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李際均 「兵馬未動,學術先行」的解放軍老將 孫子兵法「柔武」戰略應得到發揚

2002年8月,李際均的《論戰略》作為「當代中國軍事學資深學者學術精品叢書」的一種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書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思維論」,引起全球軍事界的關注。

在這部專著中,李際均以戰略思維的規律和特點作為研究對象,把戰略文化、戰略遺產納入研究範圍,通過縱橫比較,研究古今中外的戰略文化和戰略遺產,揭示戰略思維形成、發展的規律,以及中外戰略思維的差異,為研究戰略指導及其規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填補了我軍戰略學中「大戰略」的空白。

李際均稱,他的研究,「不是出於興趣和為了獲得一種發現的快樂,而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懷著強國的夙願,參與我們飽經憂患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集體沉思」。

李際均認為,戰略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政治是國家利益的總代表。國家利益是戰略的最高準則,任何戰略思想與戰略方案的提出都是為特定的國家利益服務的,從來沒有超越國家利益之外的戰略。而戰略問題的最高層次是戰略思維,這是一種偉大而又危險的思維;創造文明或毀滅文明、正義與邪惡、社會進步或倒退,都取決於戰略思維的正確與否。

新軍事革命帶來戰略思維的變革,隨著以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美國實際上主導著這場新軍事革命,它的優勢在歷次戰爭中得到體現。這使得中國普通的老百姓都在思考:中國的軍事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作戰能力與美國到底有多大的距離?

作為中國當代主流戰略家的卓越代表,李際均認為,單純從軍事角度看,新軍事革命無疑是一種發展,但它不能決定一切。從特定的意義上說,新軍事革命也是一柄雙刃劍,是飛去來器,它不會使最發達的國家更安全,卻可能使世界更加安全。

超級大國從海灣戰爭和轟炸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受到激勵,強化了以武力圖謀霸業的觀念。他拿科索沃戰爭作例子。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以航空兵和導彈對科索沃實施了「外科手術」,使美軍幾乎是「零傷亡」而取得勝利。他質問道:「在科索沃戰爭中,如果北約不襲擊南聯盟的非軍事目標、不破壞人民的生存條件,北約能取得勝利嗎?如果死傷的絕大多數是普通居民、被摧毀的許多是民用設施,這場戰爭能算是人道的和合法的嗎?」

李際均意識到,從歷史上來說,軍事革命能使戰爭手段與規模升級,但對勝負卻沒有根本影響,甚至往往走向軍事革命之設計者的願望的反面。而信息戰雖使其領先者在軍事領域創造了新的優勢,但它同時也為別人提供了不用飛機導彈就可進行越洋攻擊的新思路和手段,為不對稱作戰的樣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他提醒人們注意,必須充分認識這場挑戰的嚴重性與緊迫性,認真研究和準備對付高技術戰爭。對現在的中國而言,我們就必須在加快國防科研步伐、努力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兵器的同時,努力創造一些符合「等效威懾」和「不對稱作戰」要求的新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絕不能硬性模仿對方的編製體制和作戰方式,僅在對方佔優勢的領域作「狹路相逢」之硬拼。

他還認為,面對新的軍事革命,我們的戰略思維的基本原則也必須有相應的變革。如果說20世紀的戰爭和戰略是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那麼面對新技術戰爭的出現,21世紀的戰爭和戰略應當接受《孫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產生於25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思想的高度成就,它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許多國家的學術界得到廣泛的認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需要在《孫子兵法》的思想中得到啟發,獲得盡量避免流血而又達成戰略目的的智慧,建立「非零和對抗」的安全觀。

李際均是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會長,一直對《孫子兵法》懷有深深的敬意。他認為《孫子兵法》對研究當代國際軍事問題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正如20世紀的戰略受克勞塞維茨的影響一樣,21世紀的戰略應當受《孫子兵法》的「慎戰」「全勝」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啟發,建立一種「非零和對抗」的安全觀。中國的「柔武」思想,是對單純「尚武」的超越。大國之間應當良性互動,合作而不擠壓,競爭而不對抗。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應當承認並尊重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通過對話、協商和諒解,謀求戰略利益的共同點,以達到雙贏的局面。對高技術戰爭的反制理論與實踐,是這場軍事革命的必要組成部分,在建立這種不對稱作戰理論方面,《孫子兵法》的謀略原則和軍事辯證法思想仍有啟迪作用。

「戰略思維論」還告訴我們,在各種強度的衝突中,為了有限目的而實施有限的戰爭是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可以減少消耗,而儘可能地將戰爭局限在一定時間、地點、範圍、手段和強度上。這種數學中的「不等量減不等量其差不變」的原理,對降低戰爭對抗而達到同樣的政治目的具有實用意義。

他指出,處於防禦地位的國家,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根本的戰略利益和穩定的安全因素之所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特別是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國家的戰略制定已不再局限於過去的戰略方針和軍事部署的範圍,而是國家的綜合安全戰略。它包括國家利益範圍、地緣戰略邊界和綜合國力在國際範圍的運用等。其內涵擴展到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社會安全、信息安全、生態環境與資源安全、科技與文化安全等等。

一直以來,李際均將軍就被海外視為堅決主張維護祖國統一的「強硬派」將軍。1997年6月26日,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前夕,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祖國統一高於一切》的署名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他在文中寫道:「歷史比個人偉大。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不論家居何地、所操何業、奉何信念,都認同一個比自身更偉大的事業: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事業。這正是中華文明不朽的奧秘所在。」「謀求國家的獨立與統一,是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社會心理、道德觀念、民族精神和社會價值的判斷標準,是中華文明的最高體現和理想追求。」「不論是誰企圖分裂祖國,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中國歷史上凡是挾洋人以自重,認賊作父,包藏禍心的獨夫民賊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作為一名戰略家,他明確指出,戰略思維所要尋求的就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國家利益是戰略的出發點與歸宿。從戰略的立場看,國家和民族利益永遠是至高無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戰略研究必備的思想境界。缺乏這個前提,或者這個情結不濃重,就根本談不上研究戰略問題。因此,維護國家利益是戰略的最高準則和神聖職責。而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不受侵犯又是戰略的首要問題,必須以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態度處之。

他建議中國高層在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上,既要避免被戰略誤導而陷入惡性軍備競賽,又必須抓緊發展自己必備的高技術武器設備,還要創造出以等效威懾手段為後盾的不對稱作戰理論與戰法,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作為一個軍人,李際均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儘管他早已從軍界隱退,但軍人的氣質和思想仍未有絲毫改變,熱愛祖國,保衛國家的心仍沒有改變。「戰略思維論」就是這位將軍對他行為的最好註解。

李際均在美國陸軍學院發表演講時,最後有一位美軍女上校提問:軍人的信念是什麼?

「忠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精通軍事指揮藝術,具有勇敢和獻身精神。」

李際均的聲音是那麼鏗鏘有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