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中國千年之變局 第五章 第二次經濟革命 第一節 中國夢想3.0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既需要務實主義,又需要理想主義。夢想是一種特殊的概念,它有自身的創造性,也有實踐性。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從沒有聽到英國人談起「英國夢想」,而更多的則是感覺到他們依然懷有當年「日不落帝國」的榮耀。我後來到美國工作的時候,發現美國媒體經常談論「美國夢想」,其中一條就是人人擁有自己的房子。中國經濟巨人在近代跌倒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而是因為缺乏戰略眼光,也可以說是敗在缺乏想像力上。明朝1433年之後的「禁海」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戰略失誤,其原因就是沒有想像到工業創造的財富會遠遠超過農業。所以,中國經濟的復興一定要汲取歷史教訓,不能沒有想像力。我在這裡談論對「中國夢想」的想像力,並不是在「中國大變局」的深遠影響上畫蛇添足,而是有經濟內涵的。深圳在20世紀80年代做城市規劃時,確定為城市人口100萬,而現在是1400萬,超過當年設想的14倍!

2003~2005年,我在美國華盛頓周邊居住時,每天早上上班需要開車到地鐵站,最擔心的是去晚了沒有停車位。等我回到北京,我驚訝地發現北京地鐵13號線的許多站點沒有停車場,公路沿線停滿了家用汽車。這說明當年設計13號線的人,沒有想到中國的汽車會普及得這麼快。在中國外匯儲備達到3000億美元時,誰也想不到幾年之內就會衝破2萬億美元大關。有一次一個外國友人問我:「中國滿街的自行車都到哪裡去了?」我瞠目結舌,竟沒注意到這個社會現象。

自1949年以來,中國制定的發展目標既反映了追求自身經濟復興的雄心壯志,其永恆不變的主題是富國裕民,也反映了對人類經濟發展的責任感。1949年,中國實現了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經濟發展目標就是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爭取在短期內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工業化目標是中國近代救亡和圖強願望的集中體現,具有濃厚的歷史情結。毛澤東在1949年建國前說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較為單一的工業化目標實現之後,中國提出更為全面的現代化新夢想。現代化是中國與世界在近代形成差距的自我認知,是強國夢想的延續。中國不僅只考慮到自己的人民富裕,還時刻惦記著對世界的貢獻。1956年,毛澤東指出:「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從1966年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畫,提出要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四個現代化」。這是中國第一次鄭重地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我稱之為「中國夢想1.0」。然而,「中國夢想1.0」由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發而被迫中斷。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新提出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中國夢想1.0」極大地鼓舞了當時處在「文革」後期的中國人民,向世界發出了中國要重回經濟發展軌道的強烈信號。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對「四個現代化」作了一個精闢的解釋。他說:「四個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毛主席、周總理在世時確定的。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複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從關起門來搞建設到對世界開放,從在計畫經濟的體制內作繭自縛到全面開始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在短期內完成了氣勢磅礴的經濟政策和戰略大轉變,實現了生產力的第二次大解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開創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新的「中國夢想」,我稱之為「中國夢想2.0」。

鄧小平不僅描繪了小康社會——「中國夢想2.0」,還構想了「兩步走」發展戰略。鄧小平20世紀70年代末在提出用20年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時,稱這是雄心壯志。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與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大平首相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大平正芳的這個問題,使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宏大設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即使到本世紀末,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已經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平均收入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平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我們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就算是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我只能說,中國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鄧小平當時立足中國人均收入僅僅300美元左右的國情,想像20年後的中國人民豐衣足食的生活,可謂既有遠大理想又不失務實穩健。對鄧小平提出的目標,當時國際經濟學界基本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國人均收入必須在20年內連續保持7%的年增長速度。也就是「日本奇蹟」或者「東亞奇蹟」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複製,這是難以想像的。鄧小平自己後來說:「這個回答當時是不準確的,但也不是隨意說的。」事實上,他的回答很準確。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標,表明了國民富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質內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上,把它確定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到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2001年,中國經濟正如鄧小平當年設想的那樣,達到了人均1000美元的歷史性目標,「中國夢想2.0」順利實現。

中國經濟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幾年的高歌猛進,鄧小平敏銳地洞察到,20世紀末中國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目標這個雄心壯志即將變為現實。鄧小平進一步構思了中國21世紀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動人心弦、如夢如詩又氣勢恢宏的「中國夢想3.0」。古羅馬愷撒大帝馳騁疆場,所向披靡,他的名言是,「我看到了,我來到了,我征服了」。愷撒大帝的氣魄只在於地域的開拓,而鄧小平「中國夢想3.0」的氣魄是超越時空、震古爍今的。無怪乎美國《時代周刊》兩次把鄧小平評為年度「風雲人物」,並在1979年第1期的序言中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央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

1984年10月6日,鄧小平提出:「我們確定了一個政治目標:發展經濟,到20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達到800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30年到50年,力爭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實現我們的目標,不是很容易的。」在後來多次的談話和講話中,他反覆提到這個「中國夢想3.0」。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指出,達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以後,「再過50年,翻兩番,達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中國是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了。那時,15億人口,就是說國民生產總值是6萬億美元,這是以1980年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價算的,這個數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隨後,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時,第一次提出了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設想。他是這樣表述的:「從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將近9年時間,算是第一步。第一步原定的目標,是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第三步是在21世紀用30年到50年再翻兩番。」

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認了鄧小平的設想,明確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三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