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危機之後,未來30年中國經濟缺什麼 第五章 金融創新:別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金融陰謀論在中國為何流行?據我所知,您的《金融的邏輯》,主要是根據當前中國熱點問題,基於金融學邏輯,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經濟所作的冷峻思考,得以在金融危機拐點乍現的背景下出版的。

陳志武:是的。有本《貨幣戰爭》給公眾產生了諸多誤導,不少朋友都一直考慮如何理性回擊。因為它本身就是「歪門邪道」,就像看金庸的小說一樣不能太當真。其實,作者對現代金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對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場對於社會的貢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理解都非常欠缺。我覺得,他給中國開出的藥方是不得要領的。針對於此,《金融的邏輯》更多從正統、正道的角度來理解金融,包括金融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才能經營得好;而不是那種從上往下看,講一些金融大家和金融財團的歷史,內容充斥著剝削和陰謀的論調……那樣導向不好,不能給後人一個學習的機會,也會對領導層的決策產生誤導。幾個月前,大家一談起美國的金融,還都想到的是「危機」,實際上危機在3月份已經探底。兩個月前,實體經濟已經明顯復甦,估計美國經濟三季度會有2%的增長,這使得人們對美國金融負面的態度也開始發生變化,回歸理性的認識。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的邏輯》出版,也能夠讓公眾從更理性更具有建設性的角度來看待金融。其實我本人也沒有想到,出版的時候會遇到這個轉折點。不過話說回來,關於金融的陰謀論,在中國為什麼能夠這樣流行,是因為中國社會總體上還存在著比較相信迷信的風氣。那種陰謀論,與其說是科學的理論視角,還不如說是一種迷信。像《貨幣戰爭》所宣稱的,一小撮金融巨頭掌握了眾多的金融資源,具備了巨大的金融實力之後,可以產生巨大的控制能力,由此剝削了社會,控制了政治,引發了戰爭。這些聽起來貌似很過癮,但是,沒有講清楚的是,這些人背後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就像我們當年教科書的邏輯:西方的跨國集團總是在掠奪、剝削,如此定調之後,卻沒有給中國社會以及學界一個機會反問——為什麼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會經營得很好?因為,跨國公司面臨的政治、文化、制度環境,包括人種環境,這些因素都是非常不利的經營因素。這些公司到了國外之後,是怎樣克服方方面面挑戰的?包括他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禮儀安全,他們有些什麼技巧和方法去開拓市場?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以前,沒有從另外的角度來問這些問題,所以沒有給知識界學習的機會,以至於中國的公司今天要走出去的時候,回過頭來看一看,原來的教科書和教育裡面,沒有可以給中國的公司提供什麼幫助的。沒有讓海爾這些公司走出去的時候,吸取西方跨國公司的經驗,減少交學費和少走彎路的機會。原因就是以前的西方式掠奪、帝國主義陰謀論的宣傳教育所致。歸根結底,是沒有給人們問為什麼的機會,也就是英文講的「why」和「how」。連提問的機會都沒有,就沒辦法去學習,更無法挖掘背後的知識和道理。

《貨幣戰爭》一書中,「揭秘」了美聯儲為「私有的中央銀行」。以金融的邏輯來講,這個問題該怎麼看?

陳志武:這是作者搜集的原始資料裡面,很大的一個誤導人的地方。他本人一直強調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貨幣的發行權必須掌握在政府和公權力的手裡。根據這個假定,他看待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不是以歷史演變為背景,而是以現在的政治格局作為一個價值尺碼看問題,這是非常誤導人的地方。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上,貨幣發行權掌握在政府手裡,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

舉個例子,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存在好幾種貨幣,30年代更是種類繁多,中央和地方都在發行自己的貨幣。往上追溯至晚清和民國初期,山東省各個縣都有自己的貨幣,而且銀錢和銅錢彼此不同。有美國學者研究,當時貨幣之間的差價懸殊甚大,煙台等沿海地區的3000錢才換一兩銀子,內陸的縣可能是1500或2000錢換一兩銀子,差距懸殊卻同樣可以維繫下來。同時,內陸的銅錢和鐵錢相對受歡迎,而沿海的銀錢更貴,原因是跨地區的貿易,往往以銀子做貨幣兌換;而內陸的縣更多的是農貿市場交易,更受歡迎的是碎錢。中國古代的當鋪、錢莊、票號等民間金融市場一直比較興盛,甚至很繁榮。尤其是到20世紀中期,各個省都有自己的紙幣和金屬幣,銀錢和銅錢的成色不同,比價差別也很大。因此,歷史上除了官錢之外,私錢歷來就有。西方國家也存在同樣的狀況。這其實和民主憲政有關係,當公權力受到社會制約太強的時候,有私錢做銀行,做貨幣發行,可以使中央集權受到老百姓的制約,不會把金融的財富全部集中到政府的手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公害。如果單獨存在官錢,朝廷轉移民脂民膏的能力達到極致,後果就難以想像。

所以,「陰謀論者」抨擊美聯儲是私人銀行的股東做起來的背景,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人類所有的金融發展史皆是如此。再者,對於私人銀行掌握貨幣發行權,人們不必看得那麼可怕,就像今天的香港,儘管貨幣發行權掌握在滙豐、渣打、中國銀行的手裡,並不是由政府公權力控制,但它的金融秩序、社會秩序照樣運轉良好。所以,私有銀行控制貨幣發行並不意味著其會濫用,因為有市場的力量來制約貨幣發行權。我覺得,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寧可把貨幣發行權留給市場、留給民間的金融機構,也不能完全掌控在公權力手中。至少因為市場的壓力,避免了許多混亂和風險。正因如此,山西的票號,多數時候還是經營得頗為興旺的。因為它們要想使自己的錢莊世世代代經營下去,就必須懂得信譽和聲譽的重要性;濫發票號,最後會導致自己的錢莊崩潰。事實上,《貨幣戰爭》的邏輯有許多隱形的假設,最後一概沒有解析清楚。整本書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基本的假設:民間私人銀行或私人股東掌握貨幣發行權,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我認為,這是一個很糟糕的邏輯。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就是一枚硬幣的不同兩面。

在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後,國內有些人開始有所膨脹了,普遍認為中國比西方將更快走出危機、更快實現復甦。遺憾的是,正因為這種經濟模式下的增長來得太容易、太迅速,反而使得國人易於虛妄,不去研究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陳志武:因而,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接下來的道路,更需要的是制度機制的改革。民主法治才是更加基礎性、更加重要的工作。我最近接觸一些中高層人士,發現有的人已經開始飄飄然了。對他們講法制和科學,無疑是對牛彈琴。許多人開始對美國經濟危機幸災樂禍,但他們忽略了美國制度的修復能力。美國之所以成長為世界超級大國,絕不是偶然,背後的制度依賴和模仿是完全不一樣的。前段時間,我在做電視訪談時曾說,不要以為奧巴馬在走社會主義道路。因為從長遠來看,所有發達國家的成功,都是自由競爭的結果。美國雖然在上世紀30年代實行羅斯福新政,增加政府功能拯救經濟危機,但是到了80年代里根做總統時就逐漸放鬆了管制,柯林頓在90年代總體上沒有強化太多的管制,所以成就了美國真正最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自主創業輝煌期。

英國當年也是因為實行自由經濟才推動了18世紀、19世紀的繁榮,但今天的現狀卻很遺憾,原因是什麼呢?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的上市公司,前十位相當於所有交易量的70%~80%,剩下就是很小的中小企業。原來,英國在「一戰」和「二戰」之後推出了太多的政府管制政策,比如,英國股票要徵收05%的印花稅,這比現在中國的還要高得多。這些政策使得「二戰」後英國的資本市場停滯不前甚至走向衰退,逐漸被美國所超越。因此,從各國的發展經歷來看,政府管製得越多,越會損害一個國家的發展活力和新經濟的推進。在美國,1999年柯林頓政府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及其他一些相關法律中有關限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跨行業經營的條款,從而使美國金融業從立法上告別了分業經營的歷史,邁向了混業經營的時代。

最初,《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作為羅斯福總統上任後實施的新政策之一,起到了兩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符合當時的國家利益,與其他法律、政策共同作用,有效地遏止了災難的根源——資本市場的混亂,恢複了公眾對國家和金融體系的信心;二是法案只花費了較小的成本,受到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共同歡迎。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銀行界為了生存和發展,對《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所導致的缺陷進行了深刻反思,並開始想方設法避開分業經營的法律障礙,通過兼并投資銀行和金融創新等手段向證券業滲透。與此同時,美國金融界開展了由商業銀行發起、證券業與保險業隨後加入,遊說美國政府和議會的活動,要求取消跨業經營限制,修改直至廢除該法案,最終獲得了成功。但是,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就是一枚硬幣的不同兩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