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下午三點五十三分,柴油列車離開天橋立站,朝西駛去。這天是十月二日,天空中陰雲密布,雖然剛入秋,卻冷得有點過分。

伊瀨忠隆對時間了解得如此準確,是因為列車駛離站台時,他的視線剛好落在手錶上。他這樣做,並不是想根據小賣部上方的車站電子鐘矯正手錶的時間,只是太無聊罷了。

伊瀨小小地伸了個懶腰。和他一同從京都上車、在綾部換車的乘客,有一半在天橋立站下了車,車廂一下子空了。這讓他的無聊感驟增,而且此後列車將繼續深入鄉村,這也使他倍感落魄。

四國出身的浜中三夫坐在對面。看到伊瀨忠隆在打哈欠,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浜中連忙安慰道:「老師,只要再忍耐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到了。」他說的是四國方言,發音卻像關西方言一樣軟綿無力。

「這樣啊。抵達那裡的時間是下午四點四十五分,對吧?」伊瀨心不在焉地反問道,將目光投向窗外。

厚厚的雲層遮蔽了陽光,雲層下方是狹長的鉛灰色海平面。長著一排松樹的細長沙堤將海面對半分開,朝遠處延伸開去。由於陰天的關係,環繞海面的群山顏色暗淡,作為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看起來並不惹眼。

列車沿著彎彎曲曲的海岸行駛,透過窗戶可以仔細觀賞天橋立。可沒過多久,列車就把這一景觀拋到後面,駛入更加單調乏味的山巒之中。為了方便剷除積雪,普通農家的房頂上鋪著上釉的瓦。這多少算是點特色,但只能斷斷續續地看見,在窗邊一閃而過後就消失了。

浜中將剩下的一枚口香糖遞給伊瀨:「老師,咱們差不多到山陰了。」說著,他把視線投向窗外。

他們一大清早就趕到羽田機場搭乘飛機,降落伊丹機場後,又乘車趕往京都站,在那裡等候火車,最後才坐上柴油列車,整個過程輾轉了近四個小時。年輕的浜中為了安撫疲勞不堪的伊瀨,途中屢屢主動尋找話題。剛才聊到山陰,他又借題發揮,說因為「山陰」這個地名給人陰暗的感覺,便有人發起改名運動,這事甚至還上了報紙。

「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浜中感嘆,「很多古地名明明都有各自的來由,卻一個個都消失了。名為『山陰道』的行政區早在八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了。」

浜中只有三十二歲,卻有著廣博的學識。之前的談話也表明了這一點。他博覽群書,雖都涉獵不深,卻博聞強識。「山陰」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大寶元年,即公元701年。在萬葉時代,人們把山的南面,即向陽一面稱為「陽」,而將與之相對的北面,即背陽一面稱為「陰」。從傳統意義上說,作為背陽面的「山陰」的確給人以陰暗的感覺。不過,浜中並沒有談及這一點。

伊瀨忠隆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小說家。他與浜中是在自己位於練馬區的骯髒廉價出租房裡認識的。那兒以至今猶存的武藏野遺風聞名,實際上只是因為地處偏遠,附近還長著些雜木林而已。當時浜中主動前來拜會,他名片上的頭銜是「《草枕》月刊副主編」。

伊瀨的妻子連忙將這位約稿人領到客廳,那是這個家裡最體面的房間。然後伊瀨才慢條斯理地出來與浜中三夫見面。

浜中體型微胖,個子不高,長長的捲髮亂蓬蓬地糾纏在一塊兒。小臉紅彤彤、胖嘟嘟的,眼睛大,鼻子小,嘴巴抿成一條縫,看起來就是一張惹人憐愛的娃娃臉,根本不像雜誌的副主編。

不過,讓如此年輕的人擔任副主編,對小雜誌來說並不是什麼稀罕事。雖說某些名不見經傳的雜誌偶爾會向伊瀨這種沒多少名氣的小說家約稿,但伊瀨還是第一次聽說《草枕》這本雜誌。看到浜中的名片時,他還以為這是本俳句雜誌,於是詢問浜中。

浜中答道:「是這麼回事,雖然從名字很容易聯想到俳句或短歌之類的刊物,其實鄙刊是一本旅行雜誌。」

「原來如此,用的是『草枕』一詞的本意啊 。」伊瀨點頭道。

浜中還補充道,有人還會聯想到夏目漱石的同名小說《草枕》,甚至會單從「枕」字判定他們辦的是色情雜誌。

浜中繼續介紹,《草枕》的創刊號已經上市,第二期的組稿也已完成,正在進行編輯,希望伊瀨忠隆能為第三期雜誌寫稿。

「是要我寫小說嗎?」伊瀨問。

「不是,我們想要的是一種可以連載、閱讀性強的遊記和隨筆的綜合體。」浜中回答。連載的主題定為「探尋偏遠之地傳說之旅」。

「為什麼要找我寫?」伊瀨追問。

「我拜讀過老師偶爾創作的隨筆,覺得相當有趣,希望老師能寫出那種味道的文章來。」

浜中說他看過伊瀨的所有隨筆。那些作品裡都融入了伊瀨以前研究過的民俗學知識,範圍涉及全國各地。

所以,在《草枕》雜誌的編輯會上,伊瀨被認定為最合適的執筆者。浜中把伊瀨的全部作品都看了一遍,光是這點就足以令人感佩。

伊瀨動心了。首先,他本就處於無人約稿的狀態,家計艱難,這從他妻子對浜中的殷勤招待中也能窺見端倪。妻子不停地向伊瀨使眼色,催他快點接受浜中的委託,可他覺得這種時候不宜表現得太過急不可耐,於是故意推搪,告訴浜中自己想聽聽更具體的要求。

浜中解釋說,如今旅行雜誌中掀起了探秘偏僻之地的熱潮。不過,僅憑這一點並不能彰顯《草枕》雜誌的特色,他們還想進一步發掘那些地方的傳說。不光是浮光掠影的介紹,還要從現代視角作分析。他們也歡迎對相關衍生話題的深入探討,如以傳說為基礎推論日本民族歷史的發源、平民與統治階層的關係等等;也可以涉及考古學、地質學方面的解說,以及對文明的評論、對社會的解讀。宗旨是不拘類型,多多益善。

「放眼全國,除了伊瀨老師,沒有第二人更適合擔此重任。」浜中張開他的櫻桃小嘴陳述道。

伊瀨已經拿定主意——這份差事十分有趣,他打算一試身手。當然,他並不像浜中奉承的那樣博學,但也想寫出標新立異的遊記來。現在的遊記都不介紹景點相關的地理和風俗知識,只是一味地借景抒情。他立志創造一種嶄新的遊記文學。

浜中見伊瀨動了心,便趁熱打鐵地告訴他,自己心目中第一次探秘的備選地是丹後的城崎溫泉附近。準確地說,是一座名叫網野的小鎮。網野鎮在城崎東北偏東二十五公里左右,位於深入日本海的丹後半島的左端。那一帶沿岸流傳著浦島太郎的傳說,擁有專門祭祀浦島大明神的網野神社。那裡並非觀光勝地,附近的木津溫泉也沒什麼名氣。編輯部就是想在雜誌上介紹這樣的地方,所以將它列為第一次探秘的備選地。

另外,浜中還打算在探訪網野神社的同時,繞去紀州的加太看一看。那裡是研究日本古代史時經常會關注到的地方,而且著名的淡島神社就在加太附近。淡島明神被譽為婦科病之神,從民俗學的角度看是頗具研究價值的對象。

浜中滔滔不絕地說,從網野前往紀州的行程,他不打算折返京都,並從大阪經和歌山到紀州,而是選擇另一條路,即從城崎乘播但線到姬路,於明石過海至淡路島,沿島的東海岸到洲本,然後繼續南下,乘船渡過紀淡海峽,抵達對岸的加太。

聽說要去加太和淡路島,伊瀨愈發按捺不住了。伊瀨早就想造訪那些地方,但始終沒有合適的機會。伊瀨詢問交通如何解決,浜中說他們會搭乘飛機從東京到大阪,剩下的旅程坐火車一等廂,火車不便到達的地方就搭汽車,返程時從大阪到東京也是坐飛機。這在伊瀨聽來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安排。他又惴惴不安地問到稿酬,浜中開出了每頁稿紙2500日元的價碼。這讓伊瀨最終下定決心,因為這是迄今為止他拿過的最高稿酬。

於是,伊瀨和浜中踏上了這段旅程。被問及《草枕》這本雜誌由哪家出版社出版時,浜中說是天地社。這家出版社是三年前成立的,只出版過十五六冊單行本。這些書全部銷量不佳,因為作者都不是名人。這也難怪,名家的作品都給大出版社搶走了,像天地社這樣的小出版社根本插不了手。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編與社長商量,決定趁現在的旅行熱發行旅行雜誌,並將登在雜誌上的稿件作為出版書籍的候選作。在雜誌上連載的小說,最終也會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反正社長對出版行業不甚熟悉,浜中便在飛機上、汽車裡等各種場合,漲紅了娃娃臉向社長極力遊說,闡述自己要大力打造該雜誌的計畫。雖然浜中身材矮小,臉又長得像孩子,讓人覺得他在交談中不佔優勢,但其實他說起話來充滿自信,說服力十足。

伊瀨也被浜中說服了。他查看地圖,發現城崎溫泉就在第一次探秘的目的地網野附近。與木津溫泉之類名不見經傳的溫泉療養地相比,在城崎的高級旅館過夜豈不更愉快?伊瀨將這一想法告訴浜中,浜中卻斷然否決。他認為城崎不僅早已庸俗化,而且其他雜誌隔三差五就有報道,與其人云亦云,不如向讀者介紹聞所未聞的溫泉,會更符合這次旅行的目的。伊瀨覺得有理,但轉念一想,木津溫泉旁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