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斬中國形象「妖魔化」 美國新聞媒體不真實背後的利益因素

2002年4月,在李希光接受廣州電視台採訪、惹出「李希光事件」的前一個星期,一個高品格的學術峰會——「21世紀新聞教育峰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密蘇里大學、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的新聞院系負責人,以及中國部分新聞媒體的負責人50餘人與會研討。李希光在峰會上就當前中國的新聞學教育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他認為中國主流媒體如果不加速新聞改革,按新聞規律辦事,最終很可能會導致西方媒體為中國設置議程。他還向與會者贈送了自己的新著《新聞學核心》。在該書的封底上,人們看到作者的這樣一段話:「真正的新聞學培養的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無冕之王』,他們通過挖掘真相,使公眾的知情權得以實現。」

儘管「李希光事件」在國內鬧得沸沸揚揚,但作為一個在新華社工作了十多年的新聞記者、一個新聞學教授,李希光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停止改革中國媒體現狀的呼籲。有人說,作為學者,李希光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總是握著手術刀,似乎隨時為中國媒體「動手術」。李希光曾說,媒體存在的價值在於促進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一個健康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媒體存在的目的是報道新聞,而報道新聞的目的是輿論監督,輿論監督的目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不是保護強勢,讓強勢的聲音被聽到。強勢集團沒有民主制度也會發出聲音,民主制度和新聞自由的關鍵是讓弱勢者發出聲音。

2002年11月21日,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美媒體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與會的中美兩國傳媒界高層人士和專家學者對媒體的日益商業化、集團化、壟斷化和併購熱感到擔憂,認為這將會影響新聞媒體的公正性和損害公眾利益。

李希光知道,作為一個商業化十足的媒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路媒體,世界範圍內似乎都不願意刊載或廣播那些令受眾不快或從內心中感到不舒服的內容。比如,中美撞機後,美國媒體一定要大量刊播美國全國人民擁軍擁屬的畫面和歌頌美國飛行員「英雄」事迹的報道。如果媒體報道指責美國間諜飛機來中國偵察飛行或播放中國飛行員王偉及其家屬的畫面或報道王偉英雄事迹,就會遭到美國公眾的痛罵,廣告商就會退訂。同樣,在中國,媒體經常刊播大量的揭露貪官污吏的報道和各種有錢人和新貴們追求時尚的信息,因為這滿足了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廣大讀者和網民在這些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不喜歡閱讀那些反映社會失敗者的新聞,認為這類新聞與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不相干。

李希光早年參加一個在北京召開的艾滋病與媒體研討會,在會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教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媒體不敢報道艾滋病問題。國家計生委的官員說:從中國的政府來說,我們鼓勵大家積極報道預防艾滋病,但是至於各個報紙報道不報道,你問問在座的北京報紙的總編。當時在座的北京一家報紙的總編輯無奈地說,我們不能經常報道艾滋病,為什麼?如果我報道了,我的廣告商會不高興,我的廣告商不希望他那一張漂亮的房地產廣告或者汽車廣告,擺在一個艾滋病患者的照片旁邊,影響廣告的傳播效果。就這樣,公眾的知情權與媒體的廣告和利潤之間發生了衝突。

李希光看到,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電視台為了留住受眾,辦了很多的脫口秀節目,把新聞當成娛樂節目來講述,新聞、事實、傳言、個人言論、甚至虛構的故事混雜一塊,受眾難辨真偽。這樣商業化了的新聞學正在改變公眾的胃口,傳統的公共精神新聞學正在讓位於金錢驅動的商業化了的新聞學。

如何扭轉這樣的局面?李希光認為,培養更多的高度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是當務之急。以一種新的思維教育新聞記者,使從事新聞工作的人能堅持新聞的公正性,維護公眾利益,恪守新聞道德。2003年初,李希光在新浪網與網友交流時指出,我們的報道應該圍繞和公眾相關的重大事件,而且報道這些事件的時候,必須多信源地進行。新聞最終要由老百姓自己根據媒體提供的平衡的新聞事實作出理性的判斷。新聞媒體僅僅是提供新聞事實。如果一張8版的報紙,7版是言論,只留下1版是新聞報道,那就很不好。李希光說,如果我要辦一張報紙,第1版是要聞,第2版是言論和讀者來信。如果我有20個版面,言論最多佔兩版,我要讓公眾自己根據新聞版面提供的事實作出自己的判斷。現在國內的媒體是越來越多地發表個人意見,而不是報道事實。個人意見更多的是偏見,常常會誤導公眾。記者是提供新聞事實,不應該作出新聞的評判。如果記者成為新聞事件的裁判,其結果,就造成誰掌握媒體、誰擁有媒體,誰就操縱了公眾的大腦。

在李希光眼中,中國媒體的新聞寫作有兩個主要弊端,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充滿記者的意見,第二是充滿了套話、空話、行話,甚至廢話。

李希光所指出的中國媒體的諸多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弊端,正是中國高層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正如李希光所說:「中國主流媒體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國際,而是來自國內。」可以肯定的是,李希光的對新聞工作的思考更使中國高層深深感到改革的迫切性。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新一輪新聞媒體的改革已經初見端倪。李希光顯然充當了新聞改革的排頭兵。他告訴人們,清華的國際傳播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致力於中國的新聞改革,使世界人民在全球的傳播時代能夠聽到中國人的聲音,並為反映出中國人民的心聲和立場找到一種傳播模式。

我們看到,江澤民同志已經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民主政治。而政治改革的前提是新聞改革,這意味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的媒體模式將在中國出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