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沂蒙山反「掃蕩」:打破了日偽軍「鐵壁合圍」 8、盤點

此次反「掃蕩」戰役持續了50餘天,共斃傷日軍1225人、偽軍968人,俘日軍1人、偽軍125人,挫敗了日偽軍「鐵壁合圍」的計畫,保存了有生力量,堅持了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但抗日軍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部隊傷亡1400餘人,群眾被害和抓走的達1.4萬餘人,被搶走糧食60萬斤。

反「掃蕩」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打擊了日偽軍,恢複了沂蒙抗日根據地。但是,根據地也蒙受了重大損失。對此,羅榮桓十分痛心。1942年1月22日,羅榮桓以陳光、羅榮桓、陳士榘的名義致電集總、軍委,總結了這次反「掃蕩」的經驗教訓。

羅榮桓等認為,這次反「掃蕩」所以蒙受嚴重損失,是「由於我們對敵後戰爭具體形勢及其發展鬥爭的長期性、殘酷性、嚴重性認識不夠」,為「1941年上半年較和平環境所麻痹,致在『掃蕩』未到來前,未抓緊接受其他地區反『掃蕩』經驗教訓及(貫徹)中央、集總、軍委各種指示,作反『掃蕩』全盤的、充分的動員和準備,致『掃蕩』到來時表現手忙腳亂,無法掌握」。

電報中所說「其他地區」指的是冀魯豫、冀中等抗日根據地。這幾處在1941年春季和夏季先後經歷了日軍殘酷的「掃蕩」。當地抗日軍民在反「掃蕩」中取得豐富經驗,如清舍空野、藏糧、疏散幹部及有計畫地派出大批幹部加強對群眾武裝和反「掃蕩」的領導等。但是,在山東,沒有注意介紹和推廣這些經驗。

羅榮桓等還指出:這次反「掃蕩」也反映了「對山東已存在的特殊性認識不夠。山東是敵頑我三種勢力三角鬥爭地區。想一下誰消滅誰都是不可能的」。「未正確掌握中央軍委反頑有理有利有節的自衛立場原則」,在進行反頑鬥爭時,「放棄對主要敵人『掃蕩』(的)準備工作」。

「在此次沂蒙反『掃蕩』中,完全證實中央軍委指出敵後抗日根據地敵我鬥爭已進入新的更加激烈的階段。我們的鬥爭方針應該是長期的分散游擊戰爭,採取一切鬥爭方式與敵周旋,節省保存自己的實力,加強民兵及全部武裝地方化,準備迎接配合戰略反攻是萬分正確的。同時證實不採取靈活游擊戰爭而守村守寨單純防禦挨打辦法和一切依靠主力打天下,想先將敵頑一齊消滅,打開局面後再進行工作等都是不正確的。」

這次反「掃蕩」暴露了「機關龐大、周轉不靈」,工作作風「不切實、不深入、鋪張場面、形式主義」和首長脫離機關便不能工作、機關工作脫離戰爭等問題。他們認為,這些現象「是工作開展最大的障礙」。

在這封電報中,羅榮桓等還研究和總結了日軍在這次「掃蕩」中行動的新特點,即「敵在戰術上為避免我發覺,多於下午機動,黃昏時進入隔我二三十里處集結,於下半夜出動,拂曉前控制我駐地附近山頭隘路,拂曉攻擊我軍」「沿途保守秘密,未打響前絕不張旗,並不輕易放槍」「多採用正面牽制,大膽地兩翼包圍,對山地戰似有專門研究,善於利用地形地物」,等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