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浜中學識淵博,而且做了許多功課,伊瀨不能信口胡說。何況,從浜中的眼神就能明顯看出,他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考驗伊瀨的知識儲備。

伊瀨首先想到的是能樂。在能樂里與「浦島」有關的歌詞中,浦島傳說中漁夫的位置由浦島明神替代,玉盒則變成了不死靈藥。

「你應該也讀過浦島能樂的歌詞吧。我記得不太清楚,大致應該是這樣的:『丹州水之江上有浦島明神,下了聖旨命你快去朝拜。』可見,浦島的故事自古以來就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

伊瀨一邊說著一邊暗自琢磨:自己為什麼一直沒想起來呢?浦島傳說在這裡流傳久遠,眼前就有祭祀浦島大明神的網野神社,自己卻還是犯了迷糊。多虧浜中不懷好意的質問的刺激,伊瀨的記憶才勉強蘇醒過來。

「啊……原來如此,是從能樂歌詞里來的啊。」

浜中說話時帶著鄙夷的眼神,伊瀨被激怒了:「究其根源,誠如神社的起源介紹中所言,應該來自《丹後國風土記》。《萬葉集》中也記錄了住之江和浦島的故事,可見這確實由來已久。至於你的問題——為什麼浦島傳說偏偏在丹後國的海岸最為流行,我想,多半是受中國的影響吧。」

「我也這麼認為。」浜中得意洋洋地說。

「據民俗學者研究,在中國也有著與浦島傳說和羽衣傳說類似的神話故事 。但為什麼浦島傳說不是在受中國影響最深的出雲國,而是在丹後國廣為流傳呢?」浜中追問道。

「這個嘛,我個人以為是兩地所屬的古代文化圈,即出雲圈和但馬圈的差異造成的。在奈良時代,出雲圈與大和朝廷的所謂中央圈仍處於分離狀態,而但馬國早就被納入了中央圈,這自然會在《丹後國風土記》中有所反映。」伊瀨惴惴不安地講述著自己的想法。

「我也這麼認為。」浜中贊同道。但這也可能是一種嘲諷。

「哦?你也這麼認為?」

「我完全同意您的觀點。浦島傳說是海洋族群的神話,但在當時,這個海洋族群已被融入大和的勢力範圍。這裡保留著『住之江』的名字便是證明。在《延喜式》中,『住之江』這個地名在很多地域都能見到。『住之江』後來常被寫為『住吉』,讀音仍與『住之江』一致,如攝津的住吉,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讀法;而山陽地區和北九州的住吉卻沒有保留。九州的住吉位於宗像神社附近。根據《神武天皇記》的記載,宗像一族是北九州的海洋族群,很早就跟大和朝廷結盟。如您所知,神武天皇離開日向,從速吸瀨戶經關門海峽,臨時停泊於西邊的崗水門。本應東行的神武天皇軍團為什麼要暫時前往西方呢?因為那裡有掌控日本和朝鮮之間海上交通權的海洋族群。這麼看來,名為『住之江』或『住吉』的地方都是古代掌握制海權的族群遺留下來的。其證據便是,那些地點全都位於瀨戶內海沿岸,只有這裡的住之江孤零零地存在於里日本 。」

不知道浜中的這些知識從何而來,多半是將讀過的許多書上的東西拼湊在一起,臨時形成的說法吧。伊瀨明白,在這一點上,浜中和自己半斤八兩。看來,他只是為了表達他的觀點,才向伊瀨發問的。

不過,浜中的理論聽起來挺有趣。如他所言,名為「住之江」或「住吉」的地方的確集中在瀨戶內海沿岸,在攝津、播磨、長門、阿波、壹岐、對馬等地都有分布。住吉神社祭祀的神明是表筒男、中筒男、底筒男,他們是阿曇、海犬養等海洋族群的祖先。宗像神社的所在地——福岡縣的宗像、怡土、絲島三郡都有名為「海部鄉」的地方,想必皆是古代海洋族群的聚居地吧。

「為什麼只有但馬的住之江位於里日本呢?」這次輪到伊瀨提問了。

浜中答道:「這是因為那裡還殘存著包括『住之江』這一地名在內的古老痕迹。前面說過,『住吉』的說法是後來出現的,『住之江』是其原型。瀨戶內海沿岸的海洋族群是統一聯合體,東山陰沿岸也有這一古老的族群居住。對馬暖流流經山陰、北陸和本州東北地區的海岸,但里日本只在但馬國有『住之江』,這意味著在奈良時代,那裡的出雲民族尚未完全同中央融合。這一點,從出雲國常年向朝廷進獻《出雲國造神賀詞》也可以看出來。北陸和本州東北地區之所以沒有『住之江』和『住吉』這樣的地名,是因為那裡尚未受到所謂的『皇化』,即大和政權的影響。」

浜中的理論越聽越令人信服,這可真奇妙。

「這就讓人忍不住產生聯想。」浜中的娃娃臉上浮現出興奮的神色,他用舌頭舔了舔嘴唇,似乎想一鼓作氣講個痛快,「《日本書紀》中不是記錄了田道間守的傳說嗎?如老師所知,垂仁天皇時期,天皇命田道間守去常世國尋找非時香果。田道間守跨過大海,遠赴常世國,備嘗艱辛,終於在十年之後帶回了非時香果。但天皇已經駕崩,田道間守在天皇的陵前哭號,悲慟而亡。」

伊瀨大致猜到了浜中要做怎樣的推論,臉上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

「一般認為,田道間守是三宅連的祖先,是從朝鮮來的歸化人 。不過我倒覺得,他應該是這一地區海洋族群的成員。『田道間守』與『但馬』在日語中發音很相近,不是嗎?垂仁天皇之所以會派他前往海外的常世國,就是因為他來自但馬海洋族群。」

「原來如此。」果然扯到那上面去了。不過,這個觀點歷史學家還沒有提過,多少具備一點傾聽的價值,伊瀨想。

「《日本書紀》也好,《古事記》也好,都是用漢字來表示古日語,所以會產生誤會。拋開《古事記》的漢字部分,而專註於表音的假名,就會得到有趣的發現。比如,『田道間』與『但馬』的發音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說,『田道間守』也可以寫作『但馬守』。這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如果將『守』理解為海洋族群的首領,那『但馬守』的意思不言自明。」

「我也這麼認為。」這次輪到伊瀨贊同浜中了。兩人這麼一前一後,互相讚揚,讓伊瀨覺得很舒心。「民俗學者也說過,田道間守為尋找非時香果,遠赴海外的常世國,十年後回國時,垂仁天皇卻早已駕崩,他必然覺得人生宛如幻夢,毫無意義,這與浦島太郎打開玉盒時的感受相通。」

「老師,」浜中說,「中國的神話在這裡得到了印證。浦島故事中的海底龍宮,對應的是中國神話中的仙山,也就是蓬萊山。學者認為,浦島故事的原型乃中國神話,奈良時期輸入日本,然後改頭換面,變山為海。如果這一學說成立,那它不僅反映了中國和日本的地形差異,而且也折射出海洋族群對海洋的強烈意識。稍微發散開去,中國不是也有類似『羽衣傳說』的故事嗎?那原本也是發生在山中的,輸入日本後,故事舞台就變成了海邊……」

「是三保松原吧?」

「那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地點。據調查,日本的許多地方都有羽衣傳說流傳。」

話說到這裡,背後傳來了木屐踩踏沙粒的聲音。

伊瀨轉身一看,一位古稀老人正眯眼站在那裡。他穿著白色和服和藍色的褲裙,不用問就知道是這座神社的神官。

由於專註交談,浜中和伊瀨都沒有注意到他是什麼時候來的。不過,老神官似乎聽到了談話的最後一部分。

「這附近也有羽衣傳說。」與伊瀨視線相交的瞬間,神官張口道。他嘴裡的牙齒掉光了,說話時白色的鬍鬚一顫一顫的。

「您是這裡的神官嗎?」伊瀨低頭行禮後問道。

「是的。我是這裡的禰宜 。方才,我看到這位年輕人……」神官瞟了眼一旁的浜中,「……取了一份本社歷史的宣傳單,於是想見見來參拜的客人,不知不覺就跟在了二位身後。最近,像你們這樣的參拜者已經絕跡了。當地人姑且不提,就連別處來的人路過鳥居時,眼皮都不會抬一下……不好意思,請問你們是從東京來的嗎?」

「是的。」伊瀨答道。

「是投宿在城崎,順便來這裡逛逛的吧?」

「我們是專門為參觀這座神廟而來的。」

「那太難得了。聽二位剛才所言,你們對浦島傳說知之甚詳啊。」

「哪裡。我們只是隨口聊聊罷了。」

「據我所知,羽衣傳說在附近就有遺迹可尋。這裡的東邊有個地方叫舟木,那裡有一座奈具神社。雖然現在廟宇無存,但那正是祭祀羽衣仙女的神社。」

「哦?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罕見地同時流傳著浦島傳說和羽衣傳說啊?」伊瀨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浦島傳說本就與羽衣傳說存在相似點,可以說是姊妹傳說。凡間的漁夫浦島太郎去龍宮待了很久,而羽衣仙女被偷走衣服,無法返回天上,只好留在凡間與當地漁夫結為夫婦。在能樂的歌詞中,漁夫歸還了仙女的衣服,仙女為了答謝漁夫,一邊跳舞給他看,一邊飛上天空。但這是後人改編的版本,故事的原始結局是,仙女滯留凡間,再也沒能返回天上。

聽神官講述舟木流傳的羽衣傳說,其結局也是仙女因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