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國時代已經來臨? 致謝

2001年以後,我對中美關係產生了深厚的興趣,當時我正在弗雷德·阿爾傑管理公司(Fred Alger Ma)工作,當時考慮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去發現潛在的投資機會。在弗雷德·阿爾傑的支持下,我開始嘗試創立一個基金,這個基金用以幫助美國和歐洲的投資商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於是,我來到了中國,終於在2003年的秋天創立了這樣一個基金。

我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包括香港怡富證券投資管理公司(Jardine Fleming Iment)的投資專家,尤其是鍾瑞明(Man Wing g)先生,他後來成了我們的聯合投資基金經理。斯科比·沃德(Scobie Ward)和布萊爾·裴布雷(Blair Pickerell)是兩位對華投資專家,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此外,我從與鍾丹(Dan g)的合作中受益匪淺,他現在是基金公司的副經理和弗雷德·阿爾傑管理公司的總裁。後來,在與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Martin Currie)專家們的接觸中,我進一步拓寬了視野,尤其是庄明(James g)對我幫助很大。在那幾年裡,我還得到了很多弗雷德·阿爾傑管理公司同仁的支持,如克里斯蒂娜·哈爾佩恩(Chistina Hapern)和查爾斯·博內洛(Charles Boinello)。

在這本書的想法成形之後,我找到了英國著名出版經紀公司威利公司(Wylie Agency)的斯科特·莫耶斯(Soyers),他的敬業、睿智和對出版業務的精通,以及對圖書市場的敏銳嗅覺,都對本書的成功出版給予了極大幫助。同時我還要感謝威利公司的詹姆斯·普倫(James Pullen),他不知疲倦地工作著,從而使本書得以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面世。

還有一些人不求回報地對書的草稿進行校對,對於內容雜亂的書稿和不斷出現的拼寫錯誤,他們都一一校正。我的妻子妮科爾·阿爾傑(Nicole Alger)對本書給予了很大幫助,是她的建議和指點才使本書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我的父親戴維·卡拉貝爾(David Karabell)對本書進行了最初的把關,如果沒有他的提醒,本書可能早已惹上了官司。埃里克·奧爾森(Eric Olson)告訴我很多技巧,奧維爾·謝爾(Orville Schell)和裴敏欣(Minxin Pei)為我提供了很多能夠支撐本書論點的評論文章和事實數據。我相信,如果沒有他們的仔細閱讀,這可能是一本相當糟糕的書。

在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Schuster),我有幸能結識艾麗絲·梅休(Alice Mayhew),多年來她幫助過很多作者把他們的作品推向世界。戴維·羅森塔爾(David Rosenthal)對本書題目的確定給予了關鍵性意見。有了卡倫·湯普森(Karen Thompson)和羅傑·萊布里(Royer Labrie)辛苦的日常工作,本書才得以定稿。在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維多利亞·邁耶(Victoria Meyer)和凱利·林奇(Kelly Lynch)對本書的營銷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大人才網(Greater Talework)的唐·愛潑斯坦(Doein)將本書討論的話題推向更廣泛的讀者群。

尼爾·弗格森創造的「中美國」一詞在本書中頻繁出現,這是能夠解讀中美特殊關係的一個恰當辭彙。弗格森先生是最早發現中美關係並非普通親密關係的人之一。「中美國」含義深刻且有持久生命力。

最後,還是要感謝我的妻子妮科爾和我的兩個兒子格里芬(Griffin)和賈斯帕(Jasper)。也許我的兒子還不知道他們的父親在做什麼,但我會儘快告訴他們,只要有他們在身邊,我就充滿了創作的動力。妮科爾對我始終信任,並給予了我很大的支持,這一點從未改變過,我對此懷有無限的感激。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