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貓,白貓 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要想實現決定性的偉大跨越,就必須完成兩件事:一是人口的城鎮化,二是國有企業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其工業產值在整個國家工業產值中的比重超過了3/4。這是計畫經濟中重要生產企業全部歸屬國有的體現。這些企業通常規模龐大,背負著幾十萬員工的住房、吃飯、教育、醫療和養老。

國有企業改革是鄧小平發起的改革重點之一。如果國有企業不改革,即使私營企業發展得再好,中國經濟也不可能實現重大發展。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的運行已經習慣了與政府掛鉤。企業的生產目標和生產配額,當然還有產品的定價,都是在政府的計畫下制定的。國有企業基本上不能脫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形成的管理體制,這涉及大量既得利益,已經成為慣性,並且還有數十萬人要依靠這些企業生存。

我們必須認識到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儘管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但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一直處於持續的動蕩之中,難得享受平靜、和平與安全。19世紀40年代,中國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從此內憂外患不斷,數百萬人因此喪生,大清王朝在20世紀初滅亡。此後,動亂持續了數年,又奪去了幾百萬人的生命。20世紀20~30年代,上海與歐洲一樣繁華,而中國其他地區則陷入軍閥混戰。後來,日本入侵中國,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又在美國的支持下同共產黨打起了內戰。戰爭中精確的死亡人數我們可能永遠都無從知曉,但這個數字肯定達到了數千萬。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果經歷了一場中國的抗日戰爭,局面肯定失控了。而在打敗日本人之後,國民黨又挑起了中國的內戰。史迪威(Stilwell)將軍率領的美國遠征軍從中國狼狽而退。當然,戰爭的最終結果是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先後經歷了農業體制改革、多年饑荒、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和「文化大革命」、數百萬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想要給國有企業注入新的活力是一回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國有企業改革既要設定新的目標,又要讓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黨的地方領導幹部對目標的實現負責,還要給企業的負責人以更為廣闊的空間,讓他們來決定實現目標的最佳方式。從理論上來講,這些措施都是好的,但是在實踐當中,卻沒有收到什麼成效。很多國有企業都是鋼鐵或電力行業的工業巨頭。國家的主要金融機構,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及其成千上萬的分支機構,也都是國有企業。這就意味著即使國有企業的目標完不成,利潤率實現不了,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支付員工工資或購買新的原材料,這些企業仍舊可以向國有銀行尋求幫助。結果就是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更多資金被注入企業當中,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了下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