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宋曉軍 大規模、大跨越式發展國防刻不容緩 確保東北亞安全,中國擔當著不可迴避的責任

宋曉軍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方。他說,如果美國在地球村裡是一個大人的話,那麼它肯定是個壞大人。儘管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代表了現階段較高的文明水平,從能量上說是個大人,但從「德」上來說甚至不如一個孩子。

宋曉軍說這話的時候很激動,因為無數的事實使宋曉軍認識到這一點。比如在「9·11」事件前,美國動輒拿所謂的「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來攻擊中國,而「9·11」後,美國突然不提這些「問題」了。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適時就拿它做籌碼,擠壓中國。美國在伊拉克、伊朗等國更是拿「核」做掩護,大打出手。美國為了一己私利,隨意發揮、出爾反爾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讓宋曉軍感到困惑的是,他看到在中國各階層都有一些「押美國寶」的人,為美國表象的繁榮所迷惑,甚至有一些學者和軍人,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在事關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缺乏對敵鬥爭的經驗,喪失立場,為對方所利用。他們還為自己的行為歡欣鼓舞,美其名曰「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而這一切正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精心設計的結果,他們卻蒙在鼓裡。宋曉軍認為,美國中央情報局擅長設計一些漂亮的包裝蠱惑人心,表面上顯得特正義,而實際上是想通過這樣的包裝讓中國動蕩。

因此,在宋曉軍看來,中美之間的較量是長期存在的。美國一些智囊機構提出「阻嚇」戰略作為僵硬的「遏制」戰略的補充,即通過更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努力,最終目的是希望中國能夠延緩國防建設的速度,為美國完成軍事變革爭取時間,進一步拉大差距。美國的鷹派和鴿派都堅持美國不放棄從清末至二戰以來美國在遠東的既得利益和勢力範圍。美國鷹派集團一向自命為殖民時代舊帝國的天然繼承人,朝鮮和越南戰爭就是美國為奪取繼承權的努力,當然並不總是成功的。特別是台灣問題,美國把台灣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按他們的說法叫做「生死攸關的利益」。

早在2001年中美髮生撞機事件時,宋曉軍就提醒大家,由於中美撞機事件使得美國長期以來在中國沿海進行偵察的問題公開化了,只要美國繼續這種偵察活動,中國就不可能放棄對美機的監視,因此,兩國發生摩擦的可能性隨時存在。而要根本解決美國在中國沿海進行偵察的問題,主要還要看中國是否能找到反制美國偵察的措施,這種反制不一定是軍事手段,但必須讓美國人感覺到,如果它繼續在中國沿海偵察,要付出「大於偵察所能得」的代價。

中美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就目前的中國國力,宋曉軍倡導一種不卑不亢的政治姿態,靈活中表現中國領導人的政治意志。

宋曉軍提醒人們注意,自「9·11」事件後,從表面上看,中美之間合作是增多了,但在朝鮮核問題上中美仍然面臨利益制衡的現實,美國想打「中國牌」,並不是信賴中國,而是一種權宜之舉。中國必須全面評估朝鮮半島可能出現的各種變數。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朝鮮核問題成為世界的一個焦點。就在各方為和平解決朝鮮核問題作出艱苦努力時,2003年6月11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高參珀爾在一個會議上表示,美國在「必要時」將摧毀朝鮮在寧邊的核設施。接著美軍把最先進的預警機從日本調到韓國,部署在韓國烏山美軍基地。6月22日,在漢城新羅飯店舉行的「韓美關係協議會」成立大會上,美國派出了國防情報局東亞局長等情報官員出席會議,透露美國將「像對付非典一樣對待朝鮮」。種種跡象表明,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的幾率與日俱增。

朝鮮是中國的東大門,朝鮮安全危機對中國的安全帶來深遠的影響,因而中國的百姓對可能發生的動蕩十分關心。

朝鮮核危機爆發以來,宋曉軍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他提醒人們注意,就其核開發的能力而言,朝鮮並無獨立建造核反應堆的能力。在他看來,朝鮮的幾座核反應堆的功率都不大,性能落後,根本不能支持朝鮮成為一個核大國。因而朝鮮自稱擁有核武器本身就值得懷疑。倒是美國在朝鮮戰爭期間在朝鮮半島部署了戰術核武器,使朝鮮半島籠罩在核威脅之中。

他注意到,日本的核反應堆數量、技術水平、儲備的核原料的數量都遠遠高於朝鮮。然而,日本巨大的核能力卻沒有成為世界輿論關注的焦點,而朝鮮核能力弱小得多,反而被炒作得沸沸揚揚。因此他斷定,所謂「朝鮮核問題」,只是美國宣傳機器製造的一個名詞,是被媒體廣為傳播之後才成了熱點的。他聯想到中東地區的以色列和伊拉克,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沒有受到任何核查,而至今沒有被查實擁有核武器的伊拉克卻反覆受到核查和軍事打擊。他認為,美國的對外政策一向奉行雙重標準,這是非常短視的。

但美國畢竟已在暗暗做著攻朝的準備,如果朝鮮核問題陷入僵局,那麼戰爭就在所難免。宋曉軍意識到,無論朝鮮選擇哪種手段,靠朝鮮的國力都是無法單獨與美國、日本、韓國的力量抗衡的,朝鮮最終需要鄰國的幫助,1000多年來一直是這樣。

面對咄咄逼人的戰爭形勢,作為鄰國的中國如何採取對策,成為廣大民眾關心的問題。

宋曉軍說,中國不希望朝鮮擁有核武器,但如果發生朝鮮與美國的軍事衝突,中國很難袖手旁觀,因為朝鮮只同中國接壤,任何外國軍隊在朝鮮的存在都是對中國的威脅,為了防止有人借朝鮮問題凌逼中國對美「攤牌」,中國必須在積極進行和平外交的同時,向全世界表明態度:中國反對以武力解決朝核危機。中國不在「朝核」問題上牟取私利,但若有大國企圖以「伊拉克模式」將戰爭強加給熱愛和平的亞洲人民頭上,那麼,中國絕不會坐視無為,「朝鮮半島是一座通向中國的『橋樑』」。他從朝鮮歷史上爆發的外敵入侵的史例中看到,外敵對朝鮮的4次入侵,中國都作出了積極的干預,有3次勝利,1次失敗。祖先尚且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有什麼理由袖手旁觀?「如果『朝鮮核問題』引起一場戰爭的話,那麼多年以後人們只會記得這場戰爭的結果,而不是起因。正如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理由。人們只會記住戰爭的結果:或者中國出兵援朝,趕走了入侵者,保衛了自己的安全;或者朝鮮被外敵佔領,中國的安全受到長期威脅。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上屹立5000年而不倒,正是因為我們的先輩採取了積極的應對之策。」

宋曉軍看到,1950年朝鮮戰爭初期,美國方面在對中國支援朝鮮的決心問題上曾經有過嚴重教訓。但是美國汲取了教訓,對於1999年美國導彈轟炸中國使館事件,一些輿論認為這是美國方面對中國的一次試探。對於類似的事件,如果中國沒有回答,那麼美國方面就會對中國保衛自己的決心做出錯誤的判斷,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他認為,面對目前的局勢,中國只能遏制朝鮮戰爭爆發。由於美方突襲的目標是核設施,很可能造成切爾諾貝利事件那樣嚴重的污染,中國、俄羅斯首當其衝。

無論美國是否使用核彈,這種對核設施的攻擊都跨進了核戰爭的門檻。以後朝鮮的反擊和美國的報復都可能使戰爭升級為中小規模的核戰爭,對美國來說可能是一次核「9·11」,對朝鮮來說可能則是主要城市遭受全面核打擊。

宋曉軍呼籲中國政府力顯其政治意志,反而能遏制戰爭。從地區軍事力量對比看,恢複平衡是打消美國任何入侵的念頭的要點。另外,要遏止這一地區可能發生的戰爭,周邊國家如果採取威懾行動,則可能包括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兩方面。威懾行動的第一層次是力量;第二層次是使用力量的決心;第三層次是自身防護能力。

他還提醒人們注意,美國在朝鮮半島每年都進行大量軍事演習,即使沒有發生危機,中國也應該加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客觀上的威懾力是遏制戰爭的重要因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