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李際均 「兵馬未動,學術先行」的解放軍老將 設計並建成第一個具有立體作戰能力的集團軍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經驗,使中央軍委意識到人民解放軍發展技術兵種和進行諸兵種合成編組的必要性。

1985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這時中央早就看好既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又具有實戰指揮能力的李際均。李際均被直接從師長職務提拔擔任新改編的集團軍軍長一職,接受了具體組織將野戰軍改編為集團軍的重任,又一次成為全軍矚目的焦點人物。

李際均接受任務後,意識到僅僅把諸兵種「組合」在一起並不能達到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按照科學的理論,合理配置諸兵種,以提高部隊的「合成」作戰水平。這對李際均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近60年的歷史中也沒有先例。為了更快地找到對這一課題的答案,李際均號召全軍將士對「組合」進行科學論證,設法找到一條最大限度發揮集團優勢的「組合方案」。所謂「兵馬未動,學術先行」。

李際均提出的命題是「集團軍的編製體制與作戰能力論證」和「集團軍戰役行動研究」。他稱這是兩大「軍事學術工程」。為此,李際均和將士們在查閱上千份現代戰爭、合同演習和兵器實驗資料的基礎上組織部隊進行實兵實車演習,獲得了大量數據,形成了150萬字的文字材料。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集團軍在現代條件下作戰行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作戰原則和戰法。這些成果,為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陸續改編成集團軍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986年,李際均帶領該集團軍組織了一次近似實戰難度的合成作戰演習,獲得成功。《解放軍報》將這次演習評為「標誌著我陸軍已結束單靠步兵決定勝負的歷史,跨入合成作戰時代」。李際均在這次戰役演習中,充分展現了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

李際均在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於現代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規律的把握和與中國軍隊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標誌著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使他進一步受到軍方最高層的肯定。

2000年的某一天,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了中國戰略意圖及戰略目標聽證會。這是美國國會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的軍事發展及目標為題目舉行的聽證會。美國前政府高級官員、前海軍將領以及學界人士應邀在聽證會上作了證。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斯本斯說,美國在冷戰時期與中國的關係似乎比今天還要好,他希望找出相關的答案來。中國究竟是美國的朋友,還是美國的敵人,或是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

在這次有意思的聽證會上,曾經在美國駐華使館擔任陸軍武官的伍澤爾,與中國軍方的一些將領有過私人交往,特別稱讚了李際均中將,因為「這位將軍幫助中國軍方設計並完成了第一個具有立體作戰能力的集團軍」。

李際均是1987年上調中央軍委辦公廳任副主任的,同時兼任負責為軍委決策機構制定軍隊總體改革方案的重要機構——軍隊改革辦公室的主任。

李際均擔任的這一職務,使人想到了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3年後晉陞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1806年參加普法戰爭,後在普軍總參謀部任職。1808年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戰爭、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內容的許多軍事歷史著作。他在著作《戰爭論》中提出「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得到了列寧的極高評價。

以軍事理論見長的李際均所擔任的這一職務,正與一百多年前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德國軍隊中所擔任的職務類似。於是李際均被外界稱為解放軍中的「克勞塞維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