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糧改:中國改革第一關 三、中國糧改新格局

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餘糧,是中央關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政策和關鍵環節。這個政策,既是在豐收情況下保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民增產增收的重大措施,也是國家保護和支持農業的一項長期性根本政策。

我國人多地少,水資源貧乏,糧食繼續增產受到自然條件的嚴重製約,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對糧食需求將不斷增加。因此,絕不能因為農業連續幾年豐收,就以為糧食已經過關,從而放鬆糧食生產。而抓好糧食生產,關鍵是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在這方面我們也有深刻的教訓。近20年來,反反覆復的「賣糧難」與打「白條」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以至許多地方的農民除了種足自己的口糧和定購糧外,寧願讓地空著也不願意多種糧。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餘糧,這才能真正保護農民的種糧收益,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

與此同時,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也是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掌握糧源,逐步增加盈利的需要。一些地方有些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不能實現順價銷售,發生新的虧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真正做到敞開收購,致使有的農民把糧食低價賣給私商,造成糧源流失。由於私商以低價收糧現買現賣,賣的糧價格就低。而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一般以高於私商收糧價格的定購價、保護價收糧,賣的價格就高。如果不敞開收購,私商就會通過低價收糧獲得競爭優勢,削弱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順價銷售的主動權和競爭力。從一些地方的情況看,一個地區在一個收購旺季的部分糧源流失,往往可能給這一地區乃至其他地方的國有糧食收儲企業順價銷售造成嚴重困難。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真正按保護價敞開收購,掌握了糧源,就能在引導市場價格方面居於主導地位,逐步實現順價銷售。所以,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不僅是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而且也是促使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正常經營的重要措施。

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就是按保護價對農民交售的餘糧有多少收多少。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不能拒收、停收和限收。對水分高、質量差的糧食也要收,但可實行季節差價、質量差價,按規定合理扣水、扣雜。同時,絕對不能再給農民打「白條」,而必須堅持戶交戶結,即時向售糧農民支付售糧款。

98新糧改接受了夏糧和秋糧收購的兩次檢驗,從全國的情況看,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的政策大都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在糧食連續3年豐收,倉容普遍緊張的情況下,各地開動腦筋,趕在夏糧收購之前騰建了一批倉庫,以保證做到敞開收購,各地農發行也制定了相應政策,要求在「庫貸掛鉤、資金封閉運行」的基礎上,全力支持糧食部門敞開收購工作。河南省備足了100多萬公斤倉容,解決新糧存放問題。安徽省政府在夏糧開磅前就向農民公布了收購價,同時要求各地糧站堅持「不剋扣斤兩,不壓級壓價,不打白條」等「八不準」原則,並派出新聞採訪組對收購情況進行明查暗訪。湖北省農發行則明確表示,在保證資金封閉運行的前提下,糧食部門收購多少糧食,就及時如數提供多少貸款,不向農民打白條。困擾農民多年的糧價低與「賣糧難」終於得到有效的解決,心中的疙瘩沒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高漲起來。1995年以來,河南省駐馬店地區連年小麥豐收後,市場價格大跌,農民利益受到嚴重挫傷,許多農民棄耕拋荒。1998年敞開收購農民餘糧的政策出台後,農民吃了定心丸,種糧積極性再次高漲,外出打工的又回來了,拋荒的耕地又種上了糧食,農民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了。

任何企業或個人做生意,絕不會願意做虧本買賣。但政企不分的糧食流通體制,卻造就了一些做「虧本買賣」的國有糧食企業。他們以低於收購價的價格出售收購來的糧食,虧了本,往銀行一掛,讓國家買單填窟窿。

這便是舊體制的弊端,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吃中央財政的「大鍋飯」,不僅敞開口花錢,而且還將收儲的糧食低價銷售,造成巨額虧損,並擠占挪用大量糧食收購資金,使國家財政和銀行不堪重負。這次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就是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不再發生新的虧損,並逐步增加利潤,消化虧損掛賬。要實現這一任務,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必須堅持糧食順價銷售。只有這樣,才能從政策上約束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不搞虧本經營,不發生新的虧損,並逐步增加利潤;才能真正做到賣一斤糧連本帶息還一斤糧的款,保證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這就是說,糧食順價銷售,不僅是必須執行的一項重要糧改政策,而且也是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不再發生新的虧損的關鍵措施。

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制定順價銷售政策後,全國大部分地區於5月底、6月初開始在不虧本和略有盈利的前提下進行糧食銷售。不少地方在順價銷售後一兩天,市場糧價便開始回升,在相當程度上遏制了一段時間以來持續下滑的市場糧價。

來自浙江糧食市場的信息表明,實行順價銷售後,全省糧食價格漲幅約在10%以上,杭州的市場米價漲幅為25%;陝西國有糧店和集貿市場的麵粉價格也上揚了約10%;而連接著全國28個省市300多家糧食經銷加工企業的「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從5月起小麥價格就開始止跌回升,至6月12日,每公斤小麥的批發價格已比河南省政府制定的收購保護價高出0.066元。湖南絕大部分縣市6月10日前按順價銷售價格掛牌銷糧。123個縣市(區)的1500多個糧站都已停止低價銷糧。集貿市場糧價明顯回升。據對14個地市的價格監測,每千克早、晚秈米市場價分別較前段回升了0.2元至0.4元,優質米市場價回升了0.4元到0.6元,原糧價格也止跌回升。

順價銷售政策對稻米價格的刺激較為強烈,尤其是南方的湖北、江西、廣東等五省區聯手出台區域性購銷價格後,南方的十多個省市的大米購銷價格先後上揚。6月份全國大米市場秈米平均價為1946元/噸,比5月份上漲14.4%,粳米平均價2200元/噸,上漲13.52%。7月初全國糧油市場稻米平均價又有大幅上揚。

南方稻米價格上揚,波及到北方的糧市,帶動玉米和小麥價格趨堅。

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實施糧食政策區域聯動,對玉米價格產生巨大影響。6月份,全國玉米市場平均價為1304元/噸,比5月份上漲1.64%。

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六省市區小麥順價銷售價格銜接後,小麥市場也出現止跌反彈行情。6月份全國小麥市場平均價1346元/噸,比5月份上升了0.82%。

業內人士認為,只要企業及市場管理保持當前勢頭,糧價不順的矛盾可望解決,糧油市場價格可以回升到合理區間。

糧價回升在全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利益,同時遏制了急劇增長的巨額糧食虧損。

雖然順價銷售,不做虧本的買賣,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實施起來卻是一項系統工程,各企業要從全局利益出發,統一協作,順價銷售才能到位。但事實上,仍有一些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為了小團體的利益,甚至有的為了拿回扣,不惜把按保護價收購的糧食低價賣給私商,給私商提供低價糧源,也就是給私商讓出市場。低價虧本賣糧不僅賣掉的糧食本身就沒有順價,造成虧損;而且這部分低價糧流到私商手裡,又形成新糧源流失,直接影響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順價銷售。因此,朱鎔基下死命令,全國各地要統一行動,堅決執行順價銷售政策,不準再發生新的虧損。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親自過問,對那些「逆向操作」、低價虧本賣糧造成嚴重損失的糧食企業,要嚴肅查處。

順價銷售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統一思想,協調一致,一抓到底。

擠占挪用糧食收購資金,是舊的糧食流通體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不僅導致許多不正之風與腐敗案件的發生,而且影響到糧食的收購與經營。此次新糧改針對這一弊端,制定了糧食收購資金必須封閉運行的政策,從而從根本上堵塞了資金方面的漏洞,以保證敞開收購與順價銷售的順利實施。

所謂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就是從事糧食收儲的國有糧食企業,收購資金所需貸款由農業發展銀行嚴格按照「庫貸掛鉤」的原則和辦法供應和管理,糧食調銷堅持「錢貨兩清,足額還貸」的原則。這既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做好糧食收購資金供應,加強糧食收購資金管理,確保糧食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對於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十分重要。一是有利於及時足額地供應收購資金,支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餘糧政策的順利實施。如果做不到封閉運行,收購資金投放後流失了,銀行就沒有能力保證資金的供應,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就很難做到。二是有利於對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順價銷售進行監督。資金封閉運行以後,農業發展銀行可以通過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