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黃土地的潛力:中國的糧食生產 四、中國的水危機

到2000年,我國的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0000噸以上。達到這一目標,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什麼?

原農業部部長劉江認為:「是水」。

這又是一個受到我們忽視的因素:水,怎麼會成為糧食生產的制約因素呢?

看完這一節,你就會知道,水資源的不足與水災的頻發,是怎樣嚴重地影響著中國的糧食發展的。

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水,就沒有人類,沒有一切生物,有如茫茫宇宙中的其他星球。

地球之所以是一個有生命的星體,就在於它有水。在宇宙中,地球實際上是一個「水球」,因為地球表面70.8%的面積被水覆蓋著。

不過,地球表面雖然70%以上的是水,但全球淡水資源只佔總儲水量的2.53%,大約3.5億立方米,而這些淡水中,絕大部分又是很難為人類利用的兩極冰蓋、高山冰川和冰凍地帶的冰。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河湖和地下水,只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4%,大約105萬億立方米。

這意味著,同石油一樣,水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多用一點,它就要少一點,你現在多用一點,就可能將來會少一點。據科學家測算,全世界的淡水使用目前每年為4.13萬億立方米,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估計到2000年將增加到7萬億立方米。顯然,這與105萬億立方米的總淡水儲備量,是多麼地令人緊張。

因此,早在1977年3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就向全世界發出警告:繼石油危機之後,人類將面臨水的危機。

事實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感到了水資源缺乏的危機。據聯合國有關機構最新公布的報告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占人口40%的80多個國家面臨水資源缺乏的危機。

這其中便有中國!

中國有20條1000公里以上的江河,有2600多個湖泊,有數萬座水庫,水資源總量達2.8億立方米,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我們有12億多人口,按人均計算,人均佔有量為2400立方米,居世界第9位,不足人均世界水平1.2萬立方米的1/4。有的地方人均佔有量更低,像北京的人均佔有量,就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5%左右。

造物主在水資源分配上對中國不公正,老天爺則在降水方面對中國不「友好」。全世界年均降水深度為800毫米,而且降水均勻。而中國年降水深度僅630毫米,並且大都集中在汛期4個月,不僅不能攔蓄利用,反而成為洪水四處泛濫。以至經常發生南方暴雨連連,洪水泛濫,十年有九年鬧水災;北方則滴雨不下,乾旱嚴重,十年則有九年是旱年,其中四五年是大旱年。

因此,中國被列為全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1979年,中國有154個城市缺水,到現在,全國600多個城市,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

除城市缺水外,農業缺水更加嚴重。據估計,我國農業用水每年缺水量達300億立方米,為農業需求量的30%,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億畝農田受旱。我們的耕地每畝平均分攤灌溉用水1700立方米,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300立方米。到2000年,我國缺水量將達1000億立方米。全國7億畝水澆地中,有40%的得不到中度灌溉。因為乾旱,全國平均每年有3億畝糧田受災,年平均少收糧食189億公斤,相當於兩個山西省的糧食產量。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的1/26,比嚴重乾旱的阿拉伯半島還低。

據農業專家介紹,我國80%的糧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生產靠農業灌溉。然而,我國恰恰又是一個水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即使這有限的水資源,其分布也非常不理想,與我國的耕地和人口分布狀況極不協調。長江以北耕地佔全國的64%,而地上水資源僅佔17%;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地區的耕地佔全國耕地的42%,而地上水資源不到全國的6%。

由於水資源的嚴重不足,使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狀態。據對解放後46年的災情統計,在我國自然災害中,旱災對我國農業產量影響量大。進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積4億畝左右,比50年代增加一倍以上,成災面積增加3倍。僅1990~1994年的乾旱就使我國糧食生產減少了350多萬噸。

一方面我國的水資源嚴重匱乏,另一方面,非常有限的水資源還在受到嚴重的污染,水質在不斷地惡化。據對全國53000公里河段的調查,因污染而不能用於灌溉的河水約佔25.3%,符合飲用水和漁業用水標準的只佔14.1%。

毫無疑問,水資源的短缺,將成為阻礙我國糧食生產發展的一大因素。如果我們不從現在開始做好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水資源的短缺而影響糧食生產進而影響到我們餓肚子的現象就有可能隨時發生。

1998年6月3日,在中科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院士公布了中國科學院提交給國務院的報告《中國水問題的出路》。這份報告開頭的一句話就是:「水問題將成為21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

在此一個月前,一直對中國的糧食問題表示關注的萊斯特·R·布朗先生也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向各國記者散發了他們在《世界觀察》上發表的報告《中國水短缺會動搖世界糧食安全》。這篇報告的第一句話是:「中國農業的水源出乎意料地銳減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撇開布朗那聳人聽聞的「威脅論」,我們發現這兩個報告都比較客觀地指出了中國水資源短缺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作用。中科院報告指出,我國目前7億畝有效灌溉面積中,約有1億畝因灌溉水源不足,影響糧食生產至少300~400公斤,到21世紀中葉,要滿足16億人口的糧食需求,首要的問題就是要保障灌溉用水量。布朗則指出,中國70%的糧食供給來自灌溉農業,但由於三個方面的原因,目前的灌溉水量將日益減少:一是大量的地表水從河流和水庫轉供給城市;二是地下水超采;三是高速化導致的水污染。

那麼,面對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中國人難道只能束手待斃?其實不然。雖然隨著人口的增加與工業化速度的加快,我國的水資源缺乏的矛盾將更進一步的加劇,但只要我們從現在起就開始高度重視水問題,認真研究水問題,並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水不僅不會成為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障礙因素,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之一。

中科院的院士們認為,解決中國的水危機,只有兩條途徑,一是開源,二是節流。而最首要的與最根本的是節流。徐冠華院士認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惟一出路就是在農業、工業、礦業、城市和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節約利用水資源,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最大效益和潛力,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逐步減少用水量。」

中科院報告分析說,根據國際經驗,美國水資源利用過程,從80年代開始總用水量及人均用水量均呈逐年減少趨勢。6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日本,工業用水於70年代末,農業用水於80年代初,分別達到零增長和負增長。這些國際實驗,可為我國所借鑒。從全國用水現狀來看,節水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在農業方面,只要將傳統的大水漫灌改為小畦或畦分段灌溉,僅此一項措施就可節省水量20~25%。工業節水的潛力更大,現在我國許多工業企業生產工藝落後,耗水量大,如果普遍採用先進的節水工藝,每年就可節約用水150億立方米左右。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相當嚴重,如採取節水措施,可節水1/3到1/2。

徐冠華院士說:「作為緩解缺水矛盾的措施,節約用水決非權宜之計,而是關係到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應當把節水型社會作為奮鬥目標,把節水作為一項國策。」

布朗則建議:「要解決水問題,中國必須全面調整它的農業、能源和工業結構,實現水的高效利用,同時減少對水的污染。」他還建議中國通過種植低耗水作物,節約農業用水。

除了節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便是管水。中國已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現在的關鍵是如何付諸實施,依法管水。

管水,首先就是要防治水污染,要按照「水法」和「環境保護法」的規定,誰污染,誰治理,新開工廠不同步完成污水處理設施不得投產,對污染大戶,要堅決責令停產治理。其次是要合理開發和使用水資源。實行統一規劃、蓄泄兼籌、防治污染、集中管理的制度,合理開發,恰當調配,有償使用。

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我們要像保護耕地一樣地保護我們的水資源,因為這同樣是我們的命根子。

大江東去,萬古不息。

如果問江河裡流的是什麼,3歲的小孩也知道是水。

其實,標準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