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發展中國家並非發展落後,而是管理落後。

另一個管理學家西里爾奧唐奈說:管理是第二生產力。

1996年,吉林省長春市在全國率先提出1996年為該市管理年,它們響亮地提出向管理要文明的口號。市委副書記戰月昌一語道破長春市大抓管理的箇中奧秘……以開展群眾性、社會化的管理活動為載體,通過強化機關管理、城市管理、經濟管理、社會事業管理,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城市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了經濟效益和企業文化素質,塑造了文明行業形象,做到了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明確性、參與的社會性、工作的一貫性、機制的高效性和指揮的權威性,促進了兩個文明的協調發展……

1999年,長春市首批進入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的行列,應該說與該市幾年來大力狠抓城市管理不無關係。

長春是一個背景複雜而又特殊的城市。

18世紀前,長春所在的地域還是人煙稀少的荒原。和美國的西部一樣,那時這片肥沃的黑土地還待字閨中。儘管這裡早有人居住,並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諸如西團山文化來證明當地的智慧,但比起黃河、長江流域來說,它的開發還是遲緩了一些。後來,山東、河北一帶闖關東的農民帶著農耕文化在凍土地上播撒,村落便越來越多。特別是1653年,清朝一度頒布《遼東招民墾例》,由此拉開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和開墾荒原的帷幕。

1791年,負責監督控制哲里木盟一帶的吉林將軍,向朝廷報告郭爾羅斯前旗漢民種墾情況,進入蒙地的長春漢人已達2330戶,墾荒26.5648萬畝,基於此等狀況,1800年7月8日,清廷應吉林將軍秀林的請求,首次決定借地設治,成立長春廳,設理事通判衙門。據《清實錄》載,鑄給實際印文是吉林長春廳理事通判之關防。

從此,一個雋美秀麗的名字長春,就在伊通河畔誕生了。長春廳得名於距長春東5公里的長春堡。長春廳修建時不過是一座小土城,當年的長春廳人口還不足萬人。長春廳的行政管理事通判、巡檢衙門就在這裡管轄漢人的戶籍、訴訟和各種公案。如今,當年的長春廳舊址就在新立城屯南側,已化作一片方形房舍基地模樣,略高於周圍稻田。

1852年,長春廳移建於寬城子。寬城子距長春堡北30里,是一個較大的居民點。1865年又在此地建城,形成南北街和東西三四道街,共佔地8平方公里。1896年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通過這裡,並在舊城北5公里處建寬城子車站及俄式住宅區,佔地4平方公里,漸漸為世人所矚目,1905年,日俄戰爭後,這裡成為日俄帝國主義勢力的分界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人長驅直入,先在長春開埠行商,又建車站辟鐵路附屬地,繼而全部統治長春。1931年日本侵佔全東北,長春被定為滿洲國國都,成為日本在東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長春因了這段歷史便有些繁複迷離起來。

長春市的建設規劃是由日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國都建設局共同制定後,最後由關東軍參謀長敲定。因此,長春市初期的發展一直籠罩在居心叵測的目光中。

長春市的規劃建設明顯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特點,並且兼有封建帝制、現代城市理念混雜的複合色彩。長春的行政中心是由偽皇宮及滿洲國的政府機構,即八大部的辦公樓組成,南起安民廣場,北至皇宮,長約1200米,寬約550米。在偌大的範圍內,僅修建了這幾座建築,雖然這些建築盡量龐大偉岸,但仍感形單影隻,它全靠綠地、林帶填充和簇擁,加上有兩個公園映襯,這一帶確實會給人一種帝國威儀和王道政治的意味。儘管皇宮修建未果,新京從未繁盛,但我們的目光穿過半個多世紀去探究當年的長春,仍可以強烈感受到這片地域遊盪著一個激烈狂野又極具征服欲的靈魂……

1948年,長春解放時,城市已是滿目瘡痍。國民黨接手這座城市時,非但沒有建設,反而極盡破壞之能事,長春馬路兩旁高大的行道樹和公園裡合抱的名木大部被砍伐。即使他們把城市修建成一座防禦工事,也沒能阻擋住解放大軍前進的步伐。長春還是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解放後,長春成為吉林省省會,城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春素有汽車城、電影城、科技文化城、森林城之稱,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商品糧基地。長春現轄6區3市1縣,總面積18881平方公里,總人口677萬人,市區建築面積140平方公里,人口274萬人。

長春市一路走下來,雖然有時是風雨兼程,有時是陽光雨露,但總的來說是越走越好。

就這樣走到了1996年。

就在這一年,長春市提出了管理年的口號。

正是這一句石破天驚的口號,給了長春市一個錦繡前程。

1995年,長春市原市長米鳳君被任命為市委書記,接替市長職務的是曾任國家建設部總規劃師、房地產司司長宋春華。一次常委會上,米鳳君看著新的班子成員突然涌動經歷戰事重新聚首那樣的感覺。從1991年任長春市市長到現在,已經四年過去,長春市每天都轟轟隆隆的,就跟打仗一模一樣,他就這樣嘔心瀝血地看著長春市一點點長高,一天天變大。他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經濟建設的車輪飛速轉動,並且戰場一個接著一個轉移,戰事一場比一場激烈。但是,他在激烈的戰事中卻常常有身不由己的感覺。人們似乎都醉心於建設,沉迷於其中,真正成了只顧耕耘,不問收穫,可是,我們搞建設是為了什麼?如果只顧建設,疏於管理,其情狀不就像熊瞎子掰包米一樣嗎?忽視管理、不懂管理、不會管理,其結果就是勞民傷財。這是一個重大迷失。

身為一班之長,他認為應該把城市的病症放在手術台上。應該阻止這極大的迷失。

一座城市猶如一艘正在海中航行的巨輪,迷失方向就意味著災難。

這種迷失,在別的城市也隨處可見。

只是誰也不願意說是一種迷失。人們流行說改革改革改革,流行說建設建設建設,就像當年流行說革命革命革命一樣。因為沒有人說管理,因為管理這個詞兒有些理性,有些中性,不如建設改革這樣的詞語火爆,動感不強,張揚不夠,不會引人注目。

然而,管理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哪個國家不重視,哪個國家就不會發展,哪個城市不重視管理,哪個城市就會付出代價。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引用拿破崙一段最著名的話:兩個馬榴克兵絕對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榴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戰勝三百個馬榴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榴克兵。這個奧秘實際上就隱藏著軍事管理學的魔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那種鬆散的自然形態漸漸從我們的生活中隨風而逝。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巨大無比的蜂巢。每一個細部都會維繫著一個縝密的結構,不管是工廠、學校、商店、企業或者是社區,都存在一個管理問題。管理彷彿是從地底里彌散出的霧靄,無孔不入地進入現代化社會,成為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以美國人的阿波羅登月計畫為例,據說它發射的火箭土星一5號就有560萬個零部件,飛船就有300萬個零部件,先後參加這項計畫的研製人員達到400萬,最多一次動員了420萬人。參與的公司200多家,大學、科研機構120所,奮戰了8年,耗資300億美元才將阿波羅送球。這一成功,與其說是美國科學技術的成功,不如說是其先進的管理手段的成功。該計畫的總負責人韋伯不無自豪地宣稱說:我們沒有使用一項別人沒有的技術,我們的技術就是科學的組織管理。

一些發達國家是這樣看待管理的:

日本人說: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兩個車輪。

美國人說:科學、技術與管理是現代化社會進步的三鼎足。

歐洲人說:科學、技術、管理、教育是現代化社會的四個支柱。

管理是一個世紀的話題。它關涉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興旺與發達,昌盛與進步。誰怠慢和疏漏了它,就會受到它的戲弄和報復,你就會身陷絕境而一籌莫展。就像染上來歷不明的新型病毒,你莫名其妙地發燒、流鼻涕、打噴嚏、流眼淚、渾身酸痛打不起精神,於是你什麼也不想做,你聽任事物雜亂無章,各樣事情紛亂如麻,你在千頭萬緒中疲憊於應付,在忙亂無序中回憶井井有條的日子……

管理實在是個天大的問題。

長春市領導們認為,管理這個詞語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文化。雖然它沒有明確具體的形象,但卻有自己的規則和規律,它有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美學標準。而且它有自己的語言。它就像一個會飛行的靈魂,在城市上空不停地盤旋,以特別獨特的方式,掌握著城市的體重和身高,肥胖與瘦弱,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