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中國經濟大未來 第八章 中國經濟未來趨勢:2009-2049 第三節 國內外的預測

國際輿論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經常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20世紀90年代,「中國糧食危機論」、「中國銀行破產論」和「中國經濟崩潰論」曾流行一時。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威脅論」變得很有市場。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就認為,「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現在的速度發展,那麼中國將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東亞的霸權地位」。在「中國威脅論」盛行的同時,國際上先後泛起「中國輸出通貨緊縮論」、「中國經濟統計虛假論」、「中國能源威脅論」和「中國金融危機源頭論」等各種危言聳聽的論斷。不可否認,國際金融界對中國經濟可能是有偏見的,但國際喧囂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不了解中國。同時,中國又迫切需要經濟軟實力,掌握國際金融界的中國經濟問題話語權。

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認為,「第三大經濟體的亞洲,可能到2020年將擁有世界五大經濟國中的4個,世界十大經濟國中的7個。到那時,亞洲國家可能佔全球經濟產值的40%以上。大多數經濟競爭力強的國家可能都是亞洲國家。即使亞洲經濟增長比預期的更早、更突然地放慢速度,已經發生的增長對於亞洲及世界的影響仍是巨大的」。

亞洲資深政治家李光耀以遠見著稱,他在自傳《李光耀回憶錄》中預言:「中國有可能實現其到2050年成為現代化經濟大國的目標,它將以一個平等和負責任的夥伴姿態參與世界貿易和金融活動,以及成為世界重要成員中的一員。如果它不轉移教育和經濟兩大發展中心,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這就是中國50年的一個構想——現代化、自信和負責任的大國。」

國外經濟學界基本形成一個共識:在未來20年時間裡,中國如果沒有大的動蕩,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會超過美國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對2029年以後的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國內外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會逐漸減速。但減速到多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估計。對中國2029年之後的估計,需要對「中國模式」進行深刻理解。

最有深度的是1997年世界銀行發表的《2020年的中國》的報告。該報告認為,1995~2000年期間,中國的GDP增長速度隨時間推移將減緩,減到2020年的5%。世界銀行的這個報告認為有三種力量會造成今後中國GDP增長率有所下降:一是人口因素,即總人口增長率減慢,勞動年齡人口到2020年不再增長;二是隨著資本積累,報酬收益遞減的經濟法則起作用;三是隨著經濟成熟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結構變革為增長所提供的動力日益減小,包括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配置收益越來越小。該報告預測中國與其他國家縮小了技術差距,其技術進步的勢頭將趨於減慢。該報告還預測到2020年中國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進口國和出口國;其居民購買力可能會超過整個歐洲;在世界金融市場上,作為資本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中國可以和大多數工業國家相競爭,中國的GDP在2020年將大大超過美國。

對於21世紀的中國崛起,林毅夫早在1998年就認為:「中國經濟從1978年底進行改革開放開始,才走上和日本及亞洲四小龍同樣的快速增長的道路。在1978年時中國的技術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遠大於日本20世紀50年代以及亞洲四小龍60年代和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如果利用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能使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維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長,那麼單單利用這個技術差距中國經濟應該就有可能維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長。而且,在70年代時,中國從事低附加值的農業人口比5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多,資源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的潛力大;同時,中國的資本積累率每年高達GDP的40%左右,為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些因素表明,中國發展的潛力大,至少可以有50年的快速增長。從1978年年底的改革到1998年才20年,因此,中國應該有可能再維持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長。」

2003年,麥迪森按購買力評價指標計算對中國的未來作出了保守的估計。他假設條件如下:第一,勞動投入增長相對緩慢;第二,教育水平增長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資本存量增長速度不會超過5%;第四,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也會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設情況下,他預測2010年前中國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為5.6%,2010~2020年之間人均GDP增長率大約為4.6%,而2020~2030年之間約3.6%。人均收入在2030年將達到西歐1990年的水平或日本1986年的水平。到2015年中國的GDP總量將會超過美國,約佔世界GDP總量的15%,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到2030年中國的GDP總量約佔世界GDP總量的25%。麥迪森預測中國經濟在2030年後進入緩慢增長階段,甚至出現長期停滯,他的隱含假設是中國只能追趕世界技術前沿,沒有能力引領技術前沿。

瑞銀集團(UB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認為,中國固然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它對世界經濟即將帶來的影響要比目前流行的說法緩和得多。總的來說,這裡有7個中國不會改變世界的理由:一、中國不會重新改寫世界經濟的增長史;二、中國不會吞噬全球的製造業;三、中國不會買光世界的金融資產;四、人民幣不會成為下一個世界通用貨幣;五、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市場上通貨緊縮的輸出源頭;六、中國不會導致其他發展中國家陷入停滯;七、中國不會破壞「華盛頓共識」。

2009年5月,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上海和廣州發表主題為《全球經濟復甦與中國機遇》的演講。他認為:「全球經濟危機還將持續2~4年。由於中國佔世界GDP沒有這麼大,中國還沒有辦法引領世界走出經濟的衰退,沒有辦法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中國可以展示一條道路,但是中國沒有辦法創造足夠的機會讓整個世界復甦。中國要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還需要20年時間。……我想說的是人民幣,當它成為世界的主要貨幣的時候,將要幾十年以後了,可能我現在有生之年是看不見了。人民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需要時間,需要這種貨幣被第三方廣泛使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