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型關戰役: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日軍王牌師團進犯平型關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迅速從日本國內、駐朝鮮的部隊和關東軍抽調兵力增至平、津地區,戰火立刻蔓延到整個華北。為解華北危局,不待改編就緒的八路軍115師分兩批於8月22日和25日由陝西省三原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沿同蒲鐵路向晉東北抗日前線挺進。

日軍佔領北平和天津後,日軍華北方面軍和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華北的兵力驟增到37萬餘人。

1937年8月,日軍以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區為出發地,兵分三路發起進攻。第一路以1個半師團的兵力沿津浦路向南進犯;第二路以1個師團的兵力沿平漢路南犯,進窺河南;第三路以3個師團的兵力沿平綏路東段,同蒲路北段向西進犯。第三路為日軍主攻方向,其西進的企圖是由晉北打開通路,殲滅國民黨第二戰區主力,攻佔太原,以大迂迴的動作,迫使國民黨的軍隊撤退,達到不戰而佔領華北五省的目的。

為了實現這一企圖,西進的日軍又兵分兩路向太原方向推進:一路由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兩個獨立混成旅團,沿同蒲鐵路南進,經雁門關直取太原;一路由日軍第5師團向渾源、靈丘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與沿同蒲鐵路南進之敵會師雁門關。

雁門關、平型關是國民黨軍長城防線的兩道關口,也是日軍進攻太原的必經之地。日軍一旦攻取兩關,即可長驅直入,兵臨太原城下,太原唾手可得。由於雁門關地勢比平型關更為險要,又有重兵把守,難以從正面奪取,而平型關地處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因此,日軍將其主力第5師團用於平型關方向,企圖由平型關一舉突破長城防線,取下代縣,卡斷雁門關後路,從背後攻取雁門關,然後與雁門關正面的日軍合兵一處,直撲太原。

進犯平型關的日軍,是其陸軍中的王牌——第5師團。它編成於明治21年,是日軍部隊中歷史最長的師團之一,曾參加過第一次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對外擴張立下了赫赫戰功。它的指揮官板垣征四郎是有名的中國通,「九一八」事變時他在關東軍當參謀,當時的軍銜是大佐。「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在東北組織偽滿洲國,板垣征四郎作為關東軍的代表同溥儀進行了談判。正是因為他組織傀儡國有功,所以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就已升任為中將師團長了。

而此時的國民黨軍,由於執行對日消極抵抗政策,作戰又缺乏信心,因此,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致使日軍頻頻得手。8月底,西犯日軍即佔領了南口、張家口,至9月中旬,又攻陷大同、廣靈和蔚縣,矛頭直指太原。

在板垣的帶領下,日軍第5師團繼攻取陽原、蔚縣、廣靈之後,又氣勢洶洶地殺往渾源、靈丘,直逼國民黨長城防線。9月16日,第5師團第21旅團以其第21聯隊主力由廣靈進佔渾源縣城。同日,第5師團第9旅團主力由蔚縣南下,佔領淶源。20日,第21旅團又以2個大隊的兵力南下,佔領了與平型關近在咫尺的靈丘。對日軍來說,攻佔平型關已指日可待。平型關頓時陷入十分危急的境地。

平型關,古稱「瓶形關」,這個因關前谷地形狀如「瓶」而得名的雄關險隘,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經是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北宋楊家將抗遼守邊之所。它位於山西省靈丘縣西喬溝一帶,是古長城上的重要隘口。關口北面是恆山山脈,南面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五台山。這裡層巒疊嶂,幽谷深邃,最險要的喬溝段,長約7公里,四周崖高數丈,陡峭如削,一條狹長山路蜿蜒其間,東通冀北,西抵雁門,是晉冀兩省的門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