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世界是階梯式的 第二章 供給革命 第二篇 中國經濟大歷史 引言

回顧建國60年,就必須從中國大歷史觀的角度看待這個過程。歷史學家黃仁宇說過,「中國的革命,好像一個長隧道,須要101年才可以通過。我們的生命縱長也難過99歲。以短衡長,只是我們個人對歷史的反應,不足為大歷史。將歷史的基點推後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我也深切感到,必須有很長的時間跨度才能理解中國這60年的經濟增長現象。要評價建國60年的經濟得失,就必須從公元1949年上溯到有人均GDP數據的公元1年,同時前瞻未來40年。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甲子年放到1948年的經濟大歷史和40年的經濟大未來中審視,追溯中國從古到今,再到未來的經濟興衰,從而找到共和國甲子的歷史經濟定位。在經濟方法上,我用人均收入這條主線貫穿從公元1年到2009年的歷史和接下來的40年,把每個歷史階段和未來發展階段的「珍珠」用人均收入這根「線」串起來。同時,宏觀經濟特別是財政的觀點和人力資本的觀點是本書的兩條副線 。

中國的人均收入為什麼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不變?為什麼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這是林毅夫教授在《中國經濟專題》中提出的兩個謎題。我用一個新的模型給予回答。從經濟角度看,中國「歷史的三峽」並不存在。我第一次引入人力資本來解釋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型,說明中國長期處於一個「高技術水平、低人力資本、高人口增長和人均收入停滯」的「高水平動態均衡」。

如前所說,生產力革命是不確定的黑天鵝事件,是完全來自現有經濟主導產業之外的新經濟模式,屬於「想像力經濟」。工業革命於1820年在英國突如其來地爆發,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是農業經濟無法想像到的。中國自1433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後,就閉關鎖國,對工業革命茫然不知。從1820年到1840年的短短20年時間,西方因工業革命迅速成長起來,而中國就被「煮青蛙」了。1840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自身缺乏供給反應,使中國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的不平衡狀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帶來通貨緊縮。1860~1895年,「洋務運動」從軍事裝備工業入手,與國內消費脫離,受限於財政投入,缺乏資本積累的後勁,結果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錯失一個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導致的戰爭賠償使中國出現財政赤字和資本賬戶赤字,1901年《辛丑條約》的「庚子賠款」使中國經濟陷入財政危機和資本賬戶危機,加上中國無力改變長期貿易逆差,所以中國經濟出現國際收支的嚴重不平衡,發展成為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最終導致了晚清經濟的崩潰。繼清政府垮台之後,袁世凱政府和北洋政府乃至國民黨政府沒有能力從根本上廢除不平等條約,解決不了中國長期的國際收支賬戶失衡問題,也沒有辦法大規模投資人力資本,使中國走出千年農業經濟的「高水平動態均衡」陷阱。從1840年到1948年,中國人均收入基本沒有增長,與世界經濟的較快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言以蔽之,中國大歷史可謂是「千年輝煌,百年沉淪」。昔日大國的經濟沉淪,嚴重打擊了中國在經濟上的自信,中國夢想所代表的創業精神也枯竭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