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斬中國形象「妖魔化」 天才的新聞敏感度,最神速的新聞出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李希光教授被人封上一個十分嚇人的「稱號」——「中國新聞界第一號混混」。

且不說賜名者出於何種目的,光這個稱號在網際網路和清華園的不脛而走就足可令人心驚肉跳——真不知從何說起——但它似乎滿足了賜名者冥冥中所祈望的轟動效應。

李希光1959年10月13日出生在江蘇。l966年,他在家鄉的一所煤礦子弟學校上小學一年級,當時正逢「文化大革命」爆發,在煤礦任總工程師的父親作為這個煤礦的「頭號反動技術權威」被遣送到貴州山溝里勞動,母親由於「家庭出身不好」,被發到一個磚瓦廠燒窯,他只有靠70多歲的奶奶照顧。由於家庭背景的影響,李希光沒有玩伴,不能參加少先隊,受盡歧視。有一次,奶奶站在家門口,看見一群放學的孩子在校長和工宣隊的慫恿下高呼口號侮辱李希光,頓時大怒,揮舞著拐杖,追打那群紅小兵。因為這件事,奶奶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從7歲到13歲,李希光都是在痛苦、孤獨和恐懼中度過的。

1976年9月,16歲的李希光到豐沛煤礦當工人。他發誓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便開始苦學英語。兩年後,他以全國少見的高分考入南京大學外文系。

1982年李希光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習理論物理,198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讀碩士,獲法學碩士學位。

這時他一邊讀書一邊開始為《中國日報》撰稿。為了獲得多的新聞線索,他一下課就騎著自行車滿城採訪,收穫甚豐。常常有幾篇稿同一天登上《中國日報》的不同版面。由於他的勤奮和報道的新聞獨特,很快成為《中國日報》特約撰稿人。

1986年,安徽蕭縣孤山煤礦發生事故,有72個工人被大水淹在礦井裡。李希光一聽到消息馬上背著他的那台老式打字機,坐了一夜硬座火車到孤山煤礦。第二天,他對被救的20多個工人逐一進行採訪,又連夜寫成7000字的長篇報道傳真給《中國日報》,同時用快件把現場救援的照片寄出。《中國日報》很快把他的報道的照片刊登出來,美聯社迅速轉載,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1988年7月李希光研究生畢業進入新華社中央新聞采編室任記者,一干就是12個年頭。

《華盛頓郵報》每年要從全世界選10個青年級的國外記者,要求35歲以下。1995年李希光正好35歲,英文水平很高,被選中。他來到《華盛頓郵報》國內部,在華盛頓地區做記者,主要是報道環境新聞、科技新聞、醫學新聞、人口、與科技密切相關的新聞。

李希光有一種天才的新聞敏感。在擔任編輯室主任期間,他能從每天發生的各種信息中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然後組織大家採訪。由他布置的採訪報道,常常被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世界大通訊社採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剛剛在中國落地,北大有個學生因另外一個學生偷用他的電子郵箱,告到法院,海淀區法院決定開庭。這個信息被李希光獲得後,立即派記者赴法庭採訪,可這位記者躊躕起來。因為當時中國人對互聯網不太了解,不光是老百姓,就連媒體的老總都認為,互聯網這東西太可怕,可怕得就像那是帝國主義主義顛覆中國的工具,所以這一塊差不多成了中國新聞的禁區。李希光跟他的同事說:第一,互聯網肯定是對中國有好處的工具;第二,對你個人來講,我相信明天3家西方通訊社全部會採用。在李希光的勸說下,這位記者前往採訪,並寫成了一篇很生動的報道,經過種種努力,新華社播發了這篇稿件。稿子播發不到3小時,外國駐北京的記者全部採用了這條新聞。

李希光在新華社工作時最引人注目的有兩件事。

1998年,有消息說,新修改的《婚姻法》將在人大表決通過。當時他是政治文化編輯室的主任,很快意識到國家如此重大的舉動一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應該把這個消息發出去。結果,他和同事們經過努力用900字把這個消息報道了出去,在全國引起了一場大爭論。

這件事使他第一次認識到媒體在中國修改法律或者立法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感覺到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非常重要。

李希光強調新聞報道的視覺化,力求使用每一段文字都讓讀者看到一種畫面。在他看來,如果讀者通過你的文字看不到畫面,那麼報道就是失敗的。

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來華訪問,李希光作為新華社記者對柯林頓的訪問進行了跟蹤報道。柯林頓來華後,根據訪問程序將登長城。當時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這個新聞不能「炒」,發條消息就行了。可李希光認為,柯林頓在長城的細節全世界都很關心,很有意思,他便把柯林頓登長城的過程寫了一篇特寫,把柯林頓登長城的場面詳細報道出來了,特別是細節的描寫非常成功,受到讀者的好評。

在新華社工作期間,他先後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中國國際新聞獎以及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他是新華社第一個以全票通過的高級記者。

1999年,已經名聲大震的李希光突然從中國新聞界消失了。這一年,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邀請他任研究員。他是赴該中心做研究的第二位華人,第一位是美國著名電視女主持人宗毓華。

李希光在中國新聞界的動向一直引起各方關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