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海聞 以才通世,從北大到全國的影響力 他的就職標誌「學術北大」到「經濟北大」的轉變

2002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聞和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雙雙被擢升為校長助理,分別主管學校的財務和校辦產業。他們成為了北大歷史上除馬寅初外職位最高的經濟學人。

從中青年經濟學教授中直接提拔優秀人才到學校領導崗位,這在我國的高校中還是不多見的。按照我國先前的慣例,中青年經濟學學者大多埋頭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很少被提拔到學校高層,直接參与行政管理。

海聞和張維迎在上任之前,學校的財務由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主抓,校辦產業由副校長陳章良主抓,而閔書記主動讓賢,陳章良調至中國農業大學任校長,於是,學校經過層層審核,決定讓精通經濟和管理的學人海聞和張維迎接替他們的工作。海聞本身就是北大中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而張維迎則身為光華管理學院的副院長。儘管校長助理的官職並非頂尖,但卻有相當的發言權,甚至可操控北大經濟命脈;而且根據經驗推斷,校長助理幾乎就是副校長的熱門候選人,經過一定時間的磨鍊,將會順利提拔為副校長,躍入學校最高層。有消息稱,北大的這種異乎尋常的大動作凸顯學校領導著意將傳統的「學術北大」打造成「經濟北大」。

人們一定不會忘記,北京大學和它毗鄰的清華大學在1999年就提出了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藍圖。北大還擬定了實現這一藍圖的時間表,即用17年的時間使北大與哈佛、牛津和哥倫比亞大學平起平坐,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一般來說,一流大學的標準最終是以學術來衡量的,但有識者認為,如果片面抓學術並不能帶動大學的全面發展,也並不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學術水平。從管理制度入手經營大學已成為各大學校長的共識,因而北大擢升年富力強的經濟學家參與學校的管理,正是要利用經濟學家的專長,打造全新的一流的高等學府。

有不少人擔心,「以人為本」一直是北大精神之所在,但自學校有意打造「經濟北大」後,校園的商業氣息逐漸淹沒了以往濃厚的學術氛圍,這將無限傷害北大積澱百年的人文精神。

有記者直接將這個問題擺到海聞面前,海聞出人意料地肯定了這一現象的積極意義。他認為,大學培養人才不僅僅是學術方面的人才,優秀的企業家群體也是現階段高校的培養目標之一,這是對社會變革需求的適應。向校園內延請優秀的企業家和各行業的成功人士對於大學生教育來說具有積極意義,可以給他們提供不同於以往的新的成功楷模。現在一個大學生成為優秀的企業家一點也不奇怪,這正是觀念和現實變化所在,對於社會發展至為重要。

他同時認為,這一情況的出現在校園裡尚屬於「特殊現象」,或者稱之為「過渡階段」,之所以出現對於上述現象的抵觸和非議,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在高校里培養企業家的傳統和氛圍,專心做學問或者入仕是過去普遍被認同的選擇,現在有了新的觀點,自然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隨著將來高校中走出越來越多的成功企業家,這一現象會趨於正常和合理。

海聞是1982年從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的,畢業後他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自費留學的大學生,前往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經濟系攻讀研究生。1983年他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後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學習,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他曾擔任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經濟系講師、加州大學(戴維斯)經濟系講師和福特路易斯學院商學院經濟系講師和終身職的副教授。

1993年,留美10年的海聞回到國內,中國市場經濟的洪流感動了他,他與「海歸派」經濟學家林毅夫、易綱、張維迎共同發起並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一年後,海聞也正式回到了祖國,受聘於母校北京大學,出任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主任是曾供職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一個集研究、教學和培訓於一體的非盈利性實體機構,當時主要是幫助一些留學有成的人回國發展。多年來這個機構聚集了一批傑出的「海歸派」經濟精英人才,規模也不斷擴大,研究成果豐碩,在中國經濟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被稱為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科學殿堂,也令中央高層刮目相看。而取得這一切成就,海聞是功不可沒的。

在中國經濟學界,人們時常不經意中將海聞和張維迎相提並論,稱他們是北大的兩個「少壯派」教授。他們不但年齡相差不多,所學專業也相同,而且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海聞當年從美國回到母校出任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維迎幾乎是同時從英國牛津來到北大,擔任光華管理學院的副院長。兩人在北大兩個最重要的經濟研究機構唱主角。因此當北大領導將海聞和張維迎雙雙提拔到學校高層的位置時,使好奇的人更加感到北大的這兩個經濟學「巨人」命運連在了一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