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宋曉軍 大規模、大跨越式發展國防刻不容緩 中國軍事:為什麼要「跨越式發展」?

1988年中越南沙海戰後,身為《艦船知識》雜誌記者的宋曉軍特地到海南進行了採訪。幾天的深入採訪使他對中國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的失衡憂心忡忡。

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保持了持續的增長,世界為之矚目。但比起美日等國的國防開支,中國的國防建設仍屬「貧弱」之列。在美國繼續依《與台灣關係法》加強對台灣軍援,少數「台獨」分子叫囂「決戰於島外」時,中國大陸怎樣發展國防,怎樣才能在突變的局勢下贏得主動,已經是自高層到民間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對於中國國防建設的現狀,宋曉軍舉了人民戰爭之後的「三級預防體系」的例子。朝鮮戰爭之後,美國在東北扔了化學武器,毛澤東當時在全國建立了三級預防體系。然而改革開放後,這種預防體系卻沒有了。他認為這些人民戰爭的東西在一個後發國家,是需要的。

關於經濟和國防的關係問題,宋曉軍經常喜歡打這樣的比喻。他說,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好比人的「上肢」和「下肢」的關係,如果下肢發達了,上肢卻弱小,這個人就會失重,走起路來是會打晃的,拳頭打出去也是沒有力量的。由此可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不可有所偏廢,應該同步發展,這樣才是一個發展正常的國家。

也就是在中越南沙海戰後不久,宋曉軍感到世界範圍內正在悄悄進行一場「新軍事變革」。出現變革的主要原因是,冷戰結束後人們意識到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在消退,全球安全態勢出現了「大戰不打、小戰不斷」的新局面。另外一方面,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武器裝備的發展、軍事思想和戰爭形態的變化,以及軍隊建設及編製體制的調整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新軍事變革中出現的第一場戰爭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極精確的打擊和極低的傷亡率,以及戰爭中所呈現出來的智能化和高科技的程度,顛覆了很多人對於戰爭的觀念。新軍事變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很多國家先後制定了各自的跨世紀軍隊發展戰略,推出了一些新軍種和兵種。此時中國軍隊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但宋曉軍仍覺中國國防建設的動作遠比其他國家緩慢得多。

宋曉軍設想如果在國防建設正常發展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新一代裝備的換裝工作應該在10年前開始,那樣的話目前就基本形成戰鬥力了。如果不審時度勢,任憑實力差距拉大,那麼我們在未來可能的爆發性局面中可能會陷入被動。「台獨」猖獗、使館被炸、中美撞機都說明這一點。

2003年3月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再次敲打著中國的國防神經。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到了國防建設的任重道遠。

2003年5月23日下午,一個引起世人關注的學習活動在北京舉行。這是新一屆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5次集體學習,主題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態勢」。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再次強調了「跨越式發展」一詞,並指出,要抓住機遇,在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而3個月前召開的兩會上,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講話強調「要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表明了中國實行軍事變革的決心。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軍隊已經拉開了變革的大幕。

中央高層對國防建設的重視使宋曉軍倍感振奮。而外國媒體及軍事機構對中國軍事改革也傾注了空前的「熱情」,特別是對中國的武器裝備進行大肆炒作,再次掀起一股「中國威脅論」的濁流。

外國媒體的惡意炒作,逃不過宋曉軍的眼睛。宋曉軍注意到,近10年以來,國外媒體對中國國防建設關注的焦點一直聚集在台海問題上。無論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裝備,還是對外採購的裝備,幾乎無一例外地要被套到未來的台海衝突中炒作一番,特別還要套到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和兩棲登陸問題上,無不作為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題材。

因此宋曉軍提醒中國高層和軍事愛好者對國外的爆炒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要被這些別有用心的報道所迷惑。因為事實上目前中國軍隊的整體裝備水平還比較落後,大量使用著處於20世紀60年代水平的陳舊過時的舊裝備,新裝備不但數量少,而且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對提升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幫助不大,「即使中國現在全力以赴加快國防建設的速度,真正對中美力量對比產生影響還是10年以後的事情」。

他分析國外鼓吹「中國威脅論」的目的至少有三方面。第一,它對於美、日等國軍火商來說利益極大,在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於緩和的情況下,美、日等國的國防開支卻不斷增加。美國對台軍售規模和質量也不斷提高,國際軍火商們從「中國威脅論」中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第二,它也是美國反華勢力圖謀在中國周邊建立反華聯盟、圍堵中國的一個手段。美國這些反華勢力最不願意看到在亞洲建立由中國主導的安全體系和經濟貿易區域。第三,炒作「中國威脅論」也是延緩中國國防建設速度的一種手段,特別是在大型主戰裝備發展上,常常有人散布這樣的論調:中國不能發展航空母艦,否則就會刺激日本也發展航空母艦。事實上,日本不僅一直在突破軍備限制,而且也不斷在法律上尋求出兵海外的合法性。

宋曉軍把軍隊的裝備比成硬體,情報等系統比成軟體。他認為硬體是一個定數,而軟體的東西是有變數的。因此沒有硬體,再多的軟體也不行。如果某國有意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那它就必然會分析中國的硬體和軟體,硬體和軟體加在一起,排除定數的部分,剩下那一點點變數,這種判斷空間就很容易了。而中國的硬體建設滯後了10年,硬體的部分顯得小了。因此宋曉軍意識到,發展國防,強化自己的硬體,練好「上肢」,已時不我待。

宋曉軍堅持認為,中國發展裝備的惟一原則是我們自己的需要,不應顧及「中國威脅論」的聒噪,「有時對方聒噪得越凶的地方,恰恰是他們最擔心的地方」。

由於宋曉軍對加強國防力量多次發出強烈呼籲,外界把他為視為中國民間「強硬」的軍事謀略家,甚至國外有人把他作為中國軍事「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加以研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