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日軍「百萬大戰」的失敗 2、日寇的「百萬大戰」

到北平翠明庄華北方面軍司令部後,岡村寧次沒有急於展開新的攻勢,而是集中時間分析前任失誤的原因。他命令旅團長以上軍官,都要到北平向他彙報八路軍的編製、作戰特點等情況。

整整用了20天的時間,岡村寧次把共產黨八路軍在敵後發展壯大的原因,列為11個專題分別進行分析研究。這11個專題是:共產黨的組織、八路軍的政治工作、根據地建設、共產黨組織的擴充、軍事工作及戰略戰術、軍隊體制及地方武裝的發展、共產黨的經濟工作、除奸工作、軍工生產和後勤保障、八路軍的情報工作及方法、百團大戰的起因及雙方得失。

後來,岡村寧次在《中共根據地》的調查報告中談到了他的分析研究結論:「皇軍在華北地區局面打不開的癥結,並非國民黨政府,而是中共。中共靠根據地為堅石,向皇軍進攻。根據地是由黨、政、軍三位一體組成的組織,三者關係非常密切,黨是核心,軍和政是黨的雙臂。黨揮動雙臂以推動民眾革命。軍是黨以武力推動革命的組織,政是黨掌握政權的領導、以推動民眾革命的組織。皇軍要消滅八路軍,必須首先從解決根據地入手。八路軍搞黨、政、軍三位一體根據地,皇軍要針鋒相對,在每縣、每鄉推行軍、政、會、民四位一體的治安強化運動。」因此,日軍施策的目標,應是採取主動進攻的有計畫的措施,要劃分地域,限定時間,鞏固治安地區,隱蔽准治安地區的兵力,有計畫地進入治安地區,並以剩餘的兵力向未治安地區挺進,使之向准治安區發展。最終目標是把華北1億民眾拉到日方這面來。按照這樣的步驟去做,既不宜急於求成,也不可坐失時機,必須要有針對性的戰法。

經過細緻的研究和周密的策劃,1941年8月14日,岡村寧次下令開始他上任以來的第一次「晉察冀邊區肅正作戰」,意在「擊潰晉察冀邊區共軍及消滅根據地的同時,結合封鎖,破壞其自給自足,進而消耗、困死該地區的共產勢力」。(日本防衛廳戰史室:《華北治安戰》(上))

在命令發布會上,岡村寧次的作戰部部長稻村詳細地介紹了作戰計畫:

「此次作戰,必須改變以往『掃蕩』作戰目標大、兵力不集中的做法,集中10萬兵力首先『掃蕩』河北、山西東北部的晉察冀根據地。這塊根據地建立最早,而且處在北平、天津、保定、張垣之間,對皇軍危害極大,這次要給予毀滅性的打擊。具體戰術是:第一步以10萬大軍『鐵壁合圍』,捕捉共軍主力;第二步再採用梳篦式『清剿』,2個師團和3個旅團從長城開始向南搜索,2個師團和3個旅團從石家莊、井陘、陽泉一線向北搜索,南北兩路對進時採取魚鱗式的包圍陣,一面前進,一面築碉堡。我們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裝備和器械,包括飛機、坦克、汽車、毒氣彈、毒氣瓶等,以確保此戰的勝利。」

「是的。」岡村寧次介面道,「這次作戰任務,從8月14日開始,到10月15日止,分為兩期進行。8月14日至9月3日為第一期,主要任務是殲滅晉察冀軍區主力;9月4日至10月15日為第二期,主要任務是在佔領區內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作戰時,力求捕獲敵軍黨的首腦聶榮臻等,破壞敵軍黨組織的中樞,使其組織力量陷於混亂。」(日本防衛廳戰史室:《華北治安戰》(上))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岡村寧次的第一把火就想燒出個輝煌戰績來。他動用了華北方面軍直屬的第27、第35、第110師團整部和第26、第36、第37、第41師團各一部,以及一部分獨立混成旅團,再加上偽軍和配署部隊,共計約10萬人。岡村寧次狂妄地將此次掃蕩稱為「百萬大戰」。

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他還「不辭辛苦」地親臨前線,慰問作戰部隊。1941年8月18日,他飛到石家莊,對第110師團進行了視察;19日,乘裝甲車去晉縣對第35師團進行視察;20日,對保定的第27師團又進行了巡視。

在他的親自部署下,日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掃蕩」,有如一片無邊的烏雲,沉甸甸地壓向晉察冀邊區,直指八路軍聶榮臻部,其攻擊重點正是邊區的中心——北嶽區,企圖將北嶽區八路軍主力和邊區軍政首腦機關聚殲於內、外長城兩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