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斬中國形象「妖魔化」 清華新聞學院並不比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差

李希光教授另類的傳聞是從一件發生在飯桌上的故事開始的。

有一次,李希光和他的學生在食堂吃飯,開始時大家說說笑笑,這時他的一位女學生說起她的男友讀完核物理學專業後準備去美國的事,李希光突然臉色大變,怒火萬丈道:「國家培養他,是為了要他去給美國人造原子彈嗎?這要讓那些兩彈元勛們知道,非得氣死不可!」據說當時他還差點掀翻桌子,在場的人無不愕然。

不啻如此,李希光不許他的學生考托福和GRE。他的理由是這樣的:清華大學是國立大學,你到清華來,你的學費不是你父母出的,是全國納稅人出的。你本身考取了世界一流的大學,你再考托福和GRE到國外的三流、四流大學讀書,你當初就沒有必要進清華大學。你應該把這個位置讓給其他的同學。中國人稱清華是中國的哈佛,而美國人自稱哈佛是美國的清華。如果你到了清華,一心想著出國,你是對自己的老師沒有信心,對你自己更是沒有信心。我們清華新聞學院的院長並不比哥倫比亞新聞學院院長差。哥大的院長是《紐約時報》總編,而我們的院長是《人民日報》總編。哥大的新聞學教授是美聯社高級記者,而清華新聞學教授是新華社高級記者。

儘管他的這種解釋並不一定能讓所有的人都理解,但他的學生中考托福的還真不多見,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在李希光的教授下所學遠超過了國外的二三流大學。

李希光開課之初就實行了中英文雙語教學。當時有人不理解,認為這樣的話,清華的新聞學就太「洋化」了。可李希光說:在這個全球傳播的時代,一個記者每天打開電腦,要看新浪和搜狐的新聞,也要看當天國外各大報紙的新聞,沒有優秀的英語水平,未來的記者如何生存?接受這種訓練的學生10年後,他們在上課、採訪和做夢時分不清自己說的是英語還是漢語;他們為商業媒體工作,但他們是沒有偏見的記者;他們擁有優秀的互聯網應用能力;他們寫的是新聞,而不是學者的評論。為此他還計畫他的新聞學課改用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原版英文教材,結合中國的案例來講授。

李希光的課很特別,生動、幽默、靈活,重在啟發和實驗。他要求他的教室一定要有多媒體、投影、網路,常常讓學生念《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原文報道,並逐段分析,逼得大家不但有分析能力而且英文一定得過關。他的新聞分析課最受學生歡迎,常常樂得大家前仰後合,而正是這種插科打諢式的講演,使學生對新聞的本質體會得更深刻也更長久。

有一次,李希光給他的學生講課,他說:「我們有的記者不知道新聞究竟是什麼,於是在寫新聞的時候,只是telling something(說某些事情),可是真正的新聞是rep(報道),應該從一個完全客觀的角度來報道……」

他覺得同學們似乎並沒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接著說:「如何獲取新聞?不僅要憑藉一名記者的好奇心,還要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

說著說著,他脫去帽子,對同學們說:「我現在很疲憊,你們試著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

同學們看到老師亂糟糟的頭髮,哈哈大笑起來,接著異口同聲地說:「頭髮。」

李希光很少按部就班地布置作業,但每次布置的作業都別出心裁。有一次他竟出了一道題:用不超過50字的導語概括《紅樓夢》。學生們匪夷所思:老師怎麼把《紅樓夢》與新聞聯繫起來了呢?

由於李希光上課另類,效果好,所以有很多人來蹭課,除清華的學生外,還有來自人大、北大、廣院等院校的學生;甚至清華炊事班的一位職工也被李希光的課所感染,一次次混進學生的隊伍,樂此不疲。而一位清華外語系學生,從來沒想過要做記者,自他聽了李希光的課後,對新聞產生濃厚的興趣,決心改行當記者,果然畢業後進了新華社對外部。

來聽李希光課的人越來越多了,把教室擠得水泄不通,李教授納悶為什麼自己學生的面孔越來越陌生。但他沒有擺出教授的架子,也沒有顯出不耐煩的樣子,更沒有驅逐過任何來蹭課的人。只是有一次,李希光無意中出了一怪招,讓6位北大麗人在大庭廣眾下暴露了身份。當時李教授在課堂上出了一道練習題,要兩位同學一組,彼此描述一下對方的外貌、背景等,以增加採訪人物時的觀察力。結果蹭課者的身份一個個暴露無遺,但李教授的友善使他們沉浸在愉快中。

出怪招是李希光教授的拿手好戲。在他看來,怪招如能提高學生的水平,怪也就不怪了。

李希光教授剛到清華時,他手下共有十幾個學生。有一年暑假,他帶著帳蓬、睡袋、筆記本電腦、衛星電話、GPS定位儀,和他的4個學生,跑到了蘭州、內蒙古額濟那沙漠及敦煌一帶進行探險式的採訪,向北青報網站和自己的網站發回大量稿件。當他們來到羅布泊時,居然在這無人區里住了近一個星期並憑藉定位儀和軍用地圖找到神秘古城樓蘭。回來後,他將學生的採訪報道彙編成書,成為新華出版社的熱門書。

又一年,他突發奇想,帶了幾個學生到他當年做苦力的江蘇一個煤礦去採訪,他還要他的學生和自己一起下到礦井深處。涉世不深的學生哪裡吃過這個苦,叫苦連連。可事後他們感到這樣的體驗真是難得。

而在北京,他帶著本科生滿北京城採訪更是屢見不鮮。有人對大教授如此「不顧身份」表示驚訝。而李希光則說:大家都應該這樣,新聞學是職業教育,沒什麼高深理論,師傅帶徒弟天經地義,這是哈佛的培養模式。哥倫比亞新聞學院教科書開章就說:新聞這門學科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產生激情;要讓學生產生激情,就要老師帶徒弟。我要在他們身上克隆我自己。

李希光教學的又一古怪之處就是要求他的學生24小時手機開機。他認為這是培養一個優秀記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覺,新聞不可能睡覺。」為了檢查同學是否開機,他有的時候會半夜突擊檢查,如果發現哪個同學沒有開機,他會嚴肅地讓他寫檢查。

為了讓他的學生更多地了解新聞的本質,接觸各種思想,近幾年來,他張羅了有國際大牌新聞明星參加的十幾個圓桌會議,與他的學生面對面交流。這些「大腕」包括美國亞洲著名主持人韓玉花、默多克新聞集團前副總裁張鎮中、《華爾街日報》首任駐華記者秦家驄、《亞洲周刊》總編邱立本、《陽光衛視》掌門人楊瀾以及來自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渡大學、香港大學的傳媒專家。

2001年,李希光通過網路結識到一個在阿富汗採訪的日本戰地記者島津洋一。他們經常通過電子郵件相互交流信息。據說阿富汗邊境上駐著4400多名記者,而島津是為數不多的能深入塔利班戰區採訪的記者。有一天,島津把一張塔利班高層密會的照片傳回日本,沒想照片被美軍截獲,第二天,那個小山坡就被炸彈夷為平地。

這個故事讓李希光很激動,他對島津說:「你從前線飛到清華來吧,把這些故事講給我的學生。」島津真的從巴基斯坦買到了一張機票直奔北京,飢腸轆轆的島津在清華與李希光的學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術辯論。學生們說,這樣的教學案例在中國的課堂太少見,只有李教授才敢想。

2002年,清華大學研究生實現自己評課。李希光的「新聞採訪與寫作」和「國際傳播」被評為第3名和第6名。

清華校領導頒獎那天晚上,他捧著兩塊獎牌回家,不由流露出欣喜之情:「這是我的最高榮譽,這就是我的諾貝爾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