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溫鐵軍 休養生息,以拳拳之心回報農民父母 西部開發應吸取美國西進經驗

——資源如何轉化為權利

西部,對於從事農業問題研究的溫鐵軍來說,是一塊有著特殊記憶的土地。

溫鐵軍稱自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實踐者。1985年,溫鐵軍組織記者團騎著摩托車沿著黃河做社會發展問題考察,行程2萬多公里,把西部看了個夠。後來溫鐵軍在回憶這段繁忙的經歷時,坦言「一生之中有這樣一次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看到了西部孕育著巨大的能量。

就在溫鐵軍沿黃河考察的時候,廣州西部會議召開了,中國梯度理論也已提出。

「梯度理論」認為,沿海加工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當地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提高,資本自動由東向西轉移。梯度理論確定後,成了中國改革開放15年來主要的指導思想。

溫鐵軍對梯度理論持保留意見。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戰略如果只是沿海一條邊,就好比是有弓架而沒有弦。中國至少應該在沿海一條邊發展的同時,形成內地發展的一條線,或者沿長江或者沿黃河,就可以實現東西部綜合發展的思路。

但是溫鐵軍對西部開放價值的強調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溫鐵軍考察回來,沿海經濟的迅速增長已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國東部,西部投入的力度顯著不足,從而使梯度理論在中國未能顯示效果。雖然確有少數資本向西部轉移,但是,代之而起的是西氣東輸、西電東輸、西油東輸、西煤東運、西礦東運和進一步大規模的「西人東流」。

1993年中央提出八七攻堅戰略,把解決西部地區為主的7000萬貧困人口的扶貧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人們希望以開發式扶貧方式帶動西部經濟發展。而溫鐵軍看到,此時正是房地產、期貨、股票證券熱三大投機一起上的時候,「在此情況下,西部貧困地區急於追求增長,急於求富的心態,造成一部分本應用於西部資源開發的扶貧資金,被轉化為投機資金,進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結果是『瞎』了一部分項目,很多項目在西部表現不好」。等到西部真正開始投資上項目時,中央已經開始財政緊縮了。開發式扶貧操作上的不成功使西部又一次失去發展機會。

溫鐵軍說過:「中國國情可不是說著玩的。」他在對西部的調查中發現,人們普遍認為的西部擁有20%~30%的人口,集中了70%的資源,東部70%左右的人口,資源只佔20%~30%的說法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西部地區之所以人均收入低,資源富集但人口稀少,是因為西部的知識精英及大量的勞動力都跑到東部去了,東部地區把所有的資源都轉化為資本,而西部資源仍然處於自然狀態。

西部是資本高度短缺區,財政大部分虧損,銀行大部分都是貸差行,貸款大於存款,投資成了問題。在溫鐵軍看來,東西收入之差、資源之差、人口之差都只是現象,因為它都是可以流動的。真正本質意義的差別是資本量之差。而如何調整現行體制,促使資金能夠流向西部,是開發西部的關鍵之所在。但同時,溫鐵軍也知道,如果沒有體制上相對的優勢,資本是流不到西部的。

溫鐵軍看到,東部在整個資源轉化過程中並沒有真正解決好初始產權問題,因此造成社會嚴重不公,隨後出現人們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而在西部開發過程中並沒有吸取東部的教訓,人們只強調開發、投資、上項目,絕沒有提到西部資源向資本轉化過程中,如何形成更為合理的體制,避免東部已經發生的問題。

他認為,西部不合理的安排在於西部的大量地下資源,如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等西部所富集的資源是壟斷的。西部的調整在於資源向資本轉化的過程中的開發權利,是一個資源轉化權利的調整。只有調整到位,才能激發西部地方的積極性和潛在活力。

對西部極為了解的溫鐵軍提出在西部開發中,農村經濟發展是它的重頭戲,而水、土、人三個方面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他倡導一種中國式的開發方式。在他看來,中國有2億多絕對過剩的農村勞動力。如果西線工程啟動,應把勞動力用起來,儘可能少用大規模上機械的方式,同時可以把大量庫存積壓的消費品調到工地上,允許上工地的勞動力帶家屬,干一天活給三口人的糧、油、布等基本消費品。沿著工程線,無論是公路,鐵路還是水利工程,沿線會自然形成居落或村落,甚至形成城鎮,在工程上勞動一年可授地一畝或三畝,干三年授地十畝,三口之家就安居下來了。這至少能將勞動資源變成西部開發的資本,同時也解決了庫存積壓矛盾和整個消費品工業啟動不了的矛盾。

溫鐵軍強調,西部開發不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問題,而是如何綜合調整我們的資源、人口比例關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