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共和國要給農民撐腰 六、挺直腰桿當農民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無論是在中國的黨史里還是在中國的改革史里,三中全會都有著里程碑性質的特殊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共召開了5次黨的三中全會,每一次都使中國的改革與建設出現一次大的飛躍。而用一次黨的全會專門研究農村與農業問題,十五屆三中全會則是第一次。在亞洲金融危機還在衝擊全球經濟的時候,中國卻專門研究農村與農業問題,也許有人不理解,而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英明之處。

朱鎔基對此解釋說:為什麼我國今天有這麼好的形勢,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幣值穩定,人心穩定,從經濟因素上分析,主要是農業政策的成功,宏觀調控的最大效果也正在這裡。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指出:「我國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並以磅礴之勢迅速推向全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認真總結20年來農村改革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於全黨自覺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進一步推動農村乃至全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是的,在這20年的改革里,農村的變化最大,農村的貢獻也最大,我們現在之所以有這樣穩定的經濟環境,物質充實,物價平穩,中國農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農產品,讓我們的米袋子滿了,菜籃子沉了,餐桌上豐富了。1997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49250萬噸,國家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棉花產量430萬噸,肉類和水產總產量分別為5354萬噸和3561萬噸。走進我們的菜市場,新鮮的豬羊牛肉掛滿了店鋪,水產品林林總總,水果堆積如山。

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農民也令我們自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總產值以年均5.9%的速度增長,而同期世界農業增長的平均速度是1.8%,加拿大是1.9%,美國為0.7%,日本是負增長。在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總產量中,中國佔一半左右。近12年里世界糧食每增加100斤,中國就佔48.6斤;世界棉花總產量每增加100斤,中國就佔69.8斤。中國已成為世界農產品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1978年前,中國農產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僅有煙葉一項,而現在,糧食、棉花、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和油料均躍居世界首位。世界肉類增長的80%、蛋類增長的90%以上都來自於中國;在世界水產品總產量中,有1/4以上是由中國農民生產的!

20年的改革實踐證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只有穩住了農村這個大頭,才有可能把握住全局的主動權。

農村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制約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因素還不少,農村工作中也還存在著許多值得重視的問題,表現在:生產力落後,主要靠手工勞動;市場化程度低,自給半自給經濟占相當比重;農業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科技教育文化落後,文盲半文盲數量較大;一些地方黨的農村政策沒有得到很好落實,農民的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不少農產品銷售不暢、價格偏低,使農民收入增長放慢;農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城鄉差別大,農村發展也不平衡。

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農業和農村不能達到既定的發展目標,而且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黨中央下決心,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

早在1998年9月下旬,江澤民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就指出:農村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仍然很艱巨。實現跨世紀發展的目標,難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項任務,就是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抓住農村這個大頭,我們就有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主動權。

有鑒於此,在我國改革開放20周年之際,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黨中央決定召開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集中研究農業和農村問題,並作出了相應的決定。為了使此次會議精神真正得到落實,1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把穩定和加強農業擺在首位,要求下大力氣抓好增加農民收入和保持農村穩定這兩個突出問題。12月3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具體部署了1999年的農村與農業工作。江澤民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近幾年農業連續豐收,農村形勢比較好,但是工作上絲毫不能放鬆。農業面臨自然和市場兩大風險,農業生產上去很難,掉下來容易,必須始終高度重視。

必須始終高度重視,這就是我們對待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和態度!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目標的十大方針,包括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長期穩定農村基本政策、不放鬆糧食生產、實施科教興農等。這一系列方針的提出,無疑將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推動力。

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後,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通覽全文,人們從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堅持「三個不動搖」,即堅持黨的農村基本政策不動搖;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作為整個農村工作的中心不動搖;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不動搖。

《決定》對進一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農村出現的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在積極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採取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要把農業科技作為整個科技工作的一個重點,努力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增強全民族的水患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把興修水利這件安民興邦的大事抓緊抓好;——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改善生態環境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也是防禦旱澇災害的根本措施;2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系統總結了建國以來農村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出了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和政策原則,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從此在全國興起。

20年後的今天,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在系統總結20年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深入分析研究農業和農村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又作出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它標誌著全黨對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自覺性更高了。

建國後,中國的農業已有過兩次大的騰飛。第一次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農業生產力得到最大的解放;第二次是1979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廣,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十五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必將有力地指導和極大地鼓舞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開創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中國的農業將因此出現第三次騰飛!

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鶴南村村民陳金生和村裡簽定了土地延包30年的合同,他高興地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次定下合同,睡覺都感到踏實。今後,我要使足勁打井、施肥,種好田。」

像陳金生一樣,1998年,全國絕大部分農民簽定了土地延包合同。他們無不興高采烈地說,土地延包穩定了土地使用權,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從小崗村農民自發分田到戶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行。最早定的承包期為3年,1984年的中央1號文件決定將3年延長到15年。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土地調整隨意性大,地塊調整過頻,還有一些地方以「兩田制」為名,把農民手中的承包田收回發包,加大了農民負擔,嚴重影響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穩定。隨著各地第一輪15年土地承包臨近到期,一些地方人地矛盾尤為突出。黨中央在廣泛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順應民意,決定將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並明確提出,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

為什麼要延長30年不變?十五屆三中全會認為:家庭承包經營既符合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規律,又符合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不僅適應傳統農業,也能適應現代農業,必須長期堅持。

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下來,農民才會有長遠打算,才肯在自己的地里修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