孩子也可憐,說起來是大戶人家的,可家裡也沒什麼好東西吃……」接著就議論起周家的衰落來。這時,大鸞就跑到院子里去,避開他們的議論,在廚房的牆跟玩。原來那牆是用泥糊起來的蘆柴籬笆,大鸞就用手抽蘆柴竿子玩。蔣媽媽看到了,說:「大鸞,不能抽呀!抽通了,牆會倒的。」大鸞說:「媽媽,倒了,我長大給你蓋新房子。」蔣媽媽樂了,一把將大鸞摟在懷裡,說:「好呵,孩子,長大可不要忘了!」他害羞了,掙脫出來,拉著小哥哥出去玩了。

大鸞長大以後,雖然沒有實現為蔣媽媽蓋新房的諾言,但他對蔣媽媽的情誼,可說是山高水長。有兩件事使蔣媽媽生前一直記著。一件是:大鸞後來在東門龔家讀書的時候,一天傍晚,又是風,又是雨,蔣媽媽撐傘去接他,要背他走,他卻扶著她,說:「媽媽,我攙著你走,路滑!」再一件是:大鸞長大成人去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的時候,蔣媽媽曾借了高利貸作盤纏,歷盡困難,跑去看他。兩人見面,抱頭痛哭,相互問候分別以後的情況。當時周恩來雖然正忙於學生運動,仍留蔣媽媽在天津住了五天;臨行時,周恩來還請四伯父替蔣媽媽買了船票,並送她幾十元錢。知道蔣媽媽有戒齋吃素的習慣,還讓她帶上一隻吃飯用的搪瓷缸和一條毛巾在途中用。幾十年後,已經擔任國務院總理、日理萬機的周恩來,還曾多次向家鄉赴京的幹部打聽蔣媽媽及其後代的情況,深切地懷念著她。

大鸞和乳母之間的愛,是深厚的,是特殊的。如同「春華秋實」一樣,結出的是一種必然的感情碩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