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宮少鵬 外交作為各種矛盾的糾合處,內中有深刻的學問 潛龍在淵

——中國「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統一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東歐巨變,蘇聯面臨解體。在此形勢下,西方加緊對中國和平演變的同時實施經濟制裁,妄圖使中國成為東歐「多米諾骨牌」中的下一個,使社會主義在全球崩潰。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則希望中國能出來當頭,為他們撐腰,以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應該出頭,與西方進行全面較量,以顯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力量。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在關鍵時刻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28字外交戰略方針,其核心內容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中國的韜光養晦政策為中國贏得了2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鄧小平的方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韜光養晦在國內遭到了從未有過的爭議,繼而使「中國在21世紀應如何發展」成為當時爭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不少人認為,中國依然在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對方實力定對手的美國自然而然地會把中國看成潛在威脅。而美國一系列的舉動如向台灣出售武器、提升美台關係、在關島部署能隨時對中國實施打擊的戰略轟炸機和巡航導彈、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等表明,美國的戰略也早就從「扶華滅蘇」改為「抑華抑俄」,中國已經失去了韜光養晦的外部環境,韜光養晦的戰略在現在的新形勢下已經開始成為中國強大的阻礙,如果還堅持這個原則,而忘了「有所作為」顯然是不明智的。

有學者認為,「韜光養晦」這套理念在西方根本吃不開,也絲毫不會減緩「中國威脅論」的盛行。「中國威脅論」的先驅者之一——查爾斯·克勞海默早在1995年7月31日的《紐約時報》發表的題為《為什麼必須遏制中國》的文章中明確指出:「今日中國更像是19世紀末期的德國,是一個迅速崛起日益強大因而感到不向外擴張便不能繼續生存的國家……遏制這樣一個惡魔必須趁它羽翼尚未豐滿時便開始行動。」而當時「韜光養晦」在中國正登峰造極。

面對部分國人的疑慮和不解,宮少鵬提出,應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鄧小平所說「韜光養晦」的真正用意。固然,韜光養晦強調了「冷靜,冷靜,再冷靜,不意氣用事」,在必要的時候要忍讓,保持低姿態應對國際政治,但這是鄧小平的一種「卧薪嘗膽」的策略,並不表示中國在任何問題上都無原則地忍讓,中國適當的「退」是為了大踏步地「進」。

宮少鵬從小喜歡文學,尤其喜歡中國古典小說,在他的著述中常常能體味到他深厚的文學修養的積澱。他曾花數年時間認真研究了《三國演義》,中國古代的智謀韜略對他的外交研究具有非同尋常的啟迪意義。

「韜光養晦」的典故正是出自《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的故事。宮少鵬意識到,現在人們對中國韜光養晦外交政策的懷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忽略了「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的後續故事。

劉備投靠曹操之後,仍有一番雄心壯志。但是劉備也防備曹操謀害,就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有一天,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裡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布,驟雨將至。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歷四方,一定非常了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劉備曆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綉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掛齒!」劉備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正巧這時外面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失態輕輕掩飾而過,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了。

可是幾天以後曹操又請劉備喝酒,席間忽然有人來報:淮南的袁術要和淮北的袁紹聯合起來對付曹操。劉備放下酒杯,當即表示願帶兵前往沙場。

宮少鵬認為,此時的劉備也是一種「韜光養晦」,是一種有所作為的「韜光養晦」。劉備後來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終成大業。宮少鵬還用《周易·繫辭下》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的哲學來說明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國家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

就像有人說他在電視上作時政解讀時「太政府」一樣,不少人認為宮少鵬對外交政策的解讀難以解開「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之間的悖論。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丁斗撰文指出,由於中國「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政策自身的悖論,使得至今中國都沒有能夠擺脫美國的擠壓、進攻和圍堵的被動局面。

丁斗認為,按照美國人的理解,「韜光養晦」的手段是忍受屈辱,掩飾實力,等待時機,其目標是「有所作為」。從社會制度的性質上說,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信念,社會主義一定會戰勝資本主義的;現在社會主義處於低潮,所以必須韜光養晦,和平共處,一旦時機到來,就會摧枯拉朽,迎接革命的高潮。因此,在西方一些政界人士看來,強大起來的中國「有所作為」的目標就會有這樣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第二種理解就是顛覆,至少是挑戰現存的以美國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後一種可能性似乎是很現實的。90年代初期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方針的同時,還在接見外賓的場合強烈呼籲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的輿論報道,批評美國霸權主義的聲音也一直是主流,更何況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的反美情緒一直旺盛不衰。儘管中國每次總是聲稱強大起來的中國是不稱霸的,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但中國的這種聲明不能平服美國的憂慮。美國十分擔心崛起的中國會承接劉備那樣的霸業靈魂,像30年代的德國崛起一樣,對世界秩序提出挑戰。因而,對於美國政府而言,對付中國「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有兩個方法:第一是要求中國完全融入到美國主導的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之中;第二是希望中國社會主義徹底崩潰。於是美國出現了對華政策的鴿派和鷹派,兩派的外交邏輯都指向「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使得中國「韜光養晦」也不是,「有所作為」又不能,卻始終被美國警惕性地擠壓到牆角。

但宮少鵬並不認為「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間存有悖論。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韜光養晦是為了所有作為,而要想有所作為必須經過韜光養晦。在他看來過分強調或者消極領會韜光養晦政策都容易導致無所作為。他還認為,我們不能完全按照美國的喜好來設計我們的外交政策,因為如果美國霸權主義慾望膨脹,中國不喪權辱國,無論實行什麼外交政策美國也不會歡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