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權力制衡——解決腐敗的最佳途徑 第十六章 高校「官本位」:中國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高校要發展,最重要的是打破「官本位」,致力於在高校建立以教師為本、以學術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

天津大學2008年1月11日出台的《人才強校戰略實施綱要》提出,學校計畫在5年內培養100名學術帶頭人,重點培養300名青年骨幹教師,吸引更多國際知名高端人才來校工作,實施「北洋學者」計畫,打造一批學術創新團隊。

天津大學龔克校長在人才戰略實施新聞發布會上還明確表示,學校將對學術委員會進行改革,人員要在教授真正推選基礎上產生,在學術建設上要把權力交還給學術委員會。他認為,目前包括天大在內的許多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幾乎成為學校決策的一個附屬機構。

無疑,天津大學重拳出擊的一系列改革,正命中了中國高校現存弊端的要害。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國內高校行政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學校的各種重大決策,即便如學科設置、確定重點發展學科方面的話語權,也基本集中於高校行政權力部門。可以說,「官本位」的膨脹,正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高校「官本位」危害極大,應引起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致力於建立以教師為本、以學術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平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學術生態。

何謂「官本位」?顧名思義,即以官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價值訴求為行為取向,唯官是重,唯官是大。

2005年11月19日,趙啟正卸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從正部級「降級」接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其間他提到:「院長是什麼級別之前我根本沒想過。他們(人大新聞學院)給我的聘書上在院長後面有個括弧,寫著正處級。」有不少人認為,這個充滿趣味的細節,從另一方面微妙地折射出高校「官本位」現象的存在。

從某種程度上看,國內高校儼然就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官場。在一些人看來,高校地位的高低,主要以行政級別來劃分,有「副部級大學」「正廳級大學」「處級大學」。與此相關,高校里也隨處可見處、委、辦、科等部門,其主管人員也都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從塔基到塔尖循序漸進、森然有序,活脫脫一個衙門化的金字塔。

這種現象,不僅在高校工作過的人深有體會,就連一些政府官員也感觸頗多。2007年9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北京語言大學45周年校慶期間舉行的「社會文化建設與當代大學的責任」論壇上指出,現在一些大學功利主義抬頭,「官本位」傾向也在影響著學術的發展,大學作為時代和社會燈塔的作用也就會逐步失去色彩。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李成言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些年,我國高校『官本位』現象愈演愈烈。從外部講,高校的主要領導是由行政任命。由內部而言,高校過於追求內部的行政等級,甚至人們也習慣將教師的職稱待遇,按行政官員級別換算。」

「我國高校行政人員數量也非常龐大。」北京一位高校退休教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一所規模上萬學生的高校,副處長以上的幹部有200人左右,科長、主任、科員就多了,黨政加後勤人員,總數在千人以上,教師反而成為少數。有些高校,教師與行政後勤人員比例是1:1,有的更離譜,達到1:2以上。」一些人士指出,高校「官本位」思想已滲透到黨政管理工作、教學科研管理工作、學者評價與學術認定工作、利益分配乃至職稱的認定等多個方面,深刻地影響著高校的每一項重要決策。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我國高校的職能更多趨向於管理職能,而且行政官員掌握著高校的人、財、物等各項資源分配的話語權。」北京某大學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教授抱怨道:「在高校一旦做了官,科研項目的獲得,科研經費的爭取乃至職稱的評定都要比普通老師擁有明顯優勢。更可笑的是,就連教授資格的認定,也是由有許多行政領導參與其中的各級職稱評定委員會來決斷,即使這些部門負責人有的是教授,但不是以教授身份,而是以行政官員的身份參與。」

「我看到那些豪華的行政機構,就感到心酸,高校很多部門一個辦事員就可以有一間寬敞的辦公室,用的是液晶顯示屏的電腦,而我們有些老師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有,備課也是在家裡進行。」北京某大學一位姓張的老師告訴記者,「有些行政官員還利用手中權力與教師爭課上,以致使老師完不成課時。行政官員每上一節課,都按超課時領取高額津貼。」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人對「官本位」給高校學風造成的破壞都有切身感受。他們認為,目前高校體制的一個重大矛盾,是越來越多湧進高校的資源和落後的資源配置體系的矛盾,而行政主導的「官本位」方式無疑是這一矛盾形成的根基。

在接受採訪時,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官本位」是中國高校難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大障礙。這不但導致高校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進一步偏離,更嚴重的是使學人浮躁和學術異化,衝擊高校獨立的學術精神,這已成為高校改革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

「官本位」導致成果分配不公,激化了高校內部矛盾。由於高校「官本位」使利益分配向行政方面的嚴重傾斜,在一些高校,經常有些學術上極其平庸的人,憑藉與校領導的特殊關係,便可藉助行政系列的榮譽,評上與其實際水平相差懸殊的正教授職稱。這使得一些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業務優秀的一線教師在利益分配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據了解,在一些高校,有的教授的月津貼還不如正處長的月津貼高。至於不合理的一刀切的量化管理制度,更是導致分配與收入的不公,進一步激化了高校內部矛盾,導致行政管理運行不暢。

「官本位」還導致學術精神的淪喪。由於受「官本位」的影響,不少高校的學術評價機制,不是按照學術規則操作。包括評估、檢查、評比、項目審查、人才選拔,等等,大都以官場規則在實際運作。如果誰不按官場規則運作,就會被淘汰出局。

受訪者普遍認為,「官本位」不但使高校的學術尊嚴受到極大挑戰,導致學術精神的淪喪,而且還會直接危及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樹立。有一位大學教師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大學精神一旦流失過度,大學教育也必將變味。」

在高校「官本位」的陰影下,還出現了不少由外行領導內行,或是業務不精湛之人指導業務拔尖者的現象,這對教師的積極性造成挫傷。

「官本位」滋生了各類腐敗,比如,濫評職稱、濫發文憑乃至賣文憑、送文憑,教學科研質量評估中大規模造假,金錢打點、疏通關係之類「學術外功夫」在課題申請、碩士博士授予權等純學術事務上大顯身手。至於與「權錢交易」雷同的「學術交易」更是屢禁不止。

另外,隨著高校在招生錄取、經費使用、幹部聘任等方面擁有的自主權越來越多,高校領導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個別領導甚至大權獨攬,滑向腐敗。

武漢科技大學原校長劉光臨、原黨委書記吳國民涉嫌收受賄賂,已被檢察機關查辦。此前,湖北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李澤霖、三峽大學原黨委書記陳少嵐、湖北大學原副校長李金和等人職務犯罪案,都是主事者利用長期分管基建、招投標、設備物資採購、招生錄取等工作便利,為他人謀利益,收受學生家長、建築商、承包商的賄賂,金額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

受訪專家認為,高校成為腐敗的一個高發區,與高校「官本位」有直接聯繫。

「官本位」還造成人力資本嚴重浪費。在高校「官本位」管理模式下,近年來,有些高校教師變成行政權威的附庸,對教書育人和搞好科研失去了興趣和動力,有的甚至乾脆另謀職業。一些學有所成的專家、學者和教授紛紛禁不住利益誘惑,轉而謀求各種行政職務,造成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的大量浪費。

「任何人都會本能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如果從事行政,比從事科研具有更大的收益,為何不追求行政放棄學術呢?」北京某高校教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參與國家863科技項目的資深教授,從東北調到北京某高校,覺得當教授沒出路,第一次參加該校後勤處處長的競聘,落選。後來又參加該校保衛處副處長的競聘,結果還是落選。按該校其他老師的說法:「只好很失落地繼續做教授。」

在接受採訪時,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中國高校要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官本位」,致力於在高校建立以教師為本、以學術為本的現代大學制度,平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形成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學術生態。

「評價一所學校,關鍵要看其培養人才的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而不是看它屬於哪個行政級別。」全國政協委員吳正德對高校以行政級別劃分的做法十分不解,他認為,「我國提倡人才強國,決策者應該研究用什麼措施來培養人才、管理人才、評價人才、鼓勵人才。首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