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你吃飽了嗎? 二、共和國領袖的糧食夢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的社論公布,中國的人口總數是4億7500萬。

前一天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共和國領袖毛澤東,看了這個數字,也不由感到肩上的壓力:4億7500萬人的吃飯問題,將要由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來解決。

自然,這不是陝甘寧根據地的幾十幾百萬人,而是全國4億7500萬!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的人還處在飢餓之中,正用期待的眼光注視著他們的救星毛澤東。

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成為對新誕生的中國政府的第一個考驗。

汲取革命根據地的經驗,1950年開始,中國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其中心內容就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到1953年春,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有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地獲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的約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徹底消滅了。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土地改革,是實現「耕有其田,人有其食」的最成功的一大壯舉。在世界的歷史上,中國的糧食生產無論是單產還是總產,數千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土地佔有不平衡,結果使大多數人受到飢餓的折磨。這一次土地改革,使所有的農民都分到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耕地,他們不僅很快就緩解了自己的吃飯問題,而且農業生產力得到最大的一次解決,糧食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保證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剿匪除奸、消滅國民黨反對派的殘餘勢力。從1950年開始,全國糧食總產每年以1000萬噸的增產量逐年遞增。1953年達到16683萬噸,比1949年增加了47%,並超過了1936年15000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

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毛澤東領導中國的第一個宏偉目標。他認為,搞社會主義,首先就得讓人民吃飽飯。他明確地說:「我們是社會主義么?我們的農民不該還吃窩窩頭!不應該……」

為達到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宏偉目標,毛澤東同志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在他執政期間,有著名的「兩抓」:一是抓階級鬥爭,他認為這是無產階級政權得以穩固的基礎;第二便是抓糧食,他認為這是中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和「以糧為綱」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幾乎刷滿了農村所有的牆壁,成為最響亮的口號。

「糧食是命根子」,「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毛澤東反覆向各級幹部講明的道理。他認為,「以糧為綱,綱舉目張」,糧食是首要的問題。糧食未搞上去,什麼事情都辦不好。除了1958年,為了在15年內「趕英超美」,把糧食的「霸主」地位讓給了「鋼鐵元帥」,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都是把糧食生產放在第一位的。毛澤東告誡人們:「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

毛澤東不僅為中國制定了「以糧為綱,綱舉目張」的糧食生產政策,而且還親自過問具體的糧食生產。他提出的「水、肥、土、種、密、保、管、工」成為糧食生產的「八字憲法」,廣為推廣。

但是,由於受到當時一些條件的限制,加上未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速增長,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緩慢,與毛澤東預期的目標存在相當大的一段距離。1958年全國糧食總產曾達到20000萬噸,但以後又一直下降徘徊,到1976年,毛澤東帶著一種遺憾離開他的人民時,全國糧食總產仍只有28631萬噸,人均僅307公斤。尤其是許多跟著他鬧革命、打江山的農民,居然還未能徹底擺脫貧困和飢餓。1977年,全國農村人口平均分配的口糧(原糧)為208公斤,比1957年的203公斤僅增加了5公斤。20年時間,我們的農民平均每年僅增加了半斤的糧食消費。難怪我們的主席一直念叨:「我們的農民不該還吃窩窩頭,不應該……」

1957年,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到太空,給全世界社會主義者以巨大的鼓舞,而尤其給中國一個刺激。許多人開始狂熱地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中國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吃飯問題。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要求「有關農業和農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12年內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實現一個大的躍進。」大躍進因此而拉開序幕。

也許是我們餓怕了的緣故,也許是我們急切地希望有飽飯吃,無論是中國的高層領導還是千千萬萬的農民,都迫不及待地把提高糧食產量擺在了突出位置。但是,良好的動機,並不見得就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在一種虛妄的熱情推動下,糧食生產淪為了一種不切實際的政治運動與政治遊戲。1957年11月,中央南寧會議確定,1958年糧食產量為19600萬噸,當時這個數字還算是比較實事求是的,但許多人卻對此不滿足,認為這沒有能體現社會主義大躍進的威力。在一些人急於求成的心理推動下,1958年3月的成都會議把這個指標提高到21580萬噸。而到6月中旬中央八大二次會議結束後,農業部竟異想天開地提出42500萬噸的指標。近40年後我們才達到這一數字,在當時的農業條件下簡直是痴人說夢。但這在當時竟然被許多人接受。更可笑的是,到1958年10月,西安九省市農業協作會議上,有人更是提出了一個荒唐得不能再荒唐的數字:1959年全國糧食產量必須達到75000萬噸,並且力爭達到10億噸。也許有的讀者還不能一下子體會到這個數字的荒唐,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到1998年,全世界的糧食總產量大約為18.95億噸,筆者手頭沒有1959年世界糧食總產量的數字,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從1974年世界糧食會議以來,世界糧食總產量增加了50%,這意味著世界糧食總產量在70年代初期也不過十一二億噸,那麼1959年很可能也就十來億噸,中國的糧食總產量竟然超過世界的總產量,說是荒唐,不如說是瘋狂。我們再與國內的情況比較,中國糧食總產量最高的1996年也只剛突破50000萬噸,為50450萬噸,而1997年又回落到49250萬噸。如果我國在2030年人口達到16億峰值時,糧食總產能達到64000萬噸,我們就可以大聲向世界宣布:中國徹底解決了吃飯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又怎麼會產出75000萬噸甚至10億噸的天文數字呢?可笑的是,這些連基本的客觀規律都不尊重的激進者還大言不慚地誇口:中國糧食產量再提高,把地球上的人通通集中到中國來也夠用。

此時,正是狂熱急躁、恨不得一步跨入共產主義社會的中國人「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進入人民公社化的階段。全國74萬個農業社改組為2.6萬多個人民公社,99%的農戶成為公社社員。

當時普遍認為,人民公社是共產主義的一種過渡形式,在糧食生產方面,自然要顯示出它無以比擬的威力。大放「糧食衛星」,拉開了大躍進的序幕。

1958年1月3日,廣東汕頭報出晚稻畝產3000斤的消息。

2月23日,貴州金沙報出畝產3025斤的紀錄。

飽嘗飢餓之苦的農民,在急切品嘗共產主義幸福生活的理想刺激下,激情脫韁而出,開始用一種虛無縹緲的空頭數據和理想口號來滿足吃飽飯的心理,猶如一種夢囈,一種恍恍惚惚的幻想。從此,世世代代辛勤躬耕的農民,開始在神州大地製造令先祖羞愧的糧食生產神話。

1958年6月12日,河南省遂平縣衛星社用20畝試驗田的麥子移到一起,放出了小麥畝產3530斤的「衛星」。

這一「神話」立刻引起了各路「諸侯」竟折腰。在一切為政治服務的聲浪中,虛報、浮誇成為全國性的浪潮,各地糧食「衛星」競相爭放,越放越高,越放越大,達到駭人聽聞、無法想像的程度。

6月8日,河南道平縣衛星農業社5畝小麥畝產2105斤;6月9日,湖北襄陽報出1500—2000斤的小麥畝產;6月11日,河北魏縣小麥畝產2394斤;6月16日,湖北谷城小麥畝產4353斤;6月21日,河南輝縣小麥畝產4535斤;6月30日,河北省安國縣小麥畝產5103斤……一個月時間,中國的小麥生產竟從1000多斤提高到了5000多斤,吹氣球也沒有這麼容易。但這種數字遊戲還沒有結束。7月18日,河南西平猛進農業社再放衛星,小麥畝產7201斤;而9月22日,青海蹇什克農場後來居上,報出個小麥畝產8585斤的衛星。

小麥放衛星,水稻更不會落後——6月26日,江西貴溪報出早稻畝產2340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