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危機之下,中國經濟缺什麼 第三章 經濟復甦:別好了傷疤忘了痛

經濟復甦,信心真的是黃金么?關於經濟復甦的問題,很多人質疑它的真實性,以房地產為例,有研究者表明:「地王」基本上都是國企或有國企背景的地產商在炒;您也曾表示,中國經濟復甦的代價很大。那麼,判斷經濟是否復甦的標準是什麼?「復甦」二字,應該怎樣定義才科學?

陳志武:評判復甦與否,更多的還是依賴官方的GDP數據。儘管大家都知道背後有些水分,包括地方政府出於政績方面的壓力,而不斷往數據中注水、做一些手腳。但是從一些硬指標看,「4萬億」刺激方案和7萬億天量貸款,肯定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項目中,短期內製造一些GDP。所以總體上說,確實存在經濟復甦跡象。我覺得,復甦更多地要從GDP增量的角度來衡量,只要它的增量是大於零,總體上不再變成負增長,那就說明它從低谷反彈了,這就是復甦。當然,可能有人把復甦定義為回到衰退之前的水平,那是個比較高的標準。現在看來,短期依賴7萬億信貸刺激經濟,起碼在結構上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有一點突出的問題,就是這7萬億貸款的去向。

大量的信貸主要是支撐那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集團,另外就是地方政府各種「鐵公基」的項目,這些對整個社會而言,包括老百姓的收入和就業,皆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市場經濟本身也會遭受破壞,許多民企由此要戴上「紅帽子」。最致命的是,把國內有限的資源投到「鐵公基」項目之後,必然使大量中小企業能夠得到的資金更少,民(私)營經濟將進一步陷入困境。這些中小企業,給中國非農就業的貢獻超過了四分之三,即75%左右。所以,當天量資金投到這些不創造就業機會的大項目後,就業機會的創造性將受到根本性的破壞。一旦就業機會增長下滑,就意味著老百姓的收入下降了;雖然就業機會增長在下滑,但是就業需求還在增長,每年有1000多萬人的新增就業隊伍。這使得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加劇。

我們都知道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即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會下降。這就意味著,以後勞動力的價格上漲和收入上漲的壓力等於零,下降的壓力卻在增加。這就是為什麼說此次信貸的過度寬鬆以及「4萬億」的刺激方案,負面影響非常大的原因所在。在強大的擠出效應下,「鐵公基」對貨幣乘數效應尚產生不了太大影響。貨幣乘數效應是依賴民營經濟借到的資金,包括財政開支、政府的一些信貸投入,進而產生一些放大的效應。而如果民營經濟得不到金融支持,則能產生的放大效應會非常有限。現在已經能夠看出來,放大效應在民營經濟領域很少。最明顯的現象是商業旅行市場,商住的酒店、旅店,在過去半年甚至到現在,生意一直很慘淡。進而反映出背後的一個現實,即真正做貿易的經濟活動減少,說明實體經濟肯定是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據我了解,像一些外資企業,金融危機以來所公布的銷售數據都存在虛假成分,因為出於政治上的壓力,提倡信心就是黃金。如果真實數據被公布出來的話,不是打擊信心嘛!因此,這個是蠻好玩的一件事。其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2009年上半年公布的數據,好像普遍都不如國內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增長速度。這背後也讓我感覺到,一些企業增長的水分還是比較多,否則,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都在中國做業務,差別怎麼會那麼大?外資企業都是負增長,國內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都是高速的正增長。我覺得,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政府數據的問題。信心就是黃金,前提是這個信心是真實的信心,而不是虛假的。虛假的信心等於是讓人們對未來的預期誇大,而盲目地做一些投資和消費。這是非常可怕的。

現在公眾對這些數據其實也是懷有疑問的,長久來看,總會帶來一些泡沫和負面影響,也會對未來產生信心上的透支。

中國經濟「希望它好,準備它壞」。

作為一位學者,您儘管在大洋彼岸,但對中國經濟的觀察卻如此深刻。不知道您對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向,是持樂觀還是悲觀態度?

陳志武:長遠來看,我對中國發展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我本人對人類歷史演變的進程,以及對具體國家,包括中國的歷史非常感興趣。中國以後的發展會跟發達國家一樣,最後也會實現基於民主憲政的法治社會。回首過去30年的革新,不管是在經濟、法制還是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確實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改革的趨勢應該得到肯定。所以,從增量的角度來看,我還是很樂觀的。儘管短期之內,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人們從類似金融危機中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但從長遠而言並不是那麼悲觀。值得一提的是,也許是人類本性的原因,基本上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態度,進而不得不需要一些危機,促使社會進行一些制度上大刀闊斧的變革。這就是為什麼說,危機儘管會給社會和一些個人帶來一些傷害,但無奈的是,沒有危機社會就沒有自我修正的壓力。

極具悖論的是,一方面,所有的學者和決策層都希望社會能夠避免經濟危機和其他危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把社會上的所有危機都完全根除了,那對人類社會未必是件好事。客觀地看,要把危機完全克服掉也是不可能的,沒有危機人類會變得越來越自信,進而張狂,也就成為了危機的伏筆。從這個意義上說,包括我自己也有著如您所說的比較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我也在想辦法幫助不同的國家盡量減少危機的概率;另一方面,我也知道,危機有時候不是一件壞事,它有它正面的影響。我唯一要補充的是:這次金融危機出現以後,本來很多人抱著良好的願望,以為中國會本著經濟長久增長的考慮,利用此次金融危機的時機,推進一些根本性的改革舉措,特別是民有化改革。但現在看來,經濟開始復甦了,壓力越來越小,改革的聲音停滯,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從長遠來說,除非進行民有化的改革,否則,想靠民間消費的增長來拉動內需、帶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這種願望會很難實現。

全球經濟復甦中國角色重。在全球經濟復甦過程中,中國將會擔當怎樣的角色,發揮多大作用?

斯蒂格利茨:我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復甦當中會扮演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首先,中國通過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會保持其經濟繼續增長,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貢獻;其次,通過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國也會對全球經濟全面而綜合的復甦做出貢獻。而通過參與G20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國將會促成它們的改革,這些改革將會是重塑信心和打造一個更穩定的全球經濟所必需的。現在面臨的這次國際經濟衰退將是非常深度的,而且是長期的。現在非常明確的一點就是此次金融危機將是20世紀大衰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機。以前銀行都是做銀行的業務,但是現在銀行從事了很多諸如賭博類的業務,所以這也導致了銀行業出現了很多問題。在6個月以前,有很多人希望美國以及在歐洲發生的經濟危機不會影響到新興市場,包括中國。

當時有人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就是中國可以獨善其身,但是對於這個觀點我是不同意的,事實上也是這樣的,現在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也是全球化帶來的結果,全球化既帶來好處,但是也帶來很多壞處。比如說美國政策帶來的負面代價也產生了全球的影響,美國出口了有毒的貸款,到現在美國也出口了它的經濟衰退。其中,有一件值得讓人覺得諷刺的事情,就是發展中國家往往是受害最嚴重的。而在這些發展中國家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中,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最多的國家像中國所面臨的全球挑戰也最嚴重,即使是那些在以前的經濟政策比較好的,包括銀行業以及監管措施都比較好的這些國家,他們也受到了影響。此次金融危機將對很多國家產生嚴重的影響,它影響到經濟的各個方面,包括出口、投資、需求等等。它跟1997年、1998年的危機還不同,在十幾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中,當時全球經濟回暖地非常快,因為很多國家就通過出口迅速得到經濟的回升,各國的經濟相對還是獲得了非常好的發展。

而從去年開始的這次危機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雖然前十年美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好,出口也非常強勁,但是,現在美國的出口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現在面臨著一系列的危機,包括就業率的降低。有專家指出,美國以及中國在接下來幾年由於農村人口又從城市向農村進行反流動,也將導致數以千萬計的人失業。這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所以應對措施也必須是全球性的。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政策也將影響到其他國家,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家出台的這種刺激政策還都不夠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政策往往是過度注重於國內效應,而缺乏對國際效應的重視,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全球經濟回暖不會特別快的原因。我們學的都是凱恩斯的經濟學,有些人一直反對凱恩斯經濟學。現在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