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 1、閻錫山未戰先逃

1938年1月,侵華日軍為迅速打通津浦幹線,自山西調出部分兵力增援東部戰場。國民黨第二戰區為配合東線的防禦,計畫乘日軍東調之際,反攻太原、石家莊,要求八路軍予以配合。為此八路軍總部決定以晉察冀部隊在石家莊以北破擊平漢鐵路,129師破擊正太鐵路,120師破擊同蒲鐵路北段。

根據八路軍總部的部署,120師師長賀龍率領715團、716團、717團和718團2營,對忻縣至太原之間的鐵路、公路幹線展開大規模的破擊。僅在2月18日到27日的10天時間裡,就破壞橋樑8座,拆毀鐵路十餘公里,連續攻佔了平社車站、豆羅車站和石嶺關、麻會等日軍據點,殲敵400餘人。同時,120師的714、719和718團主力在崞縣、忻口、寧武間襲擾日軍,殲敵百餘人,炸毀火車3列、汽車十餘輛。

120師的這些作戰行動,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配合了國民黨軍的作戰,對敵占之大同、太原和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構成嚴重威脅。

當時,在晉西北的國民黨部隊有4個軍(騎兵第1、2軍及第34、35軍),但由於其缺乏戰勝日寇的勇氣,在日寇瘋狂的進攻面前,有的一觸即潰,有的不戰而逃,不僅反攻太原的計畫根本沒有實現,反而把晉南重鎮臨汾也丟給了敵人。日寇長驅南下,直逼風陵渡,同蒲路全線淪入敵手,而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卻帶著一部分兵力逃之夭夭,退到陝西秋林地區。

閻錫山聯共抗日,卻未戰先逃。由此可見,他擁護全面抗日的決心是那樣的不可信。其實,閻錫山之所以採取聯共抗日政策,其目的是想抬高自己的地位並增強自己的實力,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其本質仍然是反共的。

閻錫山的反共是由來已久的。1921年,閻錫山聽了僑居蘇俄的山西商人的報告,便認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兩個極端的錯誤,人類應謀求適中的制度」,逐召開「進山會議」。針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以「人群組織究竟怎樣對?」為題展開討論。之後,閻錫山支持蔣介石對工農紅軍的反革命「圍剿」,曾派1個師赴江西參戰。

1935年,紅軍在陝北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閻錫山開始了「思想防共,民眾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進而要用「九分政治一分軍事來防共,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來剿共」。他在山西還準備實行土地「村公有」,作為防共的根本辦法;設立「防共保衛團」和「主張公道團」組訓民眾,「防共保鄉」。

1935年冬,日本侵略軍炮製「華北事變」,接著要求華北五省實行「自治」。1936年2月,紅軍渡河東征,晉軍慘敗,閻錫山告急,蔣介石乘機派5個師開進山西。紅軍於5月初回師陝北,蔣軍卻賴著不走,而且於6月成立了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並以陳誠為總指揮,對閻構成威脅。

在這三種力量面前,閻錫山為了在矛盾中求生存,小心翼翼,開始「在三顆雞蛋上跳舞」:蔣介石是事實上的國家元首,應該擁護,但又是自己的頭號政敵,必須拒絕蔣的勢力進入山西;日本帝國主義要滅亡中國,但他怕引火燒身,不提抗日,當日軍鐵蹄已進入綏遠時,他才於8月有條件地提出「守土抗戰」的口號;中共及紅軍雖然是危險的敵人,但暫時不會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戰堅決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於是他停止反共叫囂,產生了聯共的設想。

擁蔣拒蔣,恐日抗日,反共聯共,成了閻錫山制定各項政策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其中心是要打聯共牌,抬高自己的地位,並增強自己的實力,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自強救國同志會」內的「左」傾進步人士於9月18日發起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國同盟會」,閻錫山怕觸怒日本帝國主義,更名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10月下旬,閻錫山邀請共產黨員薄一波主持「犧盟會」的工作。從此,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共產黨員戴著山西帽子,參加閻錫山的官辦團體,運用山西的某些進步語言,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在「犧盟會」的領導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太原一時成為全國抗日呼聲甚高的城市,二十幾個省市的數千名進步青年慕名到太原參加軍政訓練,為抗日戰爭開始後組建新軍、開展武裝鬥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做了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至此,閻錫山在擁蔣的前提下,基本上確立了聯共抗日的路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