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世界是階梯式的 第二章 供給革命 第三節 投資經濟學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希臘神話中,阿喀琉斯是位蓋世英雄,為海洋女神忒提斯所生。幼時,他母親倒提著他的腳踵在神奇的冥河水中浸泡,他因此周身刀槍不入。可是,他的腳踵因為未浸染冥河之水而成致命弱點。在一次戰役中,敵方知道了這個秘密,專門瞄準他的腳踵,一箭射中,阿喀琉斯悲壯而死。「阿喀琉斯之踵」後來被喻為無論再強大的事,都會存在致命弱點。

在整個新古典經濟學大廈中,已經構建了完美的內在邏輯一致的理論體系。但是,新古典經濟學有沒有「阿喀琉斯之踵」呢?如果有,它在哪裡呢?經濟學的「阿喀琉斯之踵」一直是個不公開的秘密。新古典經濟學對消費和貿易知道得較深,如在消費行為上發現的「隨機遊走」模型,但對投資卻基本上處於初級狀態,是最薄弱的環節,現有經濟模型沒有能力解釋投資行為。

托賓的Q理論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投資模型。托賓的Q比率是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資產價值之比,反映的是一個企業兩種不同價值估計的比值。分子上的價值是公司的資本市場價值,包括公司股票的市值和債市資本的市場價值,分母是企業賬面資產價值。重置成本是指如果從零開始再來一遍,創建該公司需要花費多少錢。托賓的Q大於1的時候,說明企業的資本市場價值高於企業的重置成本,股票價值被高估,套利空間形成,資金將從資本市場流向產業,投資增加。當Q等於1的時候,資本市場和產業的套利空間消失,資本將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投資為零。當Q小於1的時候,表示企業的重置成本高於企業的資本價值,企業價值被低估,資本將更願意投資證券,投資減少。但是,資本市場價值是由資本市場決定的,托賓的Q理論沒有進一步描述資本市場價值的形成過程。

企業股票市場價值經常會有泡沫化傾向,一旦股價上漲,這種上漲就會產生自我強化效果,與投資行為關係不大。自從1820年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股市泡沫頻頻爆發,如1717年的英國「南海」泡沫,1929年的美國股市泡沫和1990年的日本股市泡沫 。最近一次是1995~2001年的美國股市互聯網泡沫。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敏銳地覺察到泡沫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現象,在其《非理性繁榮》一書中,他形象地將催生泡沫的大眾心理比作一個「龐氏騙局」 ,也就是中國俗稱的「老鼠會」。最近發生在美國華爾街的500億美元金融醜聞就是一場典型的「龐氏騙局」。「龐氏騙局」的關鍵機制是後續的投資者的連續投資都會為其前期的投資者帶來收益,所以前期投資者在崩潰前的所有預期都得到證實,表明人類免不了有一種保持穩定預期的心理傾向,即認為世界是採用直線式的方式發展的,一旦最後預期沒有得到驗證,泡沫就破裂了。

投資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阿喀琉斯之踵」。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英國經濟學家比美國經濟學家對投資是經濟學的「阿喀琉斯之踵」更坦率,或許是因為新古典經濟學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原因吧。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凱恩斯認為,之所以出現有效需求不足,是因為「消費傾向」、「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以及對貨幣的「靈活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總需求或是消費需求不足或是投資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即資本邊際效率的作用在3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尤為重要。因此,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指的是有效投資不足。

凱恩斯在《通論》中考慮到心理因素包括非理性心理對長期預期的影響,產生了自相矛盾的論述。一方面,他發現「資本之邊際效率規律」很不穩定。凱恩斯寫道:

繁榮期之特徵,乃一般人對資本之未來收益作樂觀預期,故即使資本品逐漸增多,其生產成本逐漸增大,或利率上漲,俱不足阻礙投資增加。但在有組織的投資市場上,大部分購買者都茫然不知所購為何物,投機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對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作合理的估計,而在推測市場情緒在最近未來有什麼變動,故在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之市場,當失望來臨時,來勢驟而奇烈。不僅如此,資本之邊際效率宣布崩潰時,人們對未來之看法,亦隨之黯淡,不放心,於是流動性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漲,這一點可以使得投資量減退得非常厲害。但是事態之重心,仍在資本之邊際效率之前崩潰——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資本品。至於流動性偏好,則除了由於業務增加或投機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須在資本之邊際效率崩潰以後才增加。

另一方面,他沒有辦法找到「資本之邊際效率規律」不穩定的系統原因,只好假定長期預期是穩定的。他寫道:「我們不能作出結論認為每件事情都依賴非理性心理,長期預期經常是穩定的,即使它不是這樣,也有其他因素來促使它這樣。」於是,凱恩斯這樣來定義資本的邊際效率:「我之所謂資本之邊際效率,乃等於一貼現率,用此貼現率將該資本資產之未來收益折為現值,則該現值恰等於該資本資產之供給價格。」

新古典經濟學忽略了凱恩斯關於「資本之邊際效率規律」不穩定的觀察,直接假設了穩定的「資本之邊際效率規律」,並把它奉為教條。在索洛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物質資本增長和技術進步等因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資本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特性,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繼續追加資本,則追加每一單位資本的收益要遞減,最後增加的那個單位資本的收益最低,最後增加的那個單位資本便被稱為邊際資本,邊際資本生產的產品量為資本的邊際收益,實際利率就決定於資本的邊際收益。最後,實際利率應趨向零。於是,投資機會消失了,人均資本積累停止了,經濟增長也消失了。若還要有經濟增長,新古典增長理論必須假設有一個技術增長速度的外生變數。一旦有技術進步,資本的邊際收益永遠不會降到零,總有投資的積極性存在,投資機會也就永遠存在,並假設了長期預期是穩定的。但這是有根本缺陷的。

在我看來,凱恩斯投資模型和新古典投資理論的主要缺陷是預期的利潤率逐漸降低趨勢的假設根本上不正確。凱恩斯認為,利息率上漲的因素「固然有時可使事態嚴重化,偶爾也發生恐慌」,但他認為那不是典型的形式,沒有考慮到技術革命的可能性,畢竟,凱恩斯生活在工業革命的時期,沒有體驗到信息革命的巨大影響。他的「長期預期經常是穩定的」這個結論只適用於技術常規創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投資預期收益率的不確定性低,所以投資者或企業對投資持穩健的態度,對投資機會「看得見,摸得著」,投資行為持續穩健地發生。新古典增長理論不能夠解釋投資行為,只好假設外生的技術進步,留下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圖1-11清晰地表明,美國在1871~2009年的137年中,長期月利率出現了上漲和下降的長期趨勢。儘管在1979~1981年期間,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為控制高通貨膨脹,大幅度抬高短期利率,對長期利率影響是有的,但不大會起主導作用。換句話說,長期利率對短期利率的反應一般不太敏感。因此,即使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美國中長期實際利率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也明顯存在。

所以,在利率和資本的變動之間不存在嚴格的單調關係,利息的邊際生產力理論是不正確的。長期預期是不穩定的,利率沒有長期下降,而是存在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新古典經濟學的利率理論是有嚴重缺陷的。當代經濟學代表人物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對此深刻地指出:「有一種陳舊的觀點,認為利率必然顯示出一種從長期看來下降的趨勢;這種觀點對古典經濟學以來的許多人已經幾乎成為教條,而我們的理論中則沒有任何東西支持這種觀點。其實這種強烈的印象主要是由於那種說明了中世紀利率數字的冒險因素;而真實的利率並沒有任何明顯的長期趨勢,因而利息的歷史倒是證實而不是否定了我們的解釋。」

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人物阿瑟·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中認識到投資的波動性,他指出,「這並不是說如果經濟不增長就不會有波動,但是在黑暗中摸索(這是增長的必經之路)使投資更沒有把握,更有可能出現失誤。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波動是經濟增長的代價,沒有衰退也就沒有繁榮,而假如沒有繁榮,資本形成一般說來也不會像現在那樣快」。凱恩斯投資模型和新古典投資理論都假設了投資機會的存在,實際上投資機會在一個生產力範疇內終究會消失。阿瑟·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曾憂心過高的儲蓄率,「從理論上說,增加儲蓄有可能抑制投資,但是增加儲蓄同樣有可能促進投資。那些資本已經非常充裕因而投資動力微弱的國家,必須考慮儲蓄水平過高的可能性,否則可能遇到長期缺乏投資機會的危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